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團深入解讀」國際卒中十年三大重要突破

「專家團深入解讀」國際卒中十年三大重要突破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 李子孝 霍曉川 潘岳松 荊京

「專家團深入解讀」國際卒中十年三大重要突破

卒中作為全球第二大致死性的疾病,一直是影響人類生命和生活質量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幾十年來,調整年齡後的卒中死亡率呈下降趨勢,這可能是由於對血管危險因素更好地控制、急性期治療和抗栓等二級預防藥物的應用和精細化改進。

今年2月,世界卒中組織(WSO)侯任主席Marc Fischer教授在國際腦血管病領域著名專業雜誌《卒中》(Stroke)上發表了社論 The Past Decade at Stroke—Important Advances and Overcoming Challenges,列舉了過去10年間,國際卒中研究領域最引人注目的三項突破性進展:急性期血管內取栓、輕型卒中雙抗以及神經影像學技術的發展指導診療決策。這些研究領域的進展對卒中診療、改善患者預後和降低全球卒中疾病負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專家團深入解讀」國際卒中十年三大重要突破

1.急性期血管內取栓治療降低卒中致殘

從寒冬開向春天

2013年三項取栓隨機對照試驗的陰性結果,被比喻成血管內取栓治療史的"寒冬"。但正如Kummer教授在社論中表達的:“IMS-3, SYNTHESIS, and MR RESCUE are no disaster, but down to earth.”[1],我們能夠從失敗中發現問題,更積極地面對現實:沒有血管閉塞的證據,不利的影像特徵(大的核心壞死),工作流程緩慢以及再通率不夠,使得這些研究不能有效地反應取栓治療的效果。“當黑夜來臨的時候,我們總會找出穿越黑暗的道路”,正如那句常說的話: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2014年血管內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多中心隨機臨床試驗(Multicen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the Netherlands,MR CLEAN)是首個證實動脈血管內治療經影像判斷前循環近端大血管閉塞有效的隨機對照試驗[2]。Werner Hacke評述MR CLEAN研究是“the first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該研究納入了500例發病6 h內經CTA證實的前循環大血管閉塞的患者,隨機分為標準內科治療或血管內治療組,結果顯示血管內治療組3個月的良好預後(mRS 0~2分)比例更高(32.6% vs 19.1%)。MR CLEAN試驗2年的隨訪結果顯示,與3個月隨訪結果一致,取栓治療在長期神經功能方面仍然存在顯著獲益。

MR CLEAN研究的結果進一步被2015年發表的其它研究確認:來自加拿大的前循環近端閉塞小病灶性卒中的血管內治療並強調最短化CT至再通時間(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Small Core and Anterior circulation Proximal occlusion with Emphasis on minimizing CT to recanalization times,ESCAPE)試驗同樣證實了血管內治療的顯著效果[3]。該研究納入了316例大動脈閉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後,因中期分析顯示血管內治療具有顯著獲益而提前結束。入組患者隨機接受標準內科治療或標準內科治療聯合血管內治療,主要終點為90天mRS,結果血管內治療組90天良好功能預後(mRS 0~2分)比例顯著增加(53.0% vs 29.3%,P<0.001>

來自澳大利亞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延長急性神經功能缺損至動脈內溶栓時間(EXtending the time for Thrombolysis in Emergency Neurological Deficits with Intra-Arterial therapy,EXTEND-IA)試驗旨在證明相比單純靜脈溶栓,對發病4.5 h內、有血管閉塞和可挽救腦組織的前循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靜脈溶栓後儘早行機械取栓是否能夠提高缺血組織的早期再灌注率和改善患者神經功能預後4。結果顯示,相比單純靜脈溶栓,機械取栓組取栓後24 h缺血組織早期再灌注率顯著提高 (100% vs 37%,P<0.001>

Solitaire裝置與MERCI裝置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Solitaire flow restoration device versus the Merci Retriever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aemic stroke,SWIFT)試驗在美國和歐洲的39家醫院實施,是一項比較靜脈rt-PA 溶栓與聯合血管內治療有效性的研究,結果顯示支架取栓組90天 mRS評分變化OR值差異顯著(P<0.001>

