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校長傅斯年唯才是舉,辭退不合格教授70多人

臺大校長傅斯年唯才是舉,辭退不合格教授70多人

1949年1月,“受命於危難之際”的傅斯年接任臺灣大學校長一職,而此時的臺灣大學可說是一個爛攤子,經費不足,師資力量嚴重缺乏,教學管理混亂,從1945年臺灣光復到1949年初校長已經走馬燈式地換了四位。面對如此慘淡局面,傅斯年一接手便提出了人才的重要性。他說:“在學術事業上,一分人才一分成績,半分人才半分成績,毫不含糊,校長壞了,固然可以把學校弄得很糟,校長不壞,也沒有法子把學校弄得格外的好,學校的好不好,糟不糟,只是一句話,人才集中不集中。”

面對臺大的師資緊缺問題,傅斯年到處廣攬人才,而當時隨著國民黨敗退臺灣不少學者也紛紛來臺,為了謀生他們當中有很多人願意到臺大任教,除此之外國民黨政府中官員也有人打算分學界一杯羹,希冀於來臺大做教師附庸一下風雅。

為了能夠招聘到真正的人才,傅斯年親自制訂了《國立臺灣大學教員聘任及升級標準》強調聘請教授一定要符合教育部的有關規定,對應聘者一定要考察他的學術成就和教職經歷,併成立“聘任資格審查委員會”,負責教員的資格認定。這把那些毫無學術成就企圖渾水摸魚的人士擋在了招聘之外。可有些人依然不死心,找門子託關係,有的甚至拿著教育部的介紹信來求職,對此傅斯年不為所動。他說:“我對於請教授,大有來者拒之,不來者寤寐求之大勢,這是我為忠於職守應盡的責任,凡資格相合,而為臺大目前需要者,則教育部長之介紹信與自我之介紹信同等效力,如其不然,同等無效。”

傅斯年認為有才能的人,不是以他的聲望為依據,被所謂“名教授”、“老教授”的名號所唬,而是要看他的學術造詣,到底是不是貨真價實的人才。至於那些有學術潛力的年輕人要破格錄用重點培養。

除了不拘一格招聘人才,傅斯年對不合格的教員一律淘汰,他經常跟學校的教務長,學院的院長,系主任到某個教師的課堂上去聽課。一旦發現該教師教學水平低,無法勝任教學工作,堅決辭退絕不手軟。曾有人統計,傅斯年主政臺大時,因為教學問題而被辭退的教授、副教授多達70多人。

正是靠著傅斯年的唯才是舉,大量有真才實學的學者進入了臺大,一時間臺大成為了群星薈萃之地,學術氛圍愈加濃厚。今日臺灣大學能夠在世界大學中佔有一席之地,與傅斯年當初打下的人才基礎是分不開的,因此臺大師生對這位老校長也格外的尊敬。在傅斯年去世後,臺大的學生為傅斯年撰寫了輓聯緬懷:嫉惡如仇,以自由為經,以民主為緯,正義永彰,繼起斯文望我輩;愛才如命,為學術而生,為教育而死,典型猶在,共揮熱淚哭宗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