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邊塞之長城烽火(8)

——高臺縣境內長城及烽火臺等遺址考察記

波平石海虜塵空,盡變桑田墾塞中。

五百年來兵革息,居民已是古幽風。

這是清代天城詩人賈生璉的《詠天城》一詩。天城正義正義峽風光旖旎,可以與長江三峽媲美。今天天氣晴好,我們全家有些心動,就早早起來,準備騎摩托車去看一下。

正義峽在高臺縣羅城鄉天城村。今天看來,天城只是一個偏僻的小村莊,但在歷史上,天城曾承擔過邊陲要塞的重要角色,也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疏通到居延海的重要孔道。


尋夢邊塞之長城烽火(8)

天城


天城村的地理位置十分獨特,一面是黑河水繞村而過,一面是合黎山合圍攏抱,一山一水形成天然的防衛屏障。登高俯瞰,綠樹掩隱,屋舍儼然,古樸滄桑。《肅州志》中如此描述:“祁連遠拱,合黎近峙,白成山顧於前,黑河水繞於後,可謂屯田、用武、控扼戎番之要地。黑山峙於東北,弱水經於西南,山嶺崔巍,石峽險隘,實屯守要地,泉水環繞,河山襟帶,為甘肅通驛要路,三秦鎖鑰,五郡咽喉。”

明洪武五年(1372年),太祖朱元璋命宋國公馮勝為徵西將軍,兵出西路與元軍交戰,一路攻城掠地,平定河西。為鞏固戰果,大批將士便留在河西擔任屯防任務,同時開始了大規模的移民。天城所在地因地勢險要,馮勝在此設哨馬營,長期駐軍把守。洪武三十年(1397年),將哨馬營築城擴建,設立軍政合一縣級政權——鎮夷守禦千戶所,此地始有“鎮夷城”之稱。這一建制比高臺守禦千戶所早49年。清代沿襲明制,一直延續到清雍正三年(1726年),在大將軍年羹堯平定青海羅布藏丹增叛亂後,才將鎮夷、高臺二所合一,鎮夷城縣級政權存續330年。


尋夢邊塞之長城烽火(8)

天城


由是而觀,鎮夷古城方圓四里,管轄近三百里區域。從地方誌所繪鎮夷城平面圖看,古城城池方方正正,四角都有角樓,東西南北分別建有牛王樓、觀音樓、日月樓、玉皇樓,城內有城隍廟、文昌宮、文廟、普濟寺、關帝廟、鐘鼓樓等數十處建築,佈局十分精緻。如今,天城村仍遺存著明清古城的東、南兩面的城牆,高約七八米,基寬五六米,東面有角樓,城牆外有寬廣的壕溝。村外還有長達數公里的明長城,歷經滄桑,仍橫亙在曠野上。境內還有47座烽燧,正義峽中的每個山頂上都有高聳的烽火臺,當地民謠誇張地說:“登上頂兒山,瞭見嘉峪關。”如此密集的防禦工事,足見天城在當時邊防上的重要地位。

“城南古渡最清幽,道透居延自古流。”這是明代客居天城的翰林學士嶽正所題《鎮夷所八景》中的詩句。天城正義峽便是居延古道通向河西走廊的孔道。因有黑河阻隔,匈奴人無法渡河,只能從天城村以西的合黎山峽谷中穿過。當時天城人煙罕至,還是一片未開發的處女地,匈奴鐵騎長驅直入,掠地擾邊。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命驃騎將軍霍去病領兵萬騎,過祁連山,攻打了匈奴駐守今張掖一帶的匈奴休屠王部,擊潰的匈奴便從天城石峽逃走居延。前119年,霍去病再次從隴西出兵,經居延攻擊匈奴。後人在天城石峽的山頭上建起霍王廟,以示紀念。公元前70年,漢宣帝拜趙通為宣武大將軍討伐匈奴,並奉命留守鎮夷峽,帶領軍民墾荒屯田,使匈奴數十年不敢妄動。


尋夢邊塞之長城烽火(8)

天城正義峽


明代自設鎮夷守禦千戶所,駐軍和移民從中原帶來的先進文化漸浸,教化之風盛行。明成化五年(1469年),鎮夷所創辦社學一所,招收民間15歲以下孩童教授詩書禮儀,始為高臺縣辦學之肇。自萬曆年間到清雍正二年(1725年)鎮夷儒學併入高臺縣學,鎮夷儒學共考中進士、恩貢、歲貢、武解元、武舉人等184人,其中出任知縣15人,縣丞8人、知州6人,對一個偏僻的鄉村來說,這個數字是令人驚訝的。高臺縣舊志雲:“鎮夷風土淳淳,氣息剛勇,好騎射,循禮讓。”


尋夢邊塞之長城烽火(8)

天城新墩


自明代以來,天城有史記載的文人武將層出不窮。鎮夷守禦千戶所第一任長官叫白剛,他在明初隨宋國公馮勝平定河西有功,被朝廷封為世襲正千戶,自此世居天城,他的孫子白兆慶在萬曆年間考取武舉人,後官至北京九門提督。清雍正、乾隆年間,鎮夷人閻相師坐鎮邊陲,戰績赫赫,一路官至甘肅提督加增太子太保,老年受詔進京,圖形紫光閣,列入《國史》,病卒後,乾隆帝御賜祭碑,碑文贊曰:“從徵戈壁,威行蔥嶺之後;躍馬崦嵫,勳策凌煙之上。”其子閻御璋、閻溥、閻澍都是武將。

現在國家已投資三百萬元對古城及正義峽景區進行修復保護,也許不久的將來,天城將會變成一個和九寨溝齊名的旅遊勝地,屆時歡迎你們來我的家鄉遊玩哦!

參考文獻

1.微信公眾號:北涼古都駱駝城,《駱駝城遺址的歷史文化價值》。

2.若愚,新浪微博,《甘肅高臺駱駝城遺址》。

3.360個人圖書館,《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文化遺產之駱駝城古遺址》。

4.博雅文化旅遊網,中國景區,《許三灣城及墓群》。

5.甘肅省旅遊局,搜狐網,高臺天城一個邊陲要塞的前世今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