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代明院士在第六届BT(生物技术)大会上讲话的速记

樊代明:

生物技术非常重要,无论是关乎生命健康,很大程度是和医疗有关,出行在医疗,医生的角色不能少。所以今天来的医生不是太多,希望将来越来越多。医生来了,就要说医生的话。

现代医学的发展,可以说给人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向前看不可磨灭,往后想无与伦比。现代医学一味的向技术发展带来的弊病也是不容小嘘的。

两个O,一个F,一个O是专业过渡分化,一个是专科过渡细化。一个F,医学知识碎片化,O2F1,这就是现代临床医学的现状。

所带来的实际的弊病是什么呢?

基础研究本来是要了解生命的真谛和疾病的本质,可是现在以发表论文为算,谁的论文发表得多谁就是老大,中国已经是老大了,但是这么多论文只有3%有应用价值,97%没有听说有应用价值。有人说在《未来科学》发表论文,十年之后最多有一两篇有用处。全世界花了大量的科研经费,花了十年时间找到了15个靶点,十年过去了,不到50个在临床上有一些应用价值。医学以发表论文为前景的标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何时为终。

医学应该是治疗疾病,有效或者无效为唯一的标准。

说这个话,不是因为我发表不了论文,刚才本人的SN论文已经超过700篇,哪个系列都有。要讲引用2.3万次,在中国连续4年排名,一生中排名是第6、第7,尽管不是前一名。两个国家一等奖第一作者,这么多的论文,这么多奖,只有整合起来,要拿出来用。我们都喜欢吃包子,包子由面粉做成,如果所有人的精力都在面粉来回做事儿,不去包包子,请问有包子可吃吗?

我们都习惯于自己做成了什么,想到没有做成什么,我们习惯于成功了什么,我们想到我们失败了什么。临床医学分科越来越细,一个病人只能看一个病人或者是一个病灶,请问现在有多少消化科主任能够抢救心脏科的病人,心脏科的病人能够抢救呼吸科的病人?

比如说有一个科学家的骨头不好,当然是全身的。请人给他换了髋关节,换了之后膝关节不行了,再是腰椎,胸椎,幸好没换颈椎。我们都希望这个科学家从此站起来了,可是从此站不起来了,每一个手术都是请中国最好的医生做的,每个医生都在自己的局部完的是绝活,但是病人走的是绝路。

血管病,一个人的血管是围绕地球9万公里,地球转一圈才4万公里,只有在24几米的大血管里有点作为。大血管不通,小血管早就不通了。老血管出了问题是神经内外科,肺科出了问题是肺科,各管一段,以为把自己这一段管好了,后面就通了,其实不然,反而把自己的垃圾留给了下一段。难道不是?心肌梗塞,这里通了马上脑出血,比比皆是,天天都有。

比如说糖尿病,在出现并发症之前,所有的糖尿病病人就是血糖高一点,其他没有病。一旦出现了并发症,肾科治糖尿病肾病、肝病、心病,都把自己的地方管好了,结果引起了其他的伤肝和伤心。

美国人做得最好,用GDP的18%来治病,知道是什么结果吗?去年春节发布消息,美国医院里第一死因是心脑血管病,第二是肿瘤,第三是医源性死亡,如果将来这个成为第一和第二死因,请问医学的初衷在哪里?医学发展的意义又在哪里?

所以在美国,医疗技术非常发达。可是在美国平均寿命是全球发达国家最低的之一。旁边的古巴高得多得多,中国呢?十年前只有40亿人次的病人,现在每年到了80亿人次。人还是这些人,怎么病人越治越多呢?我们把一个病人分成几块来治,一个病分成若干阶段来治,不就多了吗?

同样的人有更多更多的病人,我在想没有百年的洪水却发现了百年的洪峰,一定是前面出现了问题,非追究不可。

药品越来越多,我当医生的只有只有五个抗癌药,我老师92岁离开我,一辈子就是20多种药,现在心血管200多种,消化科100多种,肿瘤科论个数,抗癌药1千个,几百家公司轮回生产,都说自己的好。好吗?我突然明白药品越多就是因为没有好药嘛。

2013年美国FDA发布了消息,最好的药品是抗抑郁症的,40%没有效果,最差的是抗癌药,对75%的病人没有效果,只对25%。现在一个抗癌药只有19%了。

所以药品越来越多,病人越来越多,医生越来越累,最后效果最好吗?举个例子,心肌梗塞,十年翻了一倍,检查方法上去了,死亡的绝对人数还是那么多,该死的依然在死。

这究竟是什么问题?方方面面,包括管理,但是后面医学的研究方法和结论片面性,没有关系吗?医学是多元的,用单元去分析,生命是分线性的,用线性去分析,那就高的是低了,低的高了,幸好病人可以自己变。病人是异质的,我们用同质分析。最后病情是变化的,用固化的分析。不出事儿才怪。这方法来源于什么?来源于第一次卫生革命,第一次卫生革命人类受到一次残酷的打击,除了鼠疫,30多种传染病。一个国家在一周内死掉二分之一甚至是三分之二,在纽约用火车拉棺材,谁救了我们?科学技,把科学的方法引入医学,救了我们人类功不可没。请大家为科学技术鼓掌!

