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無限好踏青

春日踏青這種帶有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頭可以推至遠古的農耕時代,古代的先人就有祭祀迎春的習俗。據《尚書·大傳》載:“春,出也,萬物之出也。”在西周,萬物萌動之時,迎春郊遊於野外就已成為禮制。《禮記·月令》雲:“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至,以迎春東郊。”先秦時,齊國有“放春三月觀於野”之俗;魯、楚也有春日出遊之習。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春色無限好踏青


春日踏青並沒有固定的日子,但更多的記載往往與上巳節的出現有關。上巳節,日期為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故而得名。經過一個漫長的冬天之後,被寒風禁錮在屋內的青年男女們迎來春天,迎來繁忙的耕種、生產生活,同時也有擇偶、生育的需求。這樣人們便在祭祀地神(社神)、春神求農業豐收的同時,又祭祀女性的生育神兼媒神以祈求子嗣繁衍,同時男女互相擇偶,歌舞歡會,然後相配。當時,踏青的古俗是圍繞著這些主題展開的:迎來春天、迎祭生育神、沐浴祓禊,以求多育;男女青年則求偶,要春嬉、歡會、歌舞、放縱。另外還有跳儺驅疫、求雨雩禮等活動。

春色無限好踏青


到春秋戰國時期,上巳節就形成了比較固定的民俗節日,春遊踏青也成為老百姓民俗活動的一部分。據《韓詩》:“三月桃花水之時,鄭國之俗三月上巳,於溱洧兩水之上,執蘭招魂續魄,拂除不祥。續漢書禮儀志曰:三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滌祓除宿垢,為大潔”。這時踏青活動的主題,突出了“招魂續魄,拂除不祥”的“沐浴祓禊”。《論語·先進》更有一段精彩的對話,孔子問弟子們的志向,曾點說:“莫(暮) 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舞雩是在暮春時舉行的一種祭禮,含有龍崇拜及祈雨等多種內涵。這裡不僅記載了祭祀性的“舞雩”, 還描寫了當時的春遊踏青活動。

在這樣的時節裡結隊出遊,既感受春天清新的氣息,有達到舒展筋骨、怡情悅性的目的。可以在郊野中盪鞦韆、放風箏、拔河、鬥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心情被放飛得不想回轉,快樂也漸漸從臉上溢滿內心。從唐代開始,人們踏青遊樂之時,也不忘慎終追遠,清明祭掃的活動。由於清明祭掃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餘,順便在明媚的春光裡騁足青青原野,權作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掃墓者往往“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圃,列坐盡醉”,由單純的祭祀活動演化而為同時遊春訪勝的踏青。在歌與哭、喜與悲、行樂與追思之間,參悟著生命的輪迴。宋代詩人吳惟信詩云:“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萬株揚柳屬流鶯。”對當時春遊自晝及暮,笙歌如痴的盛況可謂描摹得淋漓盡致。

春色無限好踏青


隨著時下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往往在錯愕中感受到春天還沒來臨就入夏了,其實春天只是悄無聲息地從人們的指尖滑過,在人們的不經意間偷偷地溜走,人們在世間的紛擾中無暇識得東風面,也許有好多人錯過了春日踏青的好光景,宋秦觀 《江城子》詞雲:“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等到殘紅褪盡,連春恨都來不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