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人”王莽:雙重人格,還是擅於偽裝?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

中有一句: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檢驗玉真假還需要燒滿三天,辨別木材也要等七年以後。那更何況是人心呢?古人云“日久見人心”,並不是隨便說說的。

與一個人相處,日子久了,才能瞭解他的真實為人。

然而歷史上,有極少數的幾個人,相處再長的時間,也難以摸清他的內心,真可謂深藏不露,直到其做出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

王莽,就是這麼一個人。


王莽,字巨君,從小就是王氏家族中的那個另類。

王氏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家族,族人們大多生活奢靡,聲色犬馬。

而王莽卻獨好清靜,集簡樸、謙恭、好學、勤奮於一身,簡直就是一活脫脫的道德楷模。

他因此很快就聲名遠揚。

王莽24歲開始做官,30歲就成了皇帝侍衛近臣,38歲任大司馬,可謂是順風順水,扶搖直上。

“老實人”王莽:雙重人格,還是擅於偽裝?

掌權前的王莽:“溫良恭儉讓”,堪稱道德楷模

公元前8年,有一次,王莽的母親病了,百官公卿來家中探望,出門迎接的王莽夫人“衣不曳地,布蔽膝”,穿著十分寒酸簡陋,被官員們誤以為是他家的奴僕。

在得知這位就是王莽妻子後,大家都非常震驚,身為大司馬,家中居然節儉至此,王莽又火了一把。


· 大義滅親

公元前7年,王莽的二兒子王獲殺了自己的家奴(漢朝法律規定,主人對家奴有生殺予奪之權)。

這在當時看來很平常的事,到了王莽這裡,就是罪無可赦,他毅然逼王獲自殺,為冤死的家奴償命。

此舉再獲世人好評。


· 心繫百姓,救濟災民

公元1年,每逢遭遇水旱災害,王莽只吃素食,不食酒肉;

公元2年,全國大旱,併發生嚴重蝗災,在王莽的帶頭下,官民紛紛獻出土地住宅救濟災民。

王莽對自己樸素,對百姓卻大方。

每到一個區縣,就賑濟最貧困的百姓家庭,大量佈施錢幣、衣服、牛肉、美酒等,且年年如此,獲得了民間極高的讚譽。

“老實人”王莽:雙重人格,還是擅於偽裝?

關鍵是,王莽還一直謹遵儒家“巧言令色,鮮矣仁”的教誨,在與眾人交流時總是“不善表達”,只靜靜聆聽。

早期的王莽,簡直可以與聖人比肩,上到皇室、知識分子,下到百姓,都認為王莽是不折不扣的老實人、厚道人、仁心之人。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老實人”,篡奪了西漢政權。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記載過

“莽因漢承平之業,庫府百官之富,百蠻賓服,天下晏然。”

可見王莽剛接手的西漢是怎樣的一幅盛世之景,按大家所熟悉的王莽,他接手後的西漢應該只會更好。

但歷史的走向卻大相徑庭,王莽在掌握大權後,掩蓋在其虛假面具下的本性完全暴露,他的貪婪和狂暴,將天下蒼生推向了黑暗的深淵。

“老實人”王莽:雙重人格,還是擅於偽裝?

掌權後的王莽:剛愎自用、狂暴多疑

· 威脅到自己、不順從自己的人,殺!

王莽擔心漢平帝的外戚衛氏家族瓜分自己的權力,於是,先將之趕走,後將反對自己的長子王宇毒殺後,又嫁禍在衛氏家族身上,趁機將之誅殺。

殺紅了眼的王莽,還一併將朝廷上的政敵全殺了,死者數以計百。

這就算了,王莽還非要給這事強加一個“大義滅親、奉公忘私”的名頭,甚至寫成頌揚的文章發到各地,命令官吏百姓背誦之,有點變態吧?


· 迷信復古,強行金融改革

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企圖復古周禮來達到其治理天下的理想,強行推行不符合社會實際的新政,進行數次的貨幣改革。

比如,提倡“以小易大”的原則,佔便宜的卻是政府,其用一塊錢可以換老百姓20塊錢!