但是,这套方法只适用于体外来的病因,一个病因一个病,一个药品搞定。结核,用链霉素就好了。但是对现代的慢性病,是人的调节出了问题。摁住葫芦起了瓢。现在的慢性病,根本就没有实际真正的病因,是调节生活习惯出了问题。高血压什么是病因?癌症什么是病因?免疫性什么是病因?没有病因,我们现在是针对危险因素在治疗。一个事物的危险因素有多少?因素复因素,因素何其多,哪个更管用?谁都不好说!

所以不管一个分子还是一个什么,针对的是危险因素,他的实际效果和疗效怎么评价?

现在对慢性病没有一个可以治好,糖尿病治好了,一直吃到死,高血压也是,死了以后才好。是不是这样的道理?

我还是讲这套研究方法的结论是对的,但是片面。一个事物有正面、反面、侧面,光研究正面,抓住一个东西来研究,不顾及对面和侧面,其实真理在对面和侧面。研究越来越微观,为什么微观,希望找到一个根。任何事物在不同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万有引力在我们是这样子的,1:1,可是到了氢原子的电子和质子的吸引力是10的39次方倍,越来越到最后就回不来了,成了不归路,只有闭环式的研究才能产生真理!(掌声)

我现在举三个科学家:

第一个是培根,伟大的哲学家。他说科学技术是万能的。这句话不对,科学技术无所不能,也不对。科学技术只是天底下的一种方法学,用得多而已。

还有很多方法学,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知识,科研科学求证,也可以用语言表达,也可以用符号表示。比如说外科医生拉一刀,缝两针,谁都会,这是显性知识。还有一种是隐性知识,心中了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对医学更为重要。

两种知识有交叉,只是很少的,绝对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不是力量,少的时候可能是力量。碎片化的知识不仅不是力量,反而是阻碍力量发展的力量,或者是引导大家进入歧途的力量。100篇全是知识吗?是力量吗?NO。是压跨下一层楼的重量。

所以一定要整合,不整合碎片化的知识是没用的,反之甚至是有害的。

赫赫定理,要正视两个有因果关系,A和B同时存在,引入A引起B,把A去了,B要消失,这是千真万确的。但是只使用于传染病,比如说结核病,结核菌。但是你把它用到慢性病就不然了,比如说喝酒引起高血压,有的血压很高,从来不喝酒,在座的都有。喝酒引起高血压,有人猛喝血压还低,酒戒了血压下不来。但是多因素,所以现在所有的统计学方法,流行病学方法必改无疑。抽烟,喝酒,吃肥肉,精神紧张引起高血压。我老师这样教学生,老师这样教我,我老师的老师都是这样教的,抽烟、喝酒,吃肥肉、精神紧张,找不到病因这就是病因。

但是现在有人出席了,他说我是大数据,用50万人来研究,结果喝酒引起高血压占了80%的贡献率,OK。在《未来》发表了论文,所以离当院士就不远了。但是回来再研究,抽烟也引起高血压,也占80%的贡献率,再去发,他说不发了,你刚刚说喝酒引起高血压。那就发在《新英格兰》,精神紧张又发在其他杂志上,四大杂志统统占了,该不该当院士?该,但是究竟哪个引起高血压?我不知道。

统计学方法如果不加以改革,最后每一个因素导致了临床都是走向某一点而错误的。

第三个是笛卡儿,他是方法学家,在物研究的方法引入可变的人体出了问题。规定很多,但是有三者是不对的,身心二元论,把人的身和心分开研究,放在体外和体内是一样吗?NO,脱离了生命的研究代表生命,对吗?比如说所有细胞学和组织学都是脱离了生命的研究,可能代表3%的结果。他说我是我在,只有被证实了才是真理。对吗?看不见的就是不存在吗?唯心主义吗?多么的狭隘?咖玛射线看不见,但是他照死你无疑。人类各行各业的理解不到1%,所谓的知识和结果只在这1%是有效的,放到1%以外不一定对,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这99%,你说我不要紧,努力,一点点全部克服,告诉你,这种说法都是不对的。这99%是无穷大的变化,随时的变化,哪有整个自然界停了,小脑袋慢慢等你去研究他的?能做多少算多少,不要把自己一个分子放大到生命,没有那么简单。

