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密不透風!從羽壇到體育行業該如何尋求突破?

公元2020年伊始,“禍”事不斷、可謂糟心。

截止發稿,全球疫情確診病例已達270餘萬,死亡人數幾近19萬,談“疫”色變一點兒也不假。

前言

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全球人類的日常生活,在疫情爆發後,都有著或多或少的改變和不適,許多人被困在家裡猶如困獸,正常的工作和運動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疫情讓世界都陷入半停擺的狀態,體壇中各類體育項目暫停,體育產業成為疫情影響的重災區。

其中,羽毛球項目不僅國內各大羽超聯賽先後停擺,甚至連多項國際大賽和奧運會也都延期或是取消舉行,在這種情況下國羽以及各國運動員如何應對呢?羽毛球體育產業又會面臨什麼挑戰?

疫情之下,密不透風!從羽壇到體育行業該如何尋求突破?

國羽應對疫情

由於國內疫情的爆發,2月初的時候國羽為了備戰全英羽毛球公開賽,中國羽毛球隊不得不提前趕赴英國集訓,此時的英國還尚未爆發疫情,相對國內較為安全,本以為能在英國安心備戰奧運積分賽,但卻沒想到全英賽結束時,英國疫情爆發。

中國羽毛球隊在英國因為行程和簽證問題回國一度受到阻撓,一陣波折之後終於在3月底回到成都集訓。

回國後,中國羽毛球隊一直在四川雙流國家羽毛球訓練基地進行封閉隔離加訓練,安全度過了14天隔離觀察期和10天過渡期。

如今,全隊已經回到了正常的訓練節奏中,這段時間在中國羽毛球協會和雙流國家羽毛球基地的全力保障下,隊伍潛心苦練、狠抓體能,穩定這段時間因為疫情影響而起伏不定的狀態。

疫情之下,密不透風!從羽壇到體育行業該如何尋求突破?

恢復體能尤為重要

度過了14天隔離觀察期和10天過渡期後,國羽的的確確需要做的就是恢復體能穩定狀態,還有就是情緒問題。

因為疫情的關係,這段時間都沒有比賽,國羽隊員在長期封閉的條件下或多或少會產生枯燥的情緒,教練員需要在技術和體能訓練等傳統訓練方式之外,增加部分趣味性訓練手段和趣味賽,提高隊員的訓練效率。

保持良好的訓練熱情、穩定隊員情緒也是國羽教除了體能之外需要重視的細節。

羽壇其他國家球員的對策

隨著全球疫情越來越嚴重,相對於中國,許多國家隊的訓練基地關閉, 眾多運動員都無法進行正常的訓練。

許多國家隊的教練為了監督運動員的訓練,甚至採用視頻直播等方式對運動員進行雲監督,通過設備來線上監控運動員的身體狀況,以確保他們在疫情這段時間保持狀態。

最有意思的是剛剛獲得2020年全英賽男單冠軍的安賽龍,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只能在家騎動感單車來保持體能,在生活之餘甚至還和馬來西亞創奇巨星老李頭李宗偉進行ins直播連麥聊天。

疫情之下,密不透風!從羽壇到體育行業該如何尋求突破?

國外大多數專業球員基本都在家進行專項體能訓練,通過瑜伽球以及練習專項步伐來保持狀態,甚至還有韓國明星球員柳延星在家玩起了羽毛球小遊戲以達到訓練目的。

國羽或許是全世界為數不多的,能夠進入場地正常開展訓練的隊伍了,國羽可以趁全球疫情這一期間,在體能訓練和傷病康復方面結合,保障訓練,全力以赴提高國羽隊員的個人技術和組合的特長。

疫情導致羽壇的經濟損失

迫於疫情的蔓延,體育文化行業受到的衝擊十分巨大,對於線下的羽毛球產業而言,這讓羽毛球場館的運營和一些線下的羽毛球培訓機構和羽毛球賽事主辦方遭到衝擊

很多地方球館還沒有開門,有些地方開門了但是有很多人不敢出去打球,許多球館規定只允許單打併且還得戴口罩打球,這讓一大部分熱衷於團體雙打混雙的球友不想去打球。

疫情讓曾經充滿生命力和歡聲笑語的球場彷彿靜止了一般。

疫情之下,密不透風!從羽壇到體育行業該如何尋求突破?

