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新政已落實!9億農民喜迎徵地拆遷補償歷史性提高!

中國歷史上的數次重大改革中,土地制度一向都是改革的重點,今年也不例外。“土改”中,徵地制度改革是最難啃的骨頭。此前,我國施行的徵地制度存在徵地範圍過寬、補償標準過低、安置途徑單一等缺陷。對此,改革的三個目標分別是一縮小徵收範圍,二是規範徵地程序,三是完善對被徵地農民的保障機制。今年是新《土地管理法》施行的元年,北京京康律師事務所主任史西寧律師帶大家瞭解“土改”的前世今生。


“土改”新政已落實!9億農民喜迎徵地拆遷補償歷史性提高!

限制地方政府隨意徵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縮小徵地範圍,規範徵地程序,完善對被徵地農民合理、規範、多元的保障機制。在試點過程中,各地徵地制度改革著力在縮小土地徵收範圍上取得突破,在規範土地徵收程序等方面積極實踐。

2019年8月26日對“三塊地”改革和億萬農民而言,都是個值得記住的日子。在當天閉幕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上,關於修改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決定獲得通過。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廖洪樂表示,過去地方政府壟斷了建設用地一級市場,在農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中,農民集體佔有份額過低。而相關改革一是縮小徵收範圍,二是規範徵地程序,三是完善對被徵地農民的保障機制。從各地試點看,突出變化是“徵地協商和補償安置”在程序上前置,即必須先與被徵地的村集體經濟組織中絕大多數成員就補償標準等內容達成書面協議,徵地補償安置資金和社會保障費用落實後方可啟動徵收程序。

“土改”新政已落實!9億農民喜迎徵地拆遷補償歷史性提高!

把土地權利還給農民

“原來的多項法律都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需要可以徵地,但對什麼是公共利益卻沒有明確法律規定。”自然資源部法規司司長魏莉華介紹,新修訂的法律對哪些是公共利益、哪些可以動用國家徵收權作出了明確界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經濟法室副主任楊合慶指出,法律還完善了土地徵收程序,要求徵地之前開展土地狀況調查、信息公示,還要與被徵地農民協商,必要時組織召開聽證會,跟農民簽訂協議,極大地保護了農民利益。在徵地補償方面,從以土地年產值為標準改為按照區片綜合地價補償。

在魏莉華看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實現同地同權是土地管理法修改的最大亮點,也是“三塊地”改革一大亮點。

“土改”新政已落實!9億農民喜迎徵地拆遷補償歷史性提高!

突破壟斷,當家作主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一些地方就曾試點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但進展不大,也未能獲得法律支持。中央農辦副主任韓俊介紹,德清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超過1萬畝,如果都上市交易,不僅可為農民和集體經濟組織帶來20億元以上收入,還能為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提供土地支撐。

“土改”試點過程中,河南長垣、山西澤州、遼寧海城等地通過集體建設用地調整入市建設鄉(鎮)工業園區,為促進鄉村產業集聚、轉型發展提供了平臺。截至2018年底,試點地區共獲得收益178.1億元。其中,浙江德清已入市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183宗、1347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淨收益2.7億元,惠及農民18萬餘人,覆蓋面達65%。

韓俊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關乎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要始終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農民權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