所以荀子说“人定胜天”,只是人们的一种想法而已。

第三,研究人体要像研究物一样,放到最简单的单位,就是细胞,在细胞里面发现什么东西,加起来等于一个生命。对于物是对的,小孩拼图,3岁孩子成功了,拼成一个圆给你。但是对人的整体研究则不然。

所有的局部加起来并不等于整体,那只是物理的整体,人需要生物的整体,就是一定要有命,有生命的整体叫做整体,没有生命的整体,研究半天就是一个尸体。

那么你说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最近50年很少有好药出现?一个好药出来以后,一天对心脏有用,通通停药,比比皆是。为什么?因为研究方法太单一,出了问题。本人说这个话是有底气的,我当国家临床药的主任20多年,一切药都在我们的笔下报出去了,为什么导致我刚才说的情况?方法有问题。

一个溃疡药来,本来应该大家都试,他不是,他是一个纳入标准,把这部分去了,排除标准把那几个去了,剩下的最爱,除以一个平均数,最后到一个人身上,第二天还不再一个人身上了,一个人身上的结果放到几亿人用,大量的意外。最后统统成了意外。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抽样代全样?因为我们没那么多钱,抽几个代表而已。抽样和抓彩球是一样的,你说我是随机抽样,告诉你小范围是随机,扩大范围就是随意,更大范围就是随便。RCT的R就是随便,C,就是把你们去掉,去掉以后的结果。

所以不能再人为了,非常遗憾,《真实世界研究》这本书翻译到中国,四五年过去了,居然没有人买,大家一定要买,因为那个序是我做的。

又比如说现在强调前瞻性研究更科学,这是对的,但是没有说前瞻性研究更正确。前瞻性研究只是实验,回顾性研究得的才是经验。前瞻性研究得的是结果,回顾性研究得的是效果。前瞻性研究是人为的,是把世间万世万物两个因素拿来最短时间得的结果,也许是真理。但是是人为的,在临床根本就没有这种单纯的现状。 回顾研究是多少例、多少年得的结果,更为可靠。

什么是反向,比如说肿瘤,有若干个药。能不能倒过来?从人员出了研究,以药效为准。比如说板蓝根治疗感冒效果那么好,就是找不到活性成分,找不到活性成分,吃了能治感冒就好了,疗效first。

因为有些机制是找不到的,甚至是综合的机制。所以什么是反向研究?比如说深圳要去广州,不知道广州在哪里,没有GPS也没有路标,也没有人带着走,这是科学探求未知。就硬着头皮走,走啊走,只有3%左右能走到,瞎猫碰到死老鼠。还有97%为什么走不到?他不知道在哪里,有人说可能没有走那么长的路,其实他走得远得多,他在原地打圈,左三圈,右三圈,得到的是原点,失去的是前方。很多研究生导师花了大量的科研经费,最后一事无成,还自我安慰,我是“十年磨一剑”,到第11年还没有见到那个剑。

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只有一种,就是反向研究。问,路那边是不是广州来的?是的就走,就走到了。他问你是不是深圳来的?试着走啊走就走到了。当然这种走法不仅是前和后的反向,还有左右的反向,上下的反向,顺时针、逆时针的反向,还有对现有研究成果再研究的反向。比如说一个药品有70%有效,就不研究了?最后是100%的用药。其实我们应该研究的是30%为什么没有效果。你的70%有效,还有30%对照着也是有效,人家不治也好了,你也算到70%,这就是方法学的问题。

比如说站在北半球地球是顺时针的,但是在南半球是逆时针的。

AI之所以会成功,你说是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大数据吗?NO!是什么?是反向的研究,是人类习惯的反思。如果人是一根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后回不来就被老虎吃了。不过现在说AI能代替人,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院士是支持这个观点的。告诉你,吹过头了,代替不了人。

我在工程院当了8年副院长,没有一个专家说AI能代替人,只能帮我们做点事儿,幸好是这样,不然我完蛋了。

老百姓说绝对代替不了,只有中间既懂又不懂的人使劲吹,能代替吗?人工智能只有智能没有智慧,只有智商没有情商,只有计算,不会算计。

只是专才,不是通才,就是所有的程序都要输进去才行,那么多程序能输进去吗,还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穷大,早晚要爆炸了。

举个例子,alpha狗下棋下过了人,那是跟国手下,国手有程序,跟我下就下不过,因为我没有程序,我不会下棋。我首先断电,谁赢?不然我们到隔壁去,连插座都没有,谁赢?

