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臺灣並非百業待興,一些“特殊行業”反而賺了!

因為兩岸關係“降溫”,近年來臺灣經濟形勢持續走低,無盡再加上新冠肺炎影響,產業發展更是受到嚴重衝擊。疫情如深邃幽暗的漫長隧道,看不見盡頭。不少臺灣商家或是選擇放無薪假,或是直接吹“熄燈號”,剩下的則在苟延殘喘中,苦苦等待民進黨當局遲遲不到的紓困金。然而,卻仍有一些產業“逆風成長”,在這一波疫情中意外加快腳步,甚至賺得盆滿缽滿,其中不乏臺灣民間的一些“特殊行業”。

疫情衝擊臺灣並非百業待興,一些“特殊行業”反而賺了!

沒陸客+疫情衝擊,知名老店也難撐

儘管最近全臺上下都在慶祝連續6天的“零確診”,但臺灣觀光餐飲業在疫情期間雪上加霜,仍不知何時恢復昔日景氣,許多老字號餐廳接連歇業。連續兩年摘下米其林一星的臺北大三元酒樓,4月起停業兩個月;高雄市知名的江浙菜餐廳“祥鈺樓”今年3月初更直接宣佈停業,20多名員工資遣。

82歲的業者朱金鴻,在餐飲業打滾超過半世。他說,17年前SARS時曾停業兩個半月,疫情過後重新開張,但這回何時能再開門迎接客人,他也沒有答案。就算疫情過去,大環境經濟短期仍難復甦,餐飲同業對市場前景普遍悲觀。

疫情衝擊臺灣並非百業待興,一些“特殊行業”反而賺了!

麗致餐旅集團旗下臺中亞致大飯店因不景氣,加上疫情衝擊,“賺的不夠虧的多”,3月9日結束營業。集團事業開發部副總羅明威說,今年1月住房還有九成。受到疫情影響,主力客層國際商務客不敢來亞洲,2月後訂房僅剩三成,只好宣佈停業。

“阿秋大肥鵝”臺中太平賀緹店同樣因不堪疫情衝擊於3月底停業。業者說,當初進駐酒店,主要是為服務飯店旅客早餐,去年受陸客短少影響,量已經從原來四百多客,驟減只剩個位數;疫情之後,更沒客人,公司只好歇業。

臺中有三十年曆史的懷舊餐廳“香蕉新樂園”5月10日吹熄燈號。負責人吳傳治說,“一例一休”實施加上陸客不來,生意已大受影響,如今因疫情,平日合作的七十家旅行社都沒有團,平日客人僅剩兩成,“實在已無力招架,更不容許再貿然挺進”。

疫情衝擊臺灣並非百業待興,一些“特殊行業”反而賺了!

不只知名餐飲店的光環頂不住疫情影響,位於臺北市西門町的“阿宗面線”,被譽為觀光客必吃的銅板美食,昔日大排長龍、民眾站著吃麵線的景象不再,因疫情影響,如今不見排隊景象,還可看到店員呆坐滑手機。阿宗面線的陳老闆坦言,買氣差很多,西門店業績僅剩一、兩成左右,沒有觀光客來,幾乎都是臺灣人,現場吃的民眾也減少,老闆苦笑“變得比較好排隊,問常客就知道”。

全臺爆發搶購潮,囤積的米不愁賣了

和餐飲業的愁雲慘淡形成強烈對比的,就是能搭上“宅經濟”旋風的網購業。民眾外食的次數減少,在家煮食機會增加,在加上時不時爆發的搶購、囤糧潮。臺灣“稻米”銷量逆勢上揚,花蓮、臺東生產的優質米,更受島內外青睞。花蓮富里米宅配訂單成長三倍,臺東縱谷各地農會訂單不只比去年成長三成以上,在地青農甚至搶進海外亞馬遜網購市場。

疫情衝擊臺灣並非百業待興,一些“特殊行業”反而賺了!

花蓮縣富里鄉農會總幹事張素華表示,疫情爆發後,許多民眾搶著囤物資,農會電話被“打到爆”,曾創下單日宅配營業額破百萬(新臺幣,下同)紀錄。網路訂單多,當地招牌的契作益全香米、特殊品種的牛奶皇后米都賣到斷貨,從疫情前平日宅配二到三百箱,暴增到如今每天要宅配八百箱、出貨量有一萬多公斤,只好啟動總量管制,讓大家都買得到米。

臺東縣池上鄉農會總幹事遊玉櫻表示,民眾因防疫減少外食,儘可能在家裡煮食,使用稻米的量增加,二月份零售訂單單日都有二、三百件。隨著疫情持續延燒,訂單不斷湧入,三月到四月中旬,已接到二千多件訂單,農會都在加班出貨。

