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代明院士在第六屆BT(生物技術)大會上講話的速記

樊代明:

生物技術非常重要,無論是關乎生命健康,很大程度是和醫療有關,出行在醫療,醫生的角色不能少。所以今天來的醫生不是太多,希望將來越來越多。醫生來了,就要說醫生的話。

現代醫學的發展,可以說給人類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向前看不可磨滅,往後想無與倫比。現代醫學一味的向技術發展帶來的弊病也是不容小噓的。

兩個O,一個F,一個O是專業過渡分化,一個是專科過渡細化。一個F,醫學知識碎片化,O2F1,這就是現代臨床醫學的現狀。

所帶來的實際的弊病是什麼呢?

基礎研究本來是要了解生命的真諦和疾病的本質,可是現在以發表論文為算,誰的論文發表得多誰就是老大,中國已經是老大了,但是這麼多論文只有3%有應用價值,97%沒有聽說有應用價值。有人說在《未來科學》發表論文,十年之後最多有一兩篇有用處。全世界花了大量的科研經費,花了十年時間找到了15個靶點,十年過去了,不到50個在臨床上有一些應用價值。醫學以發表論文為前景的標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也不知道何時為終。

醫學應該是治療疾病,有效或者無效為唯一的標準。

說這個話,不是因為我發表不了論文,剛才本人的SN論文已經超過700篇,哪個系列都有。要講引用2.3萬次,在中國連續4年排名,一生中排名是第6、第7,儘管不是前一名。兩個國家一等獎第一作者,這麼多的論文,這麼多獎,只有整合起來,要拿出來用。我們都喜歡吃包子,包子由麵粉做成,如果所有人的精力都在麵粉來回做事兒,不去包包子,請問有包子可吃嗎?

我們都習慣於自己做成了什麼,想到沒有做成什麼,我們習慣於成功了什麼,我們想到我們失敗了什麼。臨床醫學分科越來越細,一個病人只能看一個病人或者是一個病灶,請問現在有多少消化科主任能夠搶救心臟科的病人,心臟科的病人能夠搶救呼吸科的病人?

比如說有一個科學家的骨頭不好,當然是全身的。請人給他換了髖關節,換了之後膝關節不行了,再是腰椎,胸椎,幸好沒換頸椎。我們都希望這個科學家從此站起來了,可是從此站不起來了,每一個手術都是請中國最好的醫生做的,每個醫生都在自己的局部完的是絕活,但是病人走的是絕路。

血管病,一個人的血管是圍繞地球9萬公里,地球轉一圈才4萬公里,只有在24幾米的大血管裡有點作為。大血管不通,小血管早就不通了。老血管出了問題是神經內外科,肺科出了問題是肺科,各管一段,以為把自己這一段管好了,後面就通了,其實不然,反而把自己的垃圾留給了下一段。難道不是?心肌梗塞,這裡通了馬上腦出血,比比皆是,天天都有。

比如說糖尿病,在出現併發症之前,所有的糖尿病病人就是血糖高一點,其他沒有病。一旦出現了併發症,腎科治糖尿病腎病、肝病、心病,都把自己的地方管好了,結果引起了其他的傷肝和傷心。

美國人做得最好,用GDP的18%來治病,知道是什麼結果嗎?去年春節發佈消息,美國醫院裡第一死因是心腦血管病,第二是腫瘤,第三是醫源性死亡,如果將來這個成為第一和第二死因,請問醫學的初衷在哪裡?醫學發展的意義又在哪裡?

所以在美國,醫療技術非常發達。可是在美國平均壽命是全球發達國家最低的之一。旁邊的古巴高得多得多,中國呢?十年前只有40億人次的病人,現在每年到了80億人次。人還是這些人,怎麼病人越治越多呢?我們把一個病人分成幾塊來治,一個病分成若干階段來治,不就多了嗎?