这就是反向研究。人家问你们实验室,怎么发表那么多论文?实验室怎么老是发大论文?反着来就成了。

举点例子:

屠呦呦拿诺贝尔奖是不是反的?一种植物三月是退黄,四月抗里脊,5月、6月当柴烧,什么丢了?青蒿素。青蒿素原来也有一个就是葵尼,拿诺贝尔奖的,因为耐药酒用青蒿素,青蒿素是毛泽东主席当课题组组长,屠呦呦先生比较幸运。两各位大的政治家,用反向思维促进了两个诺贝尔奖的发生。

砒霜治疗白血病,就是反过来的,那只是一个机制。还有若干机制正待开发。

又比如说肠菌胰子治疗精神性疾病。所以老外是从脑到肠,中医是倒过来,就成了。

所以一定要反向,又比如说药学研究,举个例子人家会说整合药学你就怎么研究,在座的各位四个办法:

第一个,一药多用。一个药进入身体绝对不止一个作用,把喜欢的作用叫做正作用,不喜欢的统统叫做副作用,要排掉。这对吗?那也是药品的作用,把副作用当成正作用来用就成了,伟哥就是这样发现的。我到某一个小医院讲课,有一个忽视跟我说,我也跟你学了反向研究,他说人老睡不着觉,一大把的药吃了不管用。他说普尔敏引起头晕啊,就可以睡觉,就好了。我说这不是反向,很多睡不着觉是脑子过敏,过敏以后吃普尔敏,抗过敏就好了。知识学得越多,有的时候变得越蠢,我就是那样的。

一定要用好副作用,每一个医生天天盯着副作用,就是发现了一个药品的正作用。所以不要说正作用好、副作用不好,副作用可以变成正作用。

第二个,老药新用。

老药好得很,中药、西药各几千种,阿司匹林发现治疗痛很好,又过了几十年,又得了诺贝尔奖,我觉得他会得第三个诺贝尔奖,治疗大肠癌,就是从腺瘤向息肉转变,效果好得很。我觉得还会得第四个诺贝尔奖,就是治疗不孕症效果很好,现在有30%的不孕症查不到原因,各种都对的,爱人还经常在家,应该生得出来,但是生不出来。阿司匹林一吃生出来了,娃娃生出来就是硬道理。

我想这种孕妇,常常是月经不好的,子宫的小血管凝血太高了,阿司匹林就好了。现在黄连素的功能多得很,怎么可能一个药治一个药。

第三个,间接用药。

不是一个分子针对一个靶点来治病的,这也许精准到这个要整合起来才有用,特别是中药,绝大部分是通过大肠杆菌消化之后,代谢产物通过一而再,再而三,才针对靶点。一个工程院的老师害怕,有一个很好的药就是没靶点,效果很好。人家一问靶就出汗,跟我现在差不多。我就说你不要这么讲,你讲一个故事,师徒两个打靶,徒弟来晚了,师傅就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应该时刻以师傅的利益为最高利益。枪一响了,结果师傅中了十环,师傅还没开枪。如果这个都没听懂,搞什么BT。师傅是通过自己的影响让徒弟打了一枪,他永远是赢的,间接的靶点。

现在很多药学家把自己当成了化学家,化学家就是一个复杂的药品要分成单体,然后看哪个单体管用。其实,绝大部分的单体对人体没有用,只有少数的单体如果用这个是剧毒的。医生是把无毒的加有毒的加起来治病,有效而无毒。

最后,整合用药。

我老师一辈子20几个药来回用就可以了, 当医生就是看怎么用药。厨师的面前一样的调料,有人炒川菜,有人炒粤菜,完全是多与少、前与后,以及火候而已。医生也是一样,根据你的情况看病,拿回去试一试,过三天再来,再调整,这就是医生。现在是一种药按照指南,让他回去治,治好了是按照标准所以治好了,是我的。没有治好,是因为你不标准!是你不标准造成的!

过去没有指南,随便,那是乱的。现在有指南,有僵化死了,把一百个人看成一样的,我们看人千人一面,开药千人一方,说话已经千篇一律了。这样行吗?现在要指南,一看医学是东西南北中,只指南,南边就是深圳,就没有别的地方了。

所以说不要对我们的习以为常的东西认为是正确的,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8年只有12个人懂。王阳明的思想130年,死了之后才得到我们的承认,朝代都过了。一个固化了的脑袋要改变观念多么困难?比如说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对吗?不对,是地球在转,太阳都没有对。所以很多文学描写必改,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了吗?太阳在笑你,我挂着没动。所以必须新开辟道路,才可能得到到的结果,因为医学已经在改变,你们不改变,我们要搞整合的医学。你不是整合的药学,光搞一个。

你们要改,在座的年轻人,不要信那些权威的理论和方法,要想有所成功,只能走绝路。什么是绝路?走了走了,没有路了,要自己开辟的路。什么是绝路?走啊走,很少有人走的路,才能成功。

一句话献给大家:在前进的路上,不随时的改变你的方向,或者是尽快的改变方向,就只能终止在你的起点,一辈子一事无成,与我相似,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