支架取栓與最佳內科治療發病8小時內的前循環大血管閉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Revascularization with SOLITAIRE FR® Device vs. Best Medical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Stroke due to Anterior Circulation Large Vessel Occlusion Presenting within Eight-hours of Symptom Onse,REVASCAT)試驗為西班牙的一項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共入組206例患者,主要終點為90天 mRS[6]。結果顯示,相比藥物治療組,血管內治療組90天 mRS 0~2分的患者比例更高 (43.7% vs 28.2%,校正後OR 2.1,95%CI 1.1~4);1年隨訪結果提示,取栓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神經功能預後的改善仍然存在顯著差異。

基於這些陽性試驗的結果,中國卒中學會在《中國卒中雜誌》發表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國指南2015》,並在2015年6月26日的中國卒中學會首屆年會中發佈。指南中對血管內治療患者的選擇給出了明確的建議,並給予了取栓治療最高級別的推薦(I類推薦,A級證據)。2015年6月29日,美國AHA/ASA更新了卒中早期管理指南,對於急性前循環大血管閉塞的血管內治療,也首次給予了最高級別的證據及推薦意見:對發病6小時內,符合以下標準時,強烈推薦機械取栓治療:卒中前 mRS 0~1 分;缺血性卒中由頸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 M1 段閉塞引起;年齡≥18 歲;NIHSS 評分≥ 6 分;ASPECTS 評分≥ 6 分(I類推薦,A級證據)。

針對以上5項陽性隨機對照研究的薈萃分析—多項血管內治療卒中試驗再灌注高效評價 (Highly Effective Reperfusion evaluated in Multiple Endovascular Stroke Trials,HERMES)研究對各亞組進行了分析,結果進一步確認了機械取栓的臨床價值[7]。患者選擇、設備進步以及快速的治療是這些陽性試驗的基石。因此,這些試驗結果適合在有高級影像設備、血管內治療專家、順暢的患者評估及快速響應的介入團隊中實施。

「專家團深入解讀」國際卒中十年三大重要突破

卒中診療革命的時期到來了![8]但取栓是一項複雜的技術,這陣春風能否吹綠大江南北呢?看來全球都已經做好了這次革命的準備。春天真的來了!取栓數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取栓試驗的向著拓展更長的時間窗上執著前行。僅僅3年時間,基於以下兩項研究的證據,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的指南在2018年被再次改寫[9]。

應用DWI或CTP聯合臨床不匹配治療醒後卒中和晚就診卒中患者用Trevo裝置行神經介入治療(DWI or CTP Assessment with Clinical Mismatch in the Triage of Wake Up and Late Presenting Strokes Undergoing Neurointervention with Trevo, DAWN)試驗在美國、加拿大、歐洲、澳大利亞的26家中心開展,由於在進行預設的中期分析時,取栓組較對照組顯示出顯著優勢而提前終止,最終共有206例患者入組[10]。該研究入組標準有兩大不同:①患者從最後看起來正常至隨機化時間為6~24h;②篩選方案為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症狀嚴重程度與梗死麵積不匹配——“臨床-影像不匹配”(NIHSS評分和MRI-DWI/CTP-rCBF的梗死體積不匹配),定義為:A組:≥80歲,NIHSS≥10分,梗死體積<21ml;B組:<80歲,NIHSS≥10分,梗死體積<31ml;C組:<80歲,NIHSS≥20分,梗死體積<51ml。最終試驗結果顯示:有效性結局[90天效用加權mRS和神經功能獨立(mRS≤2分)概率]取栓組都顯著優於對照組;安全性結局(24h的症狀性出血轉化和90天任何原因所致的死亡)在兩組間沒有顯著差異。

影像評估篩選缺血卒中患者血管內治療研究3(Endovascular Therapy Following Imaging Evaluation for Ischemic Stroke 3,DEFUSE 3)旨在明確距最後正常時間6~16小時的大血管(頸動脈/大腦中動脈M1)閉塞患者是否可以從取栓治療中獲益11。患者選擇術前mRS≤2分,年齡18~90歲,腦梗死核心體積擴展至70ml。發病到開始血管內治療時間為6~16小時,要求缺血區/梗死區體積比≥1.8,缺血區與梗死區體積錯配面積>15 ml。結果顯示,機械取栓聯合藥物治療組的90天 mRS分值的中位數顯著優於單純藥物治療組;90天良好預後(mRS 0~2分)的患者比例也顯著優於單純藥物治療組;兩組90 d死亡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取栓組24h 90%以上再灌注比例、24 h血管完全開通率均顯著優於藥物組;兩組症狀性出血轉化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總體死亡率取栓組稍低。DEFUSE 3的結果表明對於發病6~16 h、半暗帶陽性的患者,聯合取栓相比單純藥物治療有更好的90天神經功能預後和更好的血管再通率。基於DAWN和DEFUSE 3的研究結果,動脈取栓的血管內治療時間窗進一步被擴展到24小時內,符合兩項研究入組標準的患者能夠安全有效的實施動脈取栓的血管內治療。