同樣的人有更多更多的病人,我在想沒有百年的洪水卻發現了百年的洪峰,一定是前面出現了問題,非追究不可。

藥品越來越多,我當醫生的只有只有五個抗癌藥,我老師92歲離開我,一輩子就是20多種藥,現在心血管200多種,消化科100多種,腫瘤科論個數,抗癌藥1千個,幾百家公司輪迴生產,都說自己的好。好嗎?我突然明白藥品越多就是因為沒有好藥嘛。

2013年美國FDA發佈了消息,最好的藥品是抗抑鬱症的,40%沒有效果,最差的是抗癌藥,對75%的病人沒有效果,只對25%。現在一個抗癌藥只有19%了。

所以藥品越來越多,病人越來越多,醫生越來越累,最後效果最好嗎?舉個例子,心肌梗塞,十年翻了一倍,檢查方法上去了,死亡的絕對人數還是那麼多,該死的依然在死。

這究竟是什麼問題?方方面面,包括管理,但是後面醫學的研究方法和結論片面性,沒有關係嗎?醫學是多元的,用單元去分析,生命是分線性的,用線性去分析,那就高的是低了,低的高了,幸好病人可以自己變。病人是異質的,我們用同質分析。最後病情是變化的,用固化的分析。不出事兒才怪。這方法來源於什麼?來源於第一次衛生革命,第一次衛生革命人類受到一次殘酷的打擊,除了鼠疫,30多種傳染病。一個國家在一週內死掉二分之一甚至是三分之二,在紐約用火車拉棺材,誰救了我們?科學技,把科學的方法引入醫學,救了我們人類功不可沒。請大家為科學技術鼓掌!

但是,這套方法只適用於體外來的病因,一個病因一個病,一個藥品搞定。結核,用鏈黴素就好了。但是對現代的慢性病,是人的調節出了問題。摁住葫蘆起了瓢。現在的慢性病,根本就沒有實際真正的病因,是調節生活習慣出了問題。高血壓什麼是病因?癌症什麼是病因?免疫性什麼是病因?沒有病因,我們現在是針對危險因素在治療。一個事物的危險因素有多少?因素復因素,因素何其多,哪個更管用?誰都不好說!

所以不管一個分子還是一個什麼,針對的是危險因素,他的實際效果和療效怎麼評價?

現在對慢性病沒有一個可以治好,糖尿病治好了,一直吃到死,高血壓也是,死了以後才好。是不是這樣的道理?

我還是講這套研究方法的結論是對的,但是片面。一個事物有正面、反面、側面,光研究正面,抓住一個東西來研究,不顧及對面和側面,其實真理在對面和側面。研究越來越微觀,為什麼微觀,希望找到一個根。任何事物在不同的層次是不一樣的,比如說萬有引力在我們是這樣子的,1:1,可是到了氫原子的電子和質子的吸引力是10的39次方倍,越來越到最後就回不來了,成了不歸路,只有閉環式的研究才能產生真理!(掌聲)

我現在舉三個科學家:

第一個是培根,偉大的哲學家。他說科學技術是萬能的。這句話不對,科學技術無所不能,也不對。科學技術只是天底下的一種方法學,用得多而已。

還有很多方法學,人類的知識有兩種,一種是顯性知識,科研科學求證,也可以用語言表達,也可以用符號表示。比如說外科醫生拉一刀,縫兩針,誰都會,這是顯性知識。還有一種是隱性知識,心中了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種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對醫學更為重要。

兩種知識有交叉,只是很少的,絕對不能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不是力量,少的時候可能是力量。碎片化的知識不僅不是力量,反而是阻礙力量發展的力量,或者是引導大家進入歧途的力量。100篇全是知識嗎?是力量嗎?NO。是壓跨下一層樓的重量。

所以一定要整合,不整合碎片化的知識是沒用的,反之甚至是有害的。

赫赫定理,要正視兩個有因果關係,A和B同時存在,引入A引起B,把A去了,B要消失,這是千真萬確的。但是隻使用於傳染病,比如說結核病,結核菌。但是你把它用到慢性病就不然了,比如說喝酒引起高血壓,有的血壓很高,從來不喝酒,在座的都有。喝酒引起高血壓,有人猛喝血壓還低,酒戒了血壓下不來。但是多因素,所以現在所有的統計學方法,流行病學方法必改無疑。抽菸,喝酒,吃肥肉,精神緊張引起高血壓。我老師這樣教學生,老師這樣教我,我老師的老師都是這樣教的,抽菸、喝酒,吃肥肉、精神緊張,找不到病因這就是病因。