一夜之間,全國大大小小的商人個人財產一下子縮水了20倍,多少人為此家破人亡。

“老實人”王莽:雙重人格,還是擅於偽裝?

這還是之前那個宅心仁厚的王莽嗎?怎會如此殘暴多疑,如此剛愎自用?

就像有兩個人住在他體內操縱著他的人生,篡權前是王莽1號,篡權後是王莽2號。

其實不然,他只是擅於偽裝,頗有耐心和心機罷了,所以在掌握大權後,他就徹底丟掉了耐心,加倍地活出了自我。

老子忍太久了!


我們為什麼說他偽善?來看早年的兩件事:

其一:在他才30來歲還是皇帝侍衛近臣的時候,就打小報告,借太后與成帝之手,殺了自己的表兄淳于長,只因其是公認的下任大司馬的繼承者,威脅到了自己的利益。

其二:公元1年,也就是王莽為受災百姓食素那年,王莽開始替九歲的漢平帝代理政務,他先找理由將原來的高官紛紛罷免,周圍全部安排上自己的黨羽。

之後,表面上一本正經的他每次想獲利時,就會略微示意,心領神會的黨羽就紛紛按其意上奏,王莽又是磕頭哭泣,又是堅決推辭,苦情戲演得倍兒棒,成功迷惑了太后和百姓。

“老實人”王莽:雙重人格,還是擅於偽裝?

王莽掌權前後巨大反差的根源

· “出生”的小環境

王莽在家族中的地位較低。他父親王曼不是長子,而王莽也不是王曼的長子,夠悲劇吧?

然而,更悲劇的是,等王曼的親姐姐王政君成為太后開始大封兄弟時,王曼已經去世了,而王莽的哥哥王永也去世了。

家中沒了頂樑柱,只剩寡母、寡嫂和小侄子,一家人的生活不得不依靠王莽的幾位叔伯。

此時的王莽,只有12歲,他不得不一面侍奉母親、嫂子,照顧侄子,一面侍奉叔伯,生活的重擔壓著他,複雜的人情世故等著他處理。

而難得的是,他恰恰都做得很好,溫良恭儉、委婉有禮。


王莽自出生就不是那個幸運兒,複雜的生長環境造就了他隱忍早熟的個性。

“老實人”王莽:雙重人格,還是擅於偽裝?

· “尊儒”的大環境

錢穆說過:“漢自元、成以下,乃純用儒術”。

公元前49年,漢元帝繼位,他不僅大肆提拔任用儒生,更是在國家治理中踐行儒學“仁政”的思想。而之後的漢成帝又延續了這種做法。

王莽就是在這樣“尊儒”的環境下生長起來的,他對《論語》、《禮經》等都頗有研究,而且很懂得學以致用,舉手投足間無不透露著很高的儒家修養。

在為官期間,王莽也絲毫沒有改變,施行符合儒家政治理想的政策,“下惠士民鰥寡,恩澤之政無所不施”。

如此“內聖外王”的人,非常順應當時的歷史潮流,自然在各個階層都有很高的呼聲,有眾多的追隨者。

天時,地利,人和,促使王莽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民選皇帝。


被儒學“克己復禮”這座大山壓抑太久的王莽,終於在掌權後逐漸露出自己人性中陰暗、複雜的一面。

或者可以推測,他的本性才是如此,只是之前太擅於偽裝。

“老實人”王莽:雙重人格,還是擅於偽裝?

其實歷史上像王莽一樣大半輩子大忠大義、好評如潮,最終晚節不保的人也是有的。

所以古人所言“蓋棺定論”真的是鞭辟入裡,看人還是應該看一生,全面地看啊!

試問如果王莽在53歲掌權前就死去,後世又會對其如何評價呢?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就算王莽真是人們所言的“穿越者”,為何“穿”回去的他仍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沒能改變自己的悲劇命運呢?

“老實人”王莽:雙重人格,還是擅於偽裝?

您的點贊、關注、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期待與您一起交流探討,非常感謝!


備註: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