2.雙抗方案減少輕型卒中復發

早期、雙重、短程的CHANCE中國方案成為金標準

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在卒中二級預防中的作用已被確切地證明。在卒中的急性期,阿司匹林出血風險相對較少但其療效獲益也是有限的。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具有協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聯合兩種藥物可能有效降低卒中復發的風險。但是,對於普通卒中患者,強化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如聯合使用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在減少卒中復發的同時,出血的風險也較大,出血風險基本抵消了其療效獲益。然而,對於TIA和輕型缺血性卒中,由於其特殊的病理生理機制,聯用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可能具有潛在的臨床療效獲益。近十年來,在卒中治療領域的又一重大臨床研究進展是通過臨床試驗證實了在發病21天內使用短期、雙重抗血小板治療(CHANCE方案)可以減少TIA和輕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復發的風險。

證實這一治療方案有效和安全的研究證據主要來源於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王擁軍教授團隊自主設計的大型臨床試驗—氯吡格雷治療急性非致殘性腦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療效研究(Clopidogrel 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Acute Non-disabling Cerebrovascular Events,CHANCE)。該研究結果顯示,與單用阿司匹林比較,聯用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可顯著降低TIA和輕型缺血性卒中患者90天時卒中復發的風險,且不增加出血風險。該試驗採用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設計,共納入114家中心5170例TIA和輕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發病後的24h內隨機分配到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聯合治療組(氯吡格雷起始劑量300mg,隨後75mg/d直至90d,在合併前21d使用阿司匹林75mg/d)和單用阿司匹林治療組(阿司匹林75mg/d,直至90d)。主要觀察兩組患者90d時卒中事件(缺血或出血性)的發生率。該結果於2013年6月發表於NEJM雜誌上。該項目進一步研究顯示,即使患者在3個月後沒有特別規範地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大部分換成了阿司匹林單藥或停止抗血小板治療,前3個月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治療的獲益依然存在,並沒有衰減,也沒有反彈現象。其藥物基因組、影像特徵等亞組文章相繼發表在JAMA、Circulation、JAMA Neurol等國際權威雜誌上。CHANCE研究的結果,在2018年美國Claiborne Johnston教授團隊的新發TIA和輕型卒中血小板定向抑制研究(Platelet-Oriented Inhibition in New TIA and Minor Ischemic Stroke,POINT)及其亞組分析中得到了驗證。POINT研究結果的發表,將CHANCE研究的方案的有效性從亞洲人群擴展到歐美人群。POINT研究的安全性不盡如人意,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有更高的出血風險,綜合分析,這可能與POINT研究方案中聯合雙抗治療的時間過長有關(發病1~90天持續雙抗)。結合CHANCE的結果一起考慮,POINT研究結果顯示當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雙抗治療療程限制為21天時,可最大化增加獲益並減少風險。CHANCE研究與POINT研究的聯合分析,也再次證明了這一點,對於亞洲與歐美人群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雙抗治療的最佳療程為21天,CHANCE研究的雙抗治療方案同樣適用於歐美人群,其結果發表於JAMA Neurol雜誌。

