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人”王莽:双重人格,还是擅于伪装?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

中有一句: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也要等七年以后。那更何况是人心呢?古人云“日久见人心”,并不是随便说说的。

与一个人相处,日子久了,才能了解他的真实为人。

然而历史上,有极少数的几个人,相处再长的时间,也难以摸清他的内心,真可谓深藏不露,直到其做出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

王莽,就是这么一个人。


王莽,字巨君,从小就是王氏家族中的那个另类。

王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家族,族人们大多生活奢靡,声色犬马。

而王莽却独好清静,集简朴、谦恭、好学、勤奋于一身,简直就是一活脱脱的道德楷模。

他因此很快就声名远扬。

王莽24岁开始做官,30岁就成了皇帝侍卫近臣,38岁任大司马,可谓是顺风顺水,扶摇直上。

“老实人”王莽:双重人格,还是擅于伪装?

掌权前的王莽:“温良恭俭让”,堪称道德楷模

公元前8年,有一次,王莽的母亲病了,百官公卿来家中探望,出门迎接的王莽夫人“衣不曳地,布蔽膝”,穿着十分寒酸简陋,被官员们误以为是他家的奴仆。

在得知这位就是王莽妻子后,大家都非常震惊,身为大司马,家中居然节俭至此,王莽又火了一把。


· 大义灭亲

公元前7年,王莽的二儿子王获杀了自己的家奴(汉朝法律规定,主人对家奴有生杀予夺之权)。

这在当时看来很平常的事,到了王莽这里,就是罪无可赦,他毅然逼王获自杀,为冤死的家奴偿命。

此举再获世人好评。


· 心系百姓,救济灾民

公元1年,每逢遭遇水旱灾害,王莽只吃素食,不食酒肉;

公元2年,全国大旱,并发生严重蝗灾,在王莽的带头下,官民纷纷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

王莽对自己朴素,对百姓却大方。

每到一个区县,就赈济最贫困的百姓家庭,大量布施钱币、衣服、牛肉、美酒等,且年年如此,获得了民间极高的赞誉。

“老实人”王莽:双重人格,还是擅于伪装?

关键是,王莽还一直谨遵儒家“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教诲,在与众人交流时总是“不善表达”,只静静聆听。

早期的王莽,简直可以与圣人比肩,上到皇室、知识分子,下到百姓,都认为王莽是不折不扣的老实人、厚道人、仁心之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老实人”,篡夺了西汉政权。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过

“莽因汉承平之业,库府百官之富,百蛮宾服,天下晏然。”

可见王莽刚接手的西汉是怎样的一幅盛世之景,按大家所熟悉的王莽,他接手后的西汉应该只会更好。

但历史的走向却大相径庭,王莽在掌握大权后,掩盖在其虚假面具下的本性完全暴露,他的贪婪和狂暴,将天下苍生推向了黑暗的深渊。

“老实人”王莽:双重人格,还是擅于伪装?

掌权后的王莽:刚愎自用、狂暴多疑

· 威胁到自己、不顺从自己的人,杀!

王莽担心汉平帝的外戚卫氏家族瓜分自己的权力,于是,先将之赶走,后将反对自己的长子王宇毒杀后,又嫁祸在卫氏家族身上,趁机将之诛杀。

杀红了眼的王莽,还一并将朝廷上的政敌全杀了,死者数以计百。

这就算了,王莽还非要给这事强加一个“大义灭亲、奉公忘私”的名头,甚至写成颂扬的文章发到各地,命令官吏百姓背诵之,有点变态吧?


· 迷信复古,强行金融改革

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企图复古周礼来达到其治理天下的理想,强行推行不符合社会实际的新政,进行数次的货币改革。

比如,提倡“以小易大”的原则,占便宜的却是政府,其用一块钱可以换老百姓20块钱!

一夜之间,全国大大小小的商人个人财产一下子缩水了20倍,多少人为此家破人亡。

“老实人”王莽:双重人格,还是擅于伪装?

这还是之前那个宅心仁厚的王莽吗?怎会如此残暴多疑,如此刚愎自用?

就像有两个人住在他体内操纵着他的人生,篡权前是王莽1号,篡权后是王莽2号。

其实不然,他只是擅于伪装,颇有耐心和心机罢了,所以在掌握大权后,他就彻底丢掉了耐心,加倍地活出了自我。

老子忍太久了!


我们为什么说他伪善?来看早年的两件事:

其一:在他才30来岁还是皇帝侍卫近臣的时候,就打小报告,借太后与成帝之手,杀了自己的表兄淳于长,只因其是公认的下任大司马的继承者,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

其二:公元1年,也就是王莽为受灾百姓食素那年,王莽开始替九岁的汉平帝代理政务,他先找理由将原来的高官纷纷罢免,周围全部安排上自己的党羽。

之后,表面上一本正经的他每次想获利时,就会略微示意,心领神会的党羽就纷纷按其意上奏,王莽又是磕头哭泣,又是坚决推辞,苦情戏演得倍儿棒,成功迷惑了太后和百姓。

“老实人”王莽:双重人格,还是擅于伪装?

王莽掌权前后巨大反差的根源

· “出生”的小环境

王莽在家族中的地位较低。他父亲王曼不是长子,而王莽也不是王曼的长子,够悲剧吧?

然而,更悲剧的是,等王曼的亲姐姐王政君成为太后开始大封兄弟时,王曼已经去世了,而王莽的哥哥王永也去世了。

家中没了顶梁柱,只剩寡母、寡嫂和小侄子,一家人的生活不得不依靠王莽的几位叔伯。

此时的王莽,只有12岁,他不得不一面侍奉母亲、嫂子,照顾侄子,一面侍奉叔伯,生活的重担压着他,复杂的人情世故等着他处理。

而难得的是,他恰恰都做得很好,温良恭俭、委婉有礼。


王莽自出生就不是那个幸运儿,复杂的生长环境造就了他隐忍早熟的个性。

“老实人”王莽:双重人格,还是擅于伪装?

· “尊儒”的大环境

钱穆说过:“汉自元、成以下,乃纯用儒术”。

公元前49年,汉元帝继位,他不仅大肆提拔任用儒生,更是在国家治理中践行儒学“仁政”的思想。而之后的汉成帝又延续了这种做法。

王莽就是在这样“尊儒”的环境下生长起来的,他对《论语》、《礼经》等都颇有研究,而且很懂得学以致用,举手投足间无不透露着很高的儒家修养。

在为官期间,王莽也丝毫没有改变,施行符合儒家政治理想的政策,“下惠士民鳏寡,恩泽之政无所不施”。

如此“内圣外王”的人,非常顺应当时的历史潮流,自然在各个阶层都有很高的呼声,有众多的追随者。

天时,地利,人和,促使王莽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民选皇帝。


被儒学“克己复礼”这座大山压抑太久的王莽,终于在掌权后逐渐露出自己人性中阴暗、复杂的一面。

或者可以推测,他的本性才是如此,只是之前太擅于伪装。

“老实人”王莽:双重人格,还是擅于伪装?

其实历史上像王莽一样大半辈子大忠大义、好评如潮,最终晚节不保的人也是有的。

所以古人所言“盖棺定论”真的是鞭辟入里,看人还是应该看一生,全面地看啊!

试问如果王莽在53岁掌权前就死去,后世又会对其如何评价呢?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就算王莽真是人们所言的“穿越者”,为何“穿”回去的他仍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没能改变自己的悲剧命运呢?

“老实人”王莽:双重人格,还是擅于伪装?

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非常感谢!


备注: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