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為學之道

孔子的為學之道

蔡章田


孔子的為學之道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傑出的教育家,他在我國首開私人講學的先河,是私塾教育的鼻祖。他先後收弟子三千,身通六藝的有72人。他的治學之道和教育理念至今也是值得學習借鑑的,研究孔子的為學之道可以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或啟迪。

孔子認為學習要有明確的目的,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孔子志在報國,他“十有五而志於學”。只有學好了知識和本領,才能實現自已的人生抱負。因而他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他認為熱愛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大的學習動力。沒有對知識的渴望和孜孜追求,就不能讀好書、學好知識。他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學習有內在的動力比什麼都強。

孔子十分重視書本知識和前人經驗,他親刪六經,修春秋,推行周禮,教“文、行、忠、信”於弟子。 對學習的內容也十分重視,要學管用和有益的知識。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不能有惡語惡意和惡念。

學習要有謙遜的態度和不恥下問的精神。孔子常講“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個觀點被後人廣泛接受,並常加於引用。孔子曾問禮於老子,學樂於萇弘,習琴於師襄。孔子多次向弟子們明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不懂裝懂,更不能滿瓶不蕩,半瓶格蕩。在人稱頌孔子的學問時,孔子自謙地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於求之者也。”哪有一生下來就博學多知的呢?是自已後天努力學習才獲取知識的。孔子之言甚是。

學習還要有好的態度和方法。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他強調思和學的辯證統一。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不思考,不僅不能消化和吸收別人的知識,而且有可能越學越使人迷惘。但只苦思瞑想不注重學習也是相當危險的。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日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其體會之深,強調學習的重要性是相當有現實意義的。不吃不睡,時間都用來空想上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沒有半點好處,不如多學一些對人更有益些。學習還要有進取精神,孔子強調,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比什麼都強。

學習要舉一反三,學人之長,知錯就改。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孔子多次表揚他能“聞一知十”。孔子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學要學人之長,他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學習別人先進的知識和經驗,汲取別人的教訓。時時反省,處處謹慎。

孔子強調學習本領後是用來報效國家的。他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即使是封建士大夫,開明者也是非常注重學習和修養的。後來我們對“學而優則仕”關注得多些,批判得也多些。但對於“仕而優則學往往忽略了。孔子是說,仕是優秀的必不斷地學,只有學好之人才能為官。這話即使過去了二千多年,今天如果都這樣做到了也是不錯的。這比一些人在位昏昏然,學風不興,玩風鼎盛恐怕要好得多。

孔子為了他的治國理想,一生追求,一生好學。他“發憤忘食,樂於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朝聞道,夕死可矣。”只要懂得了真理和治理國家的辦法死也無憾了。

孔子的治學精神,是我國重要的優秀文化遺產。


孔子的為學之道

鍾祥市孔子文化園藏書閣 在線鍾祥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