CHANCE試驗研究結果發表後,美國、中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的缺血性卒中二級預防指南陸續進行了更新,推薦對輕型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採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聯合抗血小板治療。美國AHA/ASA 2018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推薦,對於急性輕型缺血性卒中,應在症狀發作後24小時內儘快給予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雙聯抗血小板治療,並且持續治療21天(IIa級推薦,B-R級證據)。加拿大2018年卒中臨床指南推薦對於急性輕型缺血性卒中或高危TIA患者,應在儘快給予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雙聯抗血小板治療21~30d,之後改用單抗治療(如單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A級證據)。2018年12月,BMJ雜誌同期發表了BMJ 臨床指南快速推薦意見,推薦對於急性輕型缺血性卒中或高危TIA患者,應在症狀發作後24h內儘快給予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雙聯抗血小板治療,並且持續治療10~21天。BMJ發表的Meta分析和臨床指南快速推薦意見的核心證據亦來源於CHANCE研究。本次BMJ快速推薦意見的發表,勢必推動國際上更多國家卒中治療臨床指南的更新與修改。2018年底,BMJ出版集團組織來自美、英、法、韓、日本、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多位專家召開了血管病抗血小板治療國際峰會,共同討論腦血管病的抗栓治療方案。會議初步達成了對於症狀發作後24h內的急性輕型缺血性卒中或高危TIA患者,應儘快給予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雙聯抗血小板治療並持續雙抗治療21天的國際共識。同年,CHANCE治療方案被納入了2018年至2030年的歐洲卒中行動計劃(Action Plan for Stroke in Europe,ESAP)。在歐洲這一大的地理區域性卒中防治指南中推薦採用了CHANCE方案,是CHANCE研究成果對國際卒中防治的又一大推動,勢必推動國際,特別是歐洲卒中防治研究與醫療實踐的進程,造福全世界卒中患者。

「專家團深入解讀」國際卒中十年三大重要突破

美國AHA/ASA 2018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推薦

CHANCE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為臨床早期治療TIA和輕型卒中患者提供了有效的循證醫學證據,為全世界輕微腦血管病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療方案,標誌著我國藥物臨床試驗達到了國際水平。CHANCE研究推動了我國藥物臨床評價技術的發展,為我國腦血管病藥物創新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3.多模式神經影像學技術

推動卒中診療決策進步

近年來,隨著MRI的普及和多模神經影像技術的廣泛應用,對腦血管病的病因及機制判斷、復發等風險評估以及治療決策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3.1 神經影像結構和血管成像技術對評估卒中復發風險的作用

TIA和輕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在發病早期有很高的卒中復發風險,且卒中復發容易導致非致殘卒中患者轉變成為致殘患者。通過有效的風險評估,識別腦血管病復發的高危人群,並進行積極的內、外科治療,不但能有效的減少復發風險而且能夠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鑑於此,國際上建立了眾多的缺血性腦血管病復發風險模型。早期的預測模型主要採用危險因素作為主要評價內容,能夠對缺血性腦血管病進行有效的危險分層,但是其信度及效度有限。近年來在傳統評分的基礎上加入了影像學信息,取得了突破。

目前,ABCD2評分是對TIA風險評估的主要風險預測模型,但由於效度有限而受到廣泛質疑。2010年,Merwick A等對ABCD2評分進行修改後提出了ABCD3評分和ABCD3-I評分。ABCD3-I評分在原有ABCD3評分基礎上增加了同側頸動脈狹窄和DWI異常高信號兩項影像學指標,較ABCD2評分提高了預測的準確性。隨後,多項研究對ABCD3-I評分進行了驗證,均取得了較好的信效度,但是,受限於樣本量小而無法得到有效的推廣。2016年,Peter J Kelly教授領銜了一項基於全球多個隊列的薈萃分析(2176例),研究驗證了ABCD3-I對TIA有很高的卒中復發預測效能,研究結果發表於Lancet Neurology雜誌上。該研究分析了從沒有影像學參數的ABCD2到有影像學參數的ABCD2-I,再到有2個影像學參數的ABCD3-I等評分,結果提示增加影像學參數可以顯著提高對卒中復發的預測效度。在預測2天卒中復發效度上,沒有影像的ABCD2評分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e,AUC)是0.64,增加1個影像參數,AUC提高到0.74,增加2個影像參數AUC能提高到0.84。該研究指出,用ABCD3-I對TIA進行風險預測更準確。這為ABCD3-I評分的推廣提供了堅實的循證醫學證據。

TIA.org研究是法國Amarenco教授牽頭的基於全球人群的TIA和輕型卒中的前瞻性隊列研究,2016年發表於NEJM雜誌。全球納入了4789例TIA和輕型卒中患者,隨訪1年發現預測復發的主要因素有4項指標,包括髮病24h內、ABCD2評分≥6分、腦影像多發梗死及急性卒中治療低分子肝素試驗(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中的大動脈粥樣硬化性卒中。這4項指標中,影像學多發梗死和大動脈粥樣硬化型卒中的預測效度優於時間和危險評分,提示對於預測卒中復發,影像比評分更重要。

