“健康灣區” 粵港澳攜手謀篇佈局--04國內新聞--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刊雜誌--版權渠道--首頁

圖片

鳥瞰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 (資料圖片)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粵港澳大灣區開啟“聯手抗疫”模式。捋順聯防聯控機制、每日多輪通報、及時分享最新信息、共商防控重大決策……迄今為止,在這場“大考”中,大灣區成績可圈可點。

抗擊疫情,也彰顯促進粵港澳三地醫療合作的重要性。快馬加鞭,一系列計劃行動已經開始部署——推動大灣區內衛生健康數據交換共享,成立粵港澳傳染病聯合實驗室,人才培養合辦醫院等項目加快落地,打造“健康灣區”正逢其時。

搭建醫藥衛生合作平臺

最近,廣東省印發《健康廣東行動(2019-2030年)》,其中特別提出“塑造健康灣區”“構築健康領域高層次交流合作平臺”。而目前,粵港澳醫藥衛生合作的重要平臺,首推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大會。

粵港澳大灣區是衛生健康共同體。早在2年多前,廣東省衛健委就聯手香港特區食物及衛生局、澳門特區衛生局協商決定,每年舉辦一次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大會。2018年1月首屆會議舉辦,三地衛生行政部門簽署《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框架協議》,簽約26個合作項目。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三地應時舉辦第二屆大會,簽署《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共識》,並就醫療技術、人才培養等多領域的62個健康合作項目交換文本。

澳門社會文化司前司長譚俊榮說,“健康灣區”的塑造,為澳門醫療衛生事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契機。澳門將與大灣區各地加強合作交流,推進落實醫療衛生合作。

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是粵澳合作打造“健康灣區”的又一成功平臺。2011年,產業園作為粵澳合作項目落地與澳門一水之隔的橫琴。經過多年建設,產業園現有面積30萬平方米,註冊企業超過100家,涉及中醫藥、保健品、醫療器械、醫療服務領域等。

數字化的大潮,給“健康灣區”建設帶來了新視角,“健康廣東行動”順勢提出探索新型互聯網診療,搭建數字化合作平臺。5G、區塊鏈等技術得到業內專家推薦,利用新技術加快推進電子病歷的科研和應用,在粵港澳大灣區率先實現電子病歷互聯互通,努力做到醫院之間各診療環節數據共享、檢查結果互認。

推動優質資源共建共享

港澳地區與珠三角9市相比,擁有更優質的醫療資源。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報告,從“醫療水平”“就醫難度”“醫藥費負擔公平性”等維度考量,香港特區的醫療體系排名全球第四。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醫學系排名分別為世界第29、45,也處於領先水平。香港、澳門共有9個醫療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的初級衛生保健體系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定為“太平洋地區典範”。

因此,推動大灣區內優質醫療資源共建共享,輻射帶動區域內醫療服務水平整體提升,成為打造“健康灣區”的一大重點。“健康廣東行動”明確提出,支持珠三角9市高水平醫院與港澳醫療機構組建醫聯體,積極引進港澳專業醫學人才、先進醫療技術、成熟管理經驗和優秀經營模式,支持港澳醫師、護士、藥劑師等在大灣區內開展執業活動等。

“我們希望把國際上先進的管理和醫療模式引進大灣區,讓病人在大灣區也能獲得最先進的治療方案。同時打通香港醫生與內地的連接,讓他們也可以註冊到深圳、廣州等,服務大灣區的老百姓。”深圳博德嘉聯醫生集團已經在嘗試用市場化的方式,將港澳醫療資源引進珠三角。

事實上,在CEPA框架下,港澳與內地在醫療方面早有緊密合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港澳人士在廣東省申辦的醫療機構共有48家,其中獨資31家,合資17家。隨著大灣區要素進一步融合,預期這一數字還會持續增加。

另一方面,粵港澳三地也在努力克服體制機制差異帶來的種種挑戰。比如探索大灣區內跨境轉診,在深圳,有7家公立醫院試點救治跨境轉診病人,在香港則有2家。再比如醫藥耗材,港澳藥品已經可在內地特定醫院使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內藥品、耗材價格同步也納入規劃中。此外,自2015年10月起,移居內地的香港長者已經可以在港大深圳醫院使用港府資助的醫療券支付基本醫療服務的費用。

強化傳染病聯防聯控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如何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內重大傳染病聯防聯控,成為當下打造“健康灣區”的焦點。

實際上,應對這個課題,粵港澳大灣區早有準備。廣東省衛健委介紹,粵港澳三地每年聯合舉辦一次粵港澳防治傳染病聯席會議,簽署《關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合作協議》,就重點傳染病疫情概況、疫苗、衛生應急響應等進行深入交流,還聯合開展了“旋風行動”“神盾行動”防治傳染病聯合應急演練。

因應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廣東全面啟動全民健康信息綜合管理平臺建設。截至目前,深圳、佛山、珠海、廣州、中山、東莞等6個大灣區城市的電子健康碼已上線應用,4092萬居民擁有了電子健康碼。預計到2020年底,全省各級各類衛生健康機構將實現數據有序共享交換。

在科研方面,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擔任主任的粵港澳傳染病聯合實驗室,已經申報了人冠狀病毒感染交叉抗體應答機制解析和人源應急救治抗體開發國際科研合作項目。該實驗室依託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香港科技大學、金域醫學、澳門科技大學、香港大學—巴斯德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共同建設,將對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呼吸系統傳染病的響應速度、防控機制、診治能力提升起到積極作用。

結合此次應對疫情的經驗,廣東省衛健委提出,下一步將完善大灣區內疫情監測與信息通報機制,強化在防控機制建設、實驗室檢測、風險溝通和健康傳播方面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同時,依託《粵港澳大灣區衛生與健康合作框架協議》,定期交流傳染病防治經驗,建立區域內重症傳染病人會診機制,整體提升區域傳染病防治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