過去兩年,臺東稻米生產過剩,稻穀暴倉,今年因疫情影響,稻米需求量突增加三成以上,可說異軍突起。有消費者說,現在餐廳沒開擔心群聚感染,宅配又方便,大家湊個十包就可免運寄到家裡,真空包裝的米也比較不會壞掉。

住中和的市民張秀雲表示,一家人如今體會到電子商務的便利,人在家中坐,只要上網購買,貨就送上家門口,顛覆她過去上傳統市場的習慣。如今除了青菜會到市場、超市購買,幾乎都在網路上買生活物資,從白米、鮮奶到孩子的零食,外出用餐機率大約只剩過往的四分之一。

宅家也要動起來,遊戲機賣到大缺貨

“宅經濟”興起,網絡視訊業者大發利市。宅在家時間多,臺灣有不少老人家因想念孫子而學會視頻通話,民眾在家玩線上遊戲、電視遊樂器機會也大增,適合全家一起玩的電視遊樂器全臺大缺貨,甚至全球都搶預約。

疫情衝擊臺灣並非百業待興,一些“特殊行業”反而賺了!

“這次疫情讓我學會遠端視訊。”新北市三重七十六歲的吳昭賜說,今年過年八個孫子因防疫沒回老家,他非常思念,本來用手機聯絡,但網絡訊號有時很差,常卡住。後來孩子幫他買了視訊鏡頭,讓他和孫子們聊天,透過視訊稍解思念之苦。吳昭賜說,早年只有一般電話,聽得見聲音卻看不到人,電話費又貴,不敢多講,如今網絡“吃到飽”,三個孩子、八個孫子輪流講,一個星期很快就過去,比以前充實很多。至少透過視訊看得到人,也比較沒那麼思念孩子、孫子。

許多民眾宅在家玩電視遊樂器,造成大缺貨。臺灣陳姓業者說,switch的遊戲,約有七成適合全家大小一起玩,且可多人一起操作,最熱賣,但也造成全世界大缺貨。現在在臺灣想買就要預約,且交貨日不知哪一天。四月份他只收到一次貨,且僅三臺主機,但等著買的人太多,目前只有日本還正常供應,臺灣民眾想買到,恐怕還有得等。

因為是世界性的缺貨,業者大多要求須搭配其他不熱銷的配件才要賣主機。臺灣洪姓男子最近剛花兩萬多元買了一臺主機外加多項配件的遊戲機,他說,主機只有九千多元,加上配件貴了許多,但太無聊了,還是買來和家人一起玩。

特殊行業躲疫災,“地下經濟”難掌控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許多原本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都在臺灣社會重新檢視。逃逸“外勞”染疫釀成醫院交叉感染;酒店公關確診讓“八大行業”( 視聽歌唱業、 理髮業、三溫暖業、舞廳業、舞場業、酒家業、 酒吧業、特種咖啡茶室業,除了提供服務場地外一般還有陪侍人員)受創轉入地下;申請紓困補助才知道須有勞保;攤商尋求貸款紓困得先辦稅籍登記;想分到“酷碰券”的商機就必須接受非現金、金流透明的行動支付。臺灣的經濟結構,似乎因為一場疫情而發生改變。

疫情衝擊臺灣並非百業待興,一些“特殊行業”反而賺了!

臺灣社會特殊工種盛行,4月初一名北部酒店公關小姐確診,全臺酒店、舞廳遭勒令停業。有業者說“幾千家庭將頓失經濟來源”,但也有業者讓店內小姐轉往KTV、汽車旅館、招待所等,讓“地下經濟”更難被掌控。

臺灣“地下經濟”規模大,據臺灣成功大學前副校長何志欽團隊發佈的臺灣首份“地下經濟”調查報告,臺灣“地下經濟”規模超過GDP的百分之廿八,遠高於OECD成員地區的百分之十五至二十。但臺灣學者認為,“地下經濟”不完全是不好的。臺灣政大財政系教授陳國樑說,“地下經濟”雖不繳稅、不公平,但有彈性、效率高,是臺灣中低所得者的營生之道,可能也補充了社會福利、提高了生活品質 。

但學者也指出,“地下經濟”規模愈大,防疫難度愈高。因看不到、管不到,所以失聯移工若不慎染疫難以追蹤及防堵,且“八大行業”難以保持所謂“社交距離”。此外,“地下經濟”規模愈大,紓困振興愈難行。若結構性問題未解,“地下經濟”不會因疫情而地上化,但會因為本身彈性大的特色而找到其他出路。


海峽導報兩岸新聞交流中心 林靜嫻@嫻嫻美臺志 整理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