JAMA Neurol雜誌在2016年也發表了一項預測卒中復發風險的研究,該研究是針對輕型卒中和TIA的回顧性隊列研究(包括哥倫比亞隊列和杜蘭大學隊列),結果顯示神經影像學上顯示梗死和大血管病變是預測卒中復發的危險因素,當兩者同時存在時,患者卒中復發的風險進一步增加。與法國的TIA登記一樣,這項研究提示評分儘管對卒中復發的預測有一點作用,但是作用不如影像學大。JAMA Neurol雜誌為此發表的述評認為:對於輕型卒中患者,血管影像和神經影像參數而不是臨床評分與卒中復發事件相關;另外,這兩項研究都是回顧性隊列,需要進一步的前瞻隊列驗證其結論。

3.2 多模式神經影像技術推動急性血管內治療春天的到來

DWI-FLAIR不匹配對醒後卒中溶栓患者的篩選:腦梗死早期,腦細胞出現細胞毒性水腫, MRI-DWI序列能夠顯示3分鐘以內的急性梗死病灶。而隨後產生的血管源性水腫通常發生腦梗死約3-4小時後,因此對於血管源性水腫較為敏感的MRI-FLAIR序列通常梗死病灶顯影較晚。因此,國際上將DWI與FLAIR顯影存在不一致(即DWI陽性,FLAIR陰性)的現象被稱為DWI-FLAIR不匹配。基於上述理論,DWI-FLAIR不匹配作為簡便易行的檢測缺血半暗帶手段之一,不僅能反映腦組織缺血後血腦屏障破壞情況,還可預測醒後卒中的大致發病時間。2011年,發表在lancet neurology的一項登記研究對DWI-FLAIR不匹配現象進行了探索,該研究納入543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並在12小時內完成DWI和FLAIR序列掃描。結果發現DWI-FLAIR不匹配現象判斷卒中發生在4.5小時內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達到62%和78%。研究結果支持利用DWI-FLAIR不匹配對醒後卒中的溶栓治療人群進行篩選。2018年,在NEJM上發表了磁共振成像指導覺醒型卒中溶栓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efficacy and safety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ased thrombolysis in wake-up stroke,WAKE-UP)研究。該研究是歐洲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目的為探究基於DWI-FLAIR不匹配篩選的發病時間不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結果顯示,對於發病時間不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伴DWI-FLAIR不匹配的患者,應用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能夠改善90天功能結局,但是顱內出血發生率更高。WAKE-UP研究對影像學DWI-FLAIR不匹配的應用,提示靜脈溶栓的時間窗概念將越來越讓位於組織窗,而影像學的指導將成為重要手段。同時DWI-FLAIR不匹配僅僅應用了MRI檢查的DWI和FLAIR序列,相對簡單易得,是對傳統序列的深入應用,其臨床實用性更強。

多模式神經影像技術篩選急性血管內治療的適宜人群:自2014年始,MR CLEAN、EXTEND-IA、ESCAPE、SWIFT-PRIME及REVASCAT五項臨床試驗均證實相對於rt-PA為主的藥物治療,以機械取栓為主的血管內治療可帶來顯著獲益。上述研究均採用了動脈影像學檢查,評估是否存在顱內外大動脈閉塞。繼而,DAWN研究和DEFUSE-3研究探索了基於缺血半暗帶影像學篩查的擴時間窗機械取栓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強調了動脈取栓治療中,組織窗概念越發重要。而組織窗的評估更加依賴於神經影像技術的發展和普及。

總之神經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我們對卒中的病理生理機制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同時也為高危患者的篩選、適宜人群的選擇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工具。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蓬勃發展,人工智能與神經影像技術的結合將會成為未來卒中影像評估的重要發展方向。

專家團簡介

「專家團深入解讀」國際卒中十年三大重要突破

李子孝,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血管神經病學科副主任,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項目和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等,榮獲全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專注腦血管病醫療質量和患者結局改進臨床研究。科技部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累計國家和省部級科研經費1800 萬。在JAMA,BMJ等國外期刊發表論文27篇,累計影響因子180 分。

