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诚简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带着矛盾的双面心理生活于世上。
诗仙李白的才华自然不必多说,我们今天要说的主题是,李白为何没有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真的如网友所说是受制于李白的身世原因吗?还是另有其因?
从我上一篇文章里可以看出,像古代很多学子一样,李白从很小的时候便形成了入朝为官的志向。但是他却并没有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01.因身世受阻原因?我以为不是
后世很多人认为,李白之所以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主要是跟李白的身世有关。有人猜测李白是唐朝宗室之后,而他的先祖们却有着不光荣的犯罪史,才使得李白受牵连而无法进行科考。
我认为这一种说法难以信服。
倘若真的是因为李白的身世原因导致李白无法科考,那便足以说明,李白肯定也会因为有着同样的身世而无法从官。
倘若真如此,则李白也定然深知这一点的要害。所以按照常理来说,李白更应该要保持生活上的低调以及避免入朝为官。但实际上李白却与此相反,他不仅大势宣扬自己的才华,而且毫无避讳地到处奔走求官,难道此时的李白就不怕朝廷会调查他的身世吗?
如果科考会核查李白的身世,那岂不是对于新上任的官员,朝廷会把他的身世核查得更加严格而详细?另外,在李白奉诏入京成为翰林之前,难道李隆基就不会派人去调查李白的身世和背景吗?倘若李白的身世背景确然有问题,那李隆基为何还要召李白入宫呢?而且为何还要授予李白供奉翰林的职位呢?作为一位君王,难道要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公然对抗朝廷科考法度吗?所以,我认为李白的身世对于其科考并无悬念。
02.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李白的父亲是商人,所以李白不能参加科考。我以为这个观点更是无稽之谈。
李白生于盛唐,盛唐是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就盛唐时期来看,那时候的中国在全球都是顶尖的存在。
盛唐之所以繁荣昌盛,这主要跟唐朝的开放思想有关。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唐朝能够接纳世界各国互相交流学习,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生活、艺术等各个领域的蓬勃与发展。
而经济的繁荣昌盛,就足以说明唐朝有很多的人口从事经商。试问,这样一个思想开放的国度,怎么就会因为家庭里有人经商,就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呢?这断然不符合情理!
另外,唐朝的科举制度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不管是富家子弟还是寒门贵子,只要没有犯罪史,只要是有才华的人,大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断然没有因为是富家子弟而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说法。网络上很多网友认为唐朝经商之人不能参加科考,可却没有一个人能提出有力的证据进行佐证。
故而,我认为李白因为是商人之后而不得科考的说法,同样也无法成立!
03.在我看来,李白之所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我们更应该从其主观意识出发进行分析,其原因则更可能是如下两点:
第一,李白不屑于科举考试,而更希望通过其他途经“一步登峰”。
李白的性情特点,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李白自视才气逼人而恃才傲物,李白自视性格刚毅而狂傲不羁,李白自视满身正气而蔑视权贵。在李白自己心中,他就是一个“仙人”或者是“世外高人”般的存在,而并非池中之物。为了把自己与常人区分开,为了证明自己的才华高人一等,因而李白决定不参加科考。如此这般倒是极为吻合李白的性情。
另外,正如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提到过的一样,李白五岁开始读书,十岁便攻读《诗》《书》和诸子百家,而诸子百家也包括道家思想。李隆基时期,唐朝大力提倡道教思想。而在十五岁的时候,李白便开始正式接受道家思想的熏陶。
也就在十五岁左右,李白就已经写好了多首辞赋,其中一篇《明堂赋》更是阐明了李白的政治主张 :在李白看来,君王若想天下大治,则必须要得到“世外高人”相助,君王要怀着诚心,能够上山向世外高人寻求“至道”(治理天下最高明的方法),就像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出山一样。
这里面的意思不言自明,即李白希望皇帝能够上山拜见自己,并且恳请自己出山,辅佐其治理天下。这也极为吻合李白的道家思想以及浪漫主义!也是从这时候起,李白就开始拜见一些达官贵人或者是社会名流,向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政治抱负,希望得到官员们的举荐。
后来,李白通过二十几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他“一步登峰”的计划:奉诏入宫并被李隆基授为供奉翰林。可惜的是,这个官职并无实权,而李白也并不适合于朝廷的“工作”。不过这个都是后话了。
第二,李白不敢于科举考试,害怕科举失败而沦为庸碌之辈。
在李隆基时期,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其中最受欢迎的一个科目是明经,另外一个更具有含金量的科目则是进士。而很多自认为颇有才华的人,大都会选择考取进士为官,因为一旦考取了进士,则意味着前途无量,或可官至翰林甚至朝廷宰相。
但是当时的进士考核要求非常之高!李隆基登基以后,一方面裁剪了很多沉戎多余的官员,另一方面则对现有的各地方官员采取了很严格的考核管理。李隆基会不定期的召见地方官员入朝考核,考核不过的官员或直接罢免。可见当时,李隆基的用人思路在于精益求精,所以当时的科考也甚为严格。尤其是进士科,全国每年的考生为数众多,但是最后录取的名额却寥寥无几。考取进士真可谓是千甄海选而万里挑一!
武则天之后的李隆基时期开始,进士科需要考核三个内容,一为帖经;二为杂文;三为时务策论,需要三者皆过才能登科及第。而其中的时务策论则最为严格!
比如说我们所熟知的唐朝杰出的文学家,也就是有着唐宋八大家“之首”称号的韩愈,他参加科举考取进士的时候,考了三次始终没有考过,最后都是因为时务策论不及格。后来韩愈不得不去给别人当一个幕僚,再绕着各种弯路进入官场。
再比如说诗人孟郊。孟郊从二十岁左右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直到至四十六岁时方才艰难地考中进士。二十多年的科考生涯,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心理负担上,都给了孟郊极大的打击。后来在孟郊及第之时,他不禁感叹: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再说有着“诗圣”称号的杜甫。杜甫生于官家之后,科考理应是游刃有余,而且他的才华应不下与李白。但纵然如此,杜甫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也都未能成功。这也足以说明当时的科考制度是严而又严,进士及第更是少之又少!
(古代考场)
试问,倘若李白去参加科考,李白又能有几分胜券呢?李白是否又能确保一次性通过进士科考呢?倘若科考落榜,李白是否又能承受得住对心灵的打击呢?倘若科考落榜,岂不是在李白高傲的诗仙生涯当中多了一个“落榜者”的标签,这是否会影响李白的另一条求官之路呢?
所以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考?在我看来是因为李白没有十足的把握!
因才华横溢,李白自小便颇有名气,倘若科考落榜,那李白这些名气也将随着“落榜”而付诸东流,这定将成为李白的心理负担。如此情况下,李白高傲的情怀和形象是否会因落榜而被打破?李白是否能够承受得住如此这般的失落?就像一个人高高在上的人却突然坠入了深渊的黑暗!
再者,倘若科考失败,李白的献赋谋官之路也定将终结!因为没有哪个官员愿意或者敢于去举荐一个科举失败的人入朝为官!即使有哪位个别官员敢于举荐,朝廷也定然不会应允!同理,倘若李白科举失败,则李白的自荐为官之路也定然崩塌。因为一旦科举失败,李白就会同时丧失了自荐的资格!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李白结合了自身因素并权衡利弊之后,最终选择了放弃科考,而是改用献赋或者官员举荐之路谋求仕途。
综上所述,李白之所以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在我看来并非是受其身世所阻的原因,而要么是李白不屑于科举考试,要么则是李白在科举考试和举荐为官这两条谋仕之路当中,李白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后者!你们认为呢?
——END——
(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为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评论以及转发,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