但是現在有人出席了,他說我是大數據,用50萬人來研究,結果喝酒引起高血壓佔了80%的貢獻率,OK。在《未來》發表了論文,所以離當院士就不遠了。但是回來再研究,抽菸也引起高血壓,也佔80%的貢獻率,再去發,他說不發了,你剛剛說喝酒引起高血壓。那就發在《新英格蘭》,精神緊張又發在其他雜誌上,四大雜誌統統佔了,該不該當院士?該,但是究竟哪個引起高血壓?我不知道。

統計學方法如果不加以改革,最後每一個因素導致了臨床都是走向某一點而錯誤的。

第三個是笛卡兒,他是方法學家,在物研究的方法引入可變的人體出了問題。規定很多,但是有三者是不對的,身心二元論,把人的身和心分開研究,放在體外和體內是一樣嗎?NO,脫離了生命的研究代表生命,對嗎?比如說所有細胞學和組織學都是脫離了生命的研究,可能代表3%的結果。他說我是我在,只有被證實了才是真理。對嗎?看不見的就是不存在嗎?唯心主義嗎?多麼的狹隘?咖瑪射線看不見,但是他照死你無疑。人類各行各業的理解不到1%,所謂的知識和結果只在這1%是有效的,放到1%以外不一定對,甚至是完全錯誤的。這99%,你說我不要緊,努力,一點點全部克服,告訴你,這種說法都是不對的。這99%是無窮大的變化,隨時的變化,哪有整個自然界停了,小腦袋慢慢等你去研究他的?能做多少算多少,不要把自己一個分子放大到生命,沒有那麼簡單。

所以荀子說“人定勝天”,只是人們的一種想法而已。

第三,研究人體要像研究物一樣,放到最簡單的單位,就是細胞,在細胞裡面發現什麼東西,加起來等於一個生命。對於物是對的,小孩拼圖,3歲孩子成功了,拼成一個圓給你。但是對人的整體研究則不然。

所有的局部加起來並不等於整體,那只是物理的整體,人需要生物的整體,就是一定要有命,有生命的整體叫做整體,沒有生命的整體,研究半天就是一個屍體。

那麼你說的意思是什麼?為什麼最近50年很少有好藥出現?一個好藥出來以後,一天對心臟有用,通通停藥,比比皆是。為什麼?因為研究方法太單一,出了問題。本人說這個話是有底氣的,我當國家臨床藥的主任20多年,一切藥都在我們的筆下報出去了,為什麼導致我剛才說的情況?方法有問題。

一個潰瘍藥來,本來應該大家都試,他不是,他是一個納入標準,把這部分去了,排除標準把那幾個去了,剩下的最愛,除以一個平均數,最後到一個人身上,第二天還不再一個人身上了,一個人身上的結果放到幾億人用,大量的意外。最後統統成了意外。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要抽樣代全樣?因為我們沒那麼多錢,抽幾個代表而已。抽樣和抓彩球是一樣的,你說我是隨機抽樣,告訴你小範圍是隨機,擴大範圍就是隨意,更大範圍就是隨便。RCT的R就是隨便,C,就是把你們去掉,去掉以後的結果。

所以不能再人為了,非常遺憾,《真實世界研究》這本書翻譯到中國,四五年過去了,居然沒有人買,大家一定要買,因為那個序是我做的。

又比如說現在強調前瞻性研究更科學,這是對的,但是沒有說前瞻性研究更正確。前瞻性研究只是實驗,回顧性研究得的才是經驗。前瞻性研究得的是結果,回顧性研究得的是效果。前瞻性研究是人為的,是把世間萬世萬物兩個因素拿來最短時間得的結果,也許是真理。但是是人為的,在臨床根本就沒有這種單純的現狀。 回顧研究是多少例、多少年得的結果,更為可靠。