「專家團深入解讀」國際卒中十年三大重要突破

霍曉川,醫學博士,博士後,副主任醫師。北京天壇醫院,神經介入中心,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科普分會神經外科學組秘書長,北京醫師協會神經介入醫師分會青委會常委兼總幹事,中國卒中學會醫療質量管理與促進分會青委會委員,中國卒中學會重症腦血管病分會青委會委員,國家衛計委計生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專家委員會中西醫結合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卒中學會國際卒中介入培訓學院培訓導師,中國醫師協會健康傳播工作委員會第六批成員。參與執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國指南2018》等多個學科專家共識、指南及教材。發表20篇國家級核心期刊,20餘篇SCI論文,參與著書3部,參與譯著2部,主持多項基金項目。從事神經介入手術十餘年,年手術量500臺+。熟練掌握出血及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

「專家團深入解讀」國際卒中十年三大重要突破

潘岳松,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博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任中國卒中學會腦健康分會委員兼秘書長、中國醫師協會智慧醫療專業委員會醫療大數據學組委員。主持國自然面上項目,入選北京市醫院管理局“青苗”計劃,並作為業務骨幹參與“中國國家卒中登記I、II、III期項目(CNSR-I/II/III)”和“氯吡格雷用於急生非致殘性腦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療效研究(CHANCE)”等多項國家級大型臨床科研項目與藥物臨床試驗課題的研究工作。主要開展腦血管病臨床流行病學、臨床試驗與臨床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Circulation, JAMA Neurology, Neurology, Stroke等雜誌上發表SCI論文50餘篇。為Stroke, J Am Heart Assoc, 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中國卒中雜誌等雜誌同行審稿人。

「專家團深入解讀」國際卒中十年三大重要突破

荊京,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病學博士,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現就職於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天壇神經影像研究中心。主要臨床與科研方向為腦血管病及神經影像。作為業務骨幹參與了“十二五”和“十三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平臺項目等多項國家級大型臨床科研項目與藥物臨床試驗課題的方案設計、實施及管理工作。以第一作者在JAMA neurology,Neurology,Stroke等專業醫學期刊發表SCI 9篇,累積影響因子大於50分。作為王擁軍教授團隊成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一項(2016年),獲得教育部等省部級一等獎兩項。

參考文獻

1. von Kummer R, Gerber J. Ims-3, synthesis, and mr rescue: No disaster, but down to earth. Clin. Neuroradiol. 2013;23:1-3

2. Berkhemer OA, Fransen PS, Beumer D, van den Berg LA, Lingsma HF, Yoo AJ,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of intraarterial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N Engl J Med. 2015;372:11-20

3. Goyal M, Demchuk AM, Menon BK, Eesa M, Rempel JL, Thornton J, et al. Randomized assessment of rapi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N Engl J Med. 2015;372:1019-1030

4. Campbell BC, Mitchell PJ, Kleinig TJ, Dewey HM, Churilov L, Yassi N, et al. Endovascular therapy for ischemic stroke with perfusion-imaging selection. N Engl J Med. 2015;372:1009-1018

5. Saver JL, Goyal M, Bonafe A, Diener HC, Levy EI, Pereira VM, et al. Stent-retriever thrombectomy after intravenous t-pa vs. T-pa alone in stroke. N Engl J Med. 2015

6. Jovin TG, Chamorro A, Cobo E, de Miquel MA, Molina CA, Rovira A, et al. Thrombectomy within 8 hours after symptom onset in ischemic stroke. N Engl J Med. 2015

7. Goyal M, Menon BK, van Zwam WH, Dippel DW, Mitchell PJ, Demchuk AM, et al.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after large-vessel ischaemic stroke: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rom five randomised trials. Lancet. 2016;387:1723-1731

8. The stroke care revolution. The Lancet. Neurology. 2015;14:341

9. Powers WJ, Rabinstein AA, Ackerson T, Adeoye OM, Bambakidis NC, Becker K, et al. 2018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2018;49:e46-e110

10. Jovin TG, Nogueira RG, Investigators D. Thrombectomy 6 to 24 hours after stroke. N Engl J Med. 2018;378:1161-1162

11. Albers GW, Marks MP, Kemp S, Christensen S, Tsai JP, Ortega-Gutierrez S, et al. Thrombectomy for stroke at 6 to 16 hours with selection by perfusion imaging. N Engl J Med. 2018;378:708-718

「專家團深入解讀」國際卒中十年三大重要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