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聶:不同的速度有不同的跑姿嗎?

對初跑者而言,這個問題貌似很容易造成困惑。因為他們的個人能力特別是體能比較薄弱,對技術意識的概念理解和運用感受的比較少。因此,他們在跑動中特別容易感覺到自己跑得快和跑得慢的動作是不一樣的。其中尤為明顯的就是落地方式的問題。

好多位跑友和我交流的時候都談到他們的落地方式,並宣稱他們是前腳掌著地,而不可能是後腳跟著地。但通過現場拍攝視頻顯示,連他們自己都感覺很鬱悶,怎麼會是後腳跟著地的呢,在跑動中,他們明明覺得自己是前腳掌著地的呀?其實,這個現象,和個人能力,特別是中心意識的把控能力有關,沒有足夠的腰腹部發力意識,在跑動中形成有效的騰空滑翔時間,你是根本沒有時間去意識到自己準確的落地受力感覺的。

在人體自然的反應時間裡,在跑動中所耗費的時間,或是說在每一個動作意識產生感官反應中,每一個動作環節都是處於電光火石一樣,即是瞬間的反應。所有的動作意識,沒有經過長時間有效的訓練,或是說個人對身體的反應認知能力不夠強大的話,當你感覺到動作已經達成,其實,已經晚了,動作不止是完成,而是過去了。因此,很多跑友喜歡說自己前腳掌著地,那只是個人想刻意去達成前腳掌著地,而真正的後腳跟落地後,他的思維意識讓前腳掌向地面施加壓力產生的條件反射而已。

真正的前腳掌著地受力應該是這樣的:腰腹部位置會有略微發酸的感覺,擺動腿在離地後,即在拉起意識很明顯感覺到自己的腳部離地的時候,腳踝部位就應該產生繃緊的感覺,並以此感覺來讓前腳掌刻意向前下壓,這個發力下壓區間,僅限於腳踝和腳趾間,類似於我們原地練習把腳尖自然下壓回收的動作。

小聶:不同的速度有不同的跑姿嗎?

然後,隨著身體重心往前移動,大腿自然前擺進入落地環節,腳掌外側自然觸地,而迅速轉換到前腳掌趾球部著地受力,並形成蹬地反彈拉起轉換到下一個動作循環中。

這個動作意識對身體重心把控能力要求的意義在於:當你的身體重心滯後,你的落地點自然就是腳後跟著地,受力點會是腳踝部位而造成損傷,即使你非常刻意伸直前腳掌,以墊腳尖的方式形成前腳掌著地,受力點也只是會轉換到腳背,讓腳背承受不必要的壓力受損而已。因此,身體重心意識的把控能力,是讓你形成每一步前腳掌著地受力點處在身體重心正下方點關鍵所在。也就是說,我們真正的前腳掌著地感覺,你每一步踩下去發力蹬地時的點,只能是身體重心的正下方才是最有效的感覺。在這個動作意識中,在初期,其實是需要結合小腿回收拉起的動作意識的,要不然,大腿不夠放鬆,小腿刻意前伸也會影響落地點的位置。

因此說,每一個動作意識的理解和運用,其實可以理解為提前量的運用能力,很多動作不要等產生身體感覺了再去感受,而是提前一點去做準備。這些能力是需要長時間有效的培養達成的,但動作的實質並不會改變。速度快慢不影響這些動作的實質存在,能不能運用是個人能力問題,和動作意識無關。這就是我們今天想說的,其實跑動速度快慢的動作都是一樣的。

小聶:不同的速度有不同的跑姿嗎?

很多人會認為,不同的速度會有不同的動作,甚至會有人覺得,跑姿是速度的結果。這樣說吧,看不同的速度的人跑步,從表面上確實是各種各樣的動作表現。但這樣的表現,僅僅是每個人不同的個人能力對動作的把握能力不一樣而已。好比是我們人類本身的形體,燕瘦環肥,各種各樣。你總不能說身材標準的才是人,太瘦或太胖的就不是人吧。千萬不要把主動跨步和小腿提拉技術的人在一起對比,這是兩個徹底不一樣的技術動作。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在一個動作體系下的表現。

至於說跑姿是速度的結果,這個問題貌似在邏輯上都不成立。對跑步而言,特別是競技性的跑步比賽而言,速度是永恆的結果,比賽的意義就是看誰的速度快才是獲勝者。跑姿只是服務於跑步,為獲取最大的速度這個結果而存在。如果跑姿是結果,那麼,我們去看比賽是不是不用管速度,就看誰的跑姿好看或標準就可以啦?

決定速度有很多種因素,跑動技術只是其中的一種,對於體能超強,也就是最大攝氧量超高的人來說,跑姿再爛,他的速度也不會太慢,甚至可以拿冠軍的那種。你不能說,他跑得快,跑姿就是對的,或是他的動作就合理。

我們追求動作的完美,是指在同一條件下試圖獲取的最大效率,提高跑步經濟性。因此,好的動作可以提高個人速度,但速度快不代表個人動作好。

好了,簡簡單單地說這些,時刻提醒我們練習動作的重要性。

文/小聶教練 歡迎關注“小聶跑法”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專業跑步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