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雨
教育學家葉聖陶曾說:“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管是為了不需要管。”
讓孩子學會自覺,家長們任重而道遠。
1、別指望孩子能天生自覺
常常聽到身邊家長抱怨:
“我家孩子做事總是不自覺,大人必須在一旁監督才行。”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自覺,自家孩子卻要家長時刻緊盯?”
其實,一個“自覺”的孩子,背後一定站著長期管教、嚴格監督的家長。
在一次採訪中,董卿說起了自己的成長經歷:
從識字起,父親就監督她每天抄寫成語、古詩詞,然後背下來檢查;
上小學後,父親會給她列很多書單,要求她必須讀完多少本名著,並摘抄好詞好句......
正是父親的嚴格要求,讓她養成了堅持閱讀、自覺閱讀的好習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的培養而後實現。”
家長不要指望孩子天生自覺,更不要妄想孩子能自然而然地擁有自覺性。
要想教育出一個自覺的孩子,家長首先要做好約束,以“他律”促進孩子自律自覺!
2、言傳身教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家庭教育中,幾乎所有家長都會給孩子將各種道理。
然而,很多家長嘴上說著一套,實際上卻又做著另一套:
讓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規律作息,自己卻在週末一覺睡到中午;
讓孩子養成閱讀課外書籍的好習慣,自己卻在玩手機刷視頻;
讓孩子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好品行,自己卻趁沒車亂闖紅燈;
......
他們只想著要求孩子做,可自己要麼做不到,要麼以各種理由推脫逃避。
這種“雙重標準”的家庭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久而久之,孩子沒有學會自覺,反倒變得言行不一、光說不做。
俞敏洪曾這樣比喻:“如果家庭是一臺複印機,父母是原件,孩子就是複印件。”
要知道,孩子正處於行為模仿階段,家長身教的影響力遠遠大於言傳。
只有家長起好榜樣帶頭作用,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自覺,才能更快地建立自覺性。
3、4大方法讓孩子學會自覺
俗話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孩子終有一天要獨自求學和生活,家長應儘早讓他們學會自覺。
除了以身作則,家長還可以這樣做:
① 和孩子一起設立目標、制定計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提前規劃是指導孩子行為的好方法。
不僅要有學習目標和計劃,家長還應和孩子一起制定習慣養成計劃、運動鍛鍊計劃等等。
② 教給孩子做某件事的技巧和方法
有的時候,孩子並不是有意逃避拖延,而是不知道該怎麼做。
這時,家長應教給孩子做事的方法技巧,例如,學習時要怎麼預習新課,做家務時要依照什麼樣的順序等等。
③ 多關注、多肯定孩子取得的進步
孩子的自我認知,主要來源於家長、老師的評價。
多給孩子鼓勵和肯定,他們將更積極主動、更有動力地去學習和做事。
④ 適當放手讓孩子承擔不自覺的後果
家長越是把孩子的事情攬在身上、為他們開脫,孩子越是不當回事。
賴床不起就要受到老師的批評,先松後緊就要學習到深夜,讓孩子適當承擔不自覺的後果,將更有助於他們學會自覺。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方法的有效開展,需要父母首先做到自覺。
優秀的教育得益於正確的方法,自覺的孩子離不開自覺的父母。
為了讓孩子學會自覺,家長們一定要做好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