疫情對於任何類型的體育行業來說都是一場洗禮,羽毛球行業亦是如此。

不少羽毛球的運動品牌線下門店暫停營業,羽毛球運動裝備的生產與銷售均受到影響。

在疫情的影響下羽毛球場館情況損失不一,一般公共體育館下涵蓋的羽毛球館和高校校內配備的羽毛球場地損失情況會比較輕,公共場所羽毛球球館與學校配套體育館情況相差不多,屬於自營體制,不需要付什麼租金和大量的人工成本,基本不會面臨什麼虧損的問題。

但是,私人運營的體育公司、場館和個體羽毛球從業者才是遭受此次疫情損失最為嚴重的群體。

在2月3月疫情較為嚴重時,私營性質的羽毛球場館只能關門,在未收到政府通知的情況下一律不能營業,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任何收入的羽毛球場館的負責人卻還需要支付租賃場地和工作人員的工資,並且相對於公共場所和高校附屬的球館來說,個人所屬的體育羽毛球館租金的費用價格很高,這是一比不小的數目。

然而,對羽毛球教練和培訓團隊而言,這次疫情對他們的打擊相對來說稍微輕一些,基本行情虧損金額在一萬上下,這些有自己的團隊的羽毛球培訓從業者來說,虧損的是教練的工資,相對來說兼職的羽毛球從業者的影響並不嚴重。

隨著疫情的控制,目前體育館陸續開放,羽毛球愛好者的身影重新出現在場館中,全民健身和各類場館的恢復,羽毛球裝備企業訂單量會重新暴漲,羽毛球這項人口基數重大的運動肯定會逐漸復甦。

疫情過後的羽毛球培訓、賽事的舉辦肯定會迎來高漲期,相對來說賽事的舉辦以及疫情過後培訓產業和羽毛球產品產業鏈的完善是疫情過後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

疫情之下,密不透風!從羽壇到體育行業該如何尋求突破?

轉型之路

此次疫情讓羽毛球產業受到衝擊,但是這次疫情卻把線上的體育競賽推向高點,電子競技、線上健身等線上體育產業卻迎來了黃金時期,或許今後的的羽毛球產業可以走向線上。

目前的自媒體時代已經養育了一幫優質的羽毛球教學內容創作者,5G時代的來臨將會帶來短視頻的紅利,在這種大背景下受疫情衝擊的羽毛球產業可以結合自媒體教學和直播的方式來開展線上產業。

目前阿里體育與中國乒協、中國羽協合力打造了“乒羽家園”,這是雙方共同創建的集競賽、培訓、約球、場館預訂、電商服務於一體的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他們通過請各類體育明星來身體力行,重新喚起人們對於健康的重視,對於科學健身的需要。

要知道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新冠戰疫中,良好的運動習慣,健康的體魄,是遠超流言謊言和恐慌的最有力武器,也是一劑良好的心靈處方。

隨著阿里等資本巨頭相繼進入羽毛球領域後,羽球市場背後的市場開始不斷被挖掘,未來行業前景值得期待,但如何規範線上賽事活動、提升觀賞性和體驗感,在疫情結束後如何留住羽毛球用戶等問題,都是相關羽毛球以及體育從業者必須要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疫情之下,密不透風!從羽壇到體育行業該如何尋求突破?

疫情影響的不僅僅是羽毛球行業,在全球範圍內如何儘量減少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在疫情衝擊的嚴峻局面中尋找逆勢發展的機遇,是全球體育產業共同面臨的難題。

從長遠的角度看,這未嘗不是件好事。壓抑許久的用戶、流言蜚語的造勢,或許都會成為人們對健康感官的需求,甚至於是一種宣洩。

要知道,2003年送走非典後,當時“皇馬中國行”點燃了工體,票房收入超2000多萬,用戶集中性爆發式的消費促激了行業。

如今,時至2020年我們再一次迎來了,坐下來冷靜思考體育產業走向的機會。

我們豈能“坐視不管”?

是黎明前至暗時刻的消亡,亦或是破曉後驚人的天雷,你我正值當下!

關注體育小學僧,你喜歡的體壇周邊盡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