什麼是反向,比如說腫瘤,有若干個藥。能不能倒過來?從人員出了研究,以藥效為準。比如說板藍根治療感冒效果那麼好,就是找不到活性成分,找不到活性成分,吃了能治感冒就好了,療效first。

因為有些機制是找不到的,甚至是綜合的機制。所以什麼是反向研究?比如說深圳要去廣州,不知道廣州在哪裡,沒有GPS也沒有路標,也沒有人帶著走,這是科學探求未知。就硬著頭皮走,走啊走,只有3%左右能走到,瞎貓碰到死老鼠。還有97%為什麼走不到?他不知道在哪裡,有人說可能沒有走那麼長的路,其實他走得遠得多,他在原地打圈,左三圈,右三圈,得到的是原點,失去的是前方。很多研究生導師花了大量的科研經費,最後一事無成,還自我安慰,我是“十年磨一劍”,到第11年還沒有見到那個劍。

怎麼辦?唯一的辦法只有一種,就是反向研究。問,路那邊是不是廣州來的?是的就走,就走到了。他問你是不是深圳來的?試著走啊走就走到了。當然這種走法不僅是前和後的反向,還有左右的反向,上下的反向,順時針、逆時針的反向,還有對現有研究成果再研究的反向。比如說一個藥品有70%有效,就不研究了?最後是100%的用藥。其實我們應該研究的是30%為什麼沒有效果。你的70%有效,還有30%對照著也是有效,人家不治也好了,你也算到70%,這就是方法學的問題。

比如說站在北半球地球是順時針的,但是在南半球是逆時針的。

AI之所以會成功,你說是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和大數據嗎?NO!是什麼?是反向的研究,是人類習慣的反思。如果人是一根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後回不來就被老虎吃了。不過現在說AI能代替人,不知道在座的有沒有院士是支持這個觀點的。告訴你,吹過頭了,代替不了人。

我在工程院當了8年副院長,沒有一個專家說AI能代替人,只能幫我們做點事兒,幸好是這樣,不然我完蛋了。

老百姓說絕對代替不了,只有中間既懂又不懂的人使勁吹,能代替嗎?人工智能只有智能沒有智慧,只有智商沒有情商,只有計算,不會算計。

只是專才,不是通才,就是所有的程序都要輸進去才行,那麼多程序能輸進去嗎,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窮大,早晚要爆炸了。

舉個例子,alpha狗下棋下過了人,那是跟國手下,國手有程序,跟我下就下不過,因為我沒有程序,我不會下棋。我首先斷電,誰贏?不然我們到隔壁去,連插座都沒有,誰贏?

這就是反向研究。人家問你們實驗室,怎麼發表那麼多論文?實驗室怎麼老是發大論文?反著來就成了。

舉點例子:

屠呦呦拿諾貝爾獎是不是反的?一種植物三月是退黃,四月抗裡脊,5月、6月當柴燒,什麼丟了?青蒿素。青蒿素原來也有一個就是葵尼,拿諾貝爾獎的,因為耐藥酒用青蒿素,青蒿素是毛澤東主席當課題組組長,屠呦呦先生比較幸運。兩各位大的政治家,用反向思維促進了兩個諾貝爾獎的發生。

砒霜治療白血病,就是反過來的,那只是一個機制。還有若干機制正待開發。

又比如說腸菌胰子治療精神性疾病。所以老外是從腦到腸,中醫是倒過來,就成了。

所以一定要反向,又比如說藥學研究,舉個例子人家會說整合藥學你就怎麼研究,在座的各位四個辦法:

第一個,一藥多用。一個藥進入身體絕對不止一個作用,把喜歡的作用叫做正作用,不喜歡的統統叫做副作用,要排掉。這對嗎?那也是藥品的作用,把副作用當成正作用來用就成了,偉哥就是這樣發現的。我到某一個小醫院講課,有一個忽視跟我說,我也跟你學了反向研究,他說人老睡不著覺,一大把的藥吃了不管用。他說普爾敏引起頭暈啊,就可以睡覺,就好了。我說這不是反向,很多睡不著覺是腦子過敏,過敏以後吃普爾敏,抗過敏就好了。知識學得越多,有的時候變得越蠢,我就是那樣的。

一定要用好副作用,每一個醫生天天盯著副作用,就是發現了一個藥品的正作用。所以不要說正作用好、副作用不好,副作用可以變成正作用。

第二個,老藥新用。

老藥好得很,中藥、西藥各幾千種,阿司匹林發現治療痛很好,又過了幾十年,又得了諾貝爾獎,我覺得他會得第三個諾貝爾獎,治療大腸癌,就是從腺瘤向息肉轉變,效果好得很。我覺得還會得第四個諾貝爾獎,就是治療不孕症效果很好,現在有30%的不孕症查不到原因,各種都對的,愛人還經常在家,應該生得出來,但是生不出來。阿司匹林一吃生出來了,娃娃生出來就是硬道理。

我想這種孕婦,常常是月經不好的,子宮的小血管凝血太高了,阿司匹林就好了。現在黃連素的功能多得很,怎麼可能一個藥治一個藥。

第三個,間接用藥。

不是一個分子針對一個靶點來治病的,這也許精準到這個要整合起來才有用,特別是中藥,絕大部分是通過大腸桿菌消化之後,代謝產物通過一而再,再而三,才針對靶點。一個工程院的老師害怕,有一個很好的藥就是沒靶點,效果很好。人家一問靶就出汗,跟我現在差不多。我就說你不要這麼講,你講一個故事,師徒兩個打靶,徒弟來晚了,師傅就說你怎麼可以這樣?應該時刻以師傅的利益為最高利益。槍一響了,結果師傅中了十環,師傅還沒開槍。如果這個都沒聽懂,搞什麼BT。師傅是通過自己的影響讓徒弟打了一槍,他永遠是贏的,間接的靶點。

現在很多藥學家把自己當成了化學家,化學家就是一個複雜的藥品要分成單體,然後看哪個單體管用。其實,絕大部分的單體對人體沒有用,只有少數的單體如果用這個是劇毒的。醫生是把無毒的加有毒的加起來治病,有效而無毒。

最後,整合用藥。

我老師一輩子20幾個藥來回用就可以了, 當醫生就是看怎麼用藥。廚師的面前一樣的調料,有人炒川菜,有人炒粵菜,完全是多與少、前與後,以及火候而已。醫生也是一樣,根據你的情況看病,拿回去試一試,過三天再來,再調整,這就是醫生。現在是一種藥按照指南,讓他回去治,治好了是按照標準所以治好了,是我的。沒有治好,是因為你不標準!是你不標準造成的!

過去沒有指南,隨便,那是亂的。現在有指南,有僵化死了,把一百個人看成一樣的,我們看人千人一面,開藥千人一方,說話已經千篇一律了。這樣行嗎?現在要指南,一看醫學是東西南北中,只指南,南邊就是深圳,就沒有別的地方了。

所以說不要對我們的習以為常的東西認為是正確的,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8年只有12個人懂。王陽明的思想130年,死了之後才得到我們的承認,朝代都過了。一個固化了的腦袋要改變觀念多麼困難?比如說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對嗎?不對,是地球在轉,太陽都沒有對。所以很多文學描寫必改,還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落日了嗎?太陽在笑你,我掛著沒動。所以必須新開闢道路,才可能得到到的結果,因為醫學已經在改變,你們不改變,我們要搞整合的醫學。你不是整合的藥學,光搞一個。

你們要改,在座的年輕人,不要信那些權威的理論和方法,要想有所成功,只能走絕路。什麼是絕路?走了走了,沒有路了,要自己開闢的路。什麼是絕路?走啊走,很少有人走的路,才能成功。

一句話獻給大家:在前進的路上,不隨時的改變你的方向,或者是儘快的改變方向,就只能終止在你的起點,一輩子一事無成,與我相似,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