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两人三餐四季,一生足矣

作者简介:落小羽,喜欢看书、看剧,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关注我,一起长知识!

01 事如春梦了无痕:谁说平凡的人生不精彩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我想读到上面这段文字,有些朋友一定不陌生,这便是语文课本上的背诵段落。这段文字选自《浮生六记》,是沈复46岁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之后,想到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于是写了这部自传性的回忆录。

我每次读到《浮生六记》,总是想到红楼梦,沈复像极了贾宝玉,多情、温柔、不爱读书,对于未来没有规划,就像书中记载的一样,沈复一生没有功名,也没有什么成就。书写成后阅读者寥寥,没多久后两记就失传了,因此《浮生六级》只保存了前四记。

《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两人三餐四季,一生足矣

沈复他在这本书中详细的描绘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有3/4的篇幅提到了自己的妻子陈芸,有人评价他写这本书是哀悼亡妻之作。民国时期,鲁迅、林语堂、俞平伯等文学大家无不对书中描写伉俪情深、缱绻爱恋的文字赞美有加。

《浮生六记》分别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其中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已丢失,只有前四记,后两记为后人所写。就像张爱玲说读红楼后40章:天日无光,百般无味。读后两记也有此感。

但是我想把前四记那些故事中的爱恨嗔痴、悲欢离合,传达给你,愿这美好的故事给你温暖。有人说这样的书有什么好看呢,这不就是平凡人的一生么?没有功成名就,只是娶妻生子、为生计奔波,但是生活不就是这样吗?谁说平凡的人生就不精彩呢?

《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两人三餐四季,一生足矣

02 人生若只如初见:若相守,便一生

很多人说《浮生六记》像极了《红楼梦》,沈复和芸像极了宝黛,只不过沈复和芸,两情缱绻,夫妻厮守23年,相比黛玉和宝玉,老天待他们不算太薄,毕竟黛玉最后香消玉殒,到底让人有些意难平。

沈复13岁那年,见到表姐芸,扬言若娶妻一定要娶她,两家大人便定下了这个亲。

芸自小聪明伶俐,刚说话就能背诵琵琶行,4岁父亲去世,留下芸和母亲以及弟弟艰难度日。但是芸会刺绣,以刺绣养活一家人。沈复的母亲也喜欢芸性格温柔和婉,这算是两家都十分赞成的亲事。

所谓青梅竹马就是如此了,自小一起长大,在古代也算是亲上加亲了。有一次沈复吃不惯桌子上的甜点,芸便悄悄把他拉到自己的屋,让沈复喝粥,此时芸的堂兄来找她,芸不让进,堂兄破门而入,说原来你这是藏着粥给你小丈夫呢,婚后很久,沈复还常常拿这事打趣芸。

沈复18岁时和芸结婚,晚上沈复回来已经很晚了,回房一看,芸正在屋里看书。沈复就扶着芸的肩膀问到:姐姐,还孜孜不倦呢?芸才回过神来,说正要睡,看到西厢记就忘了时间,早就听说这本书极富盛名,今日得见,果然是才子佳人,就是太刻薄了,沈复说,正是才子才能写的这么刻薄。

两人并肩说笑,如蜜友重逢。

《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两人三餐四季,一生足矣

沈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者,甚至可以说他是古代传统既定人生价值和生活方式的一个叛逆者,他只想过属于自己的简单悠闲的生活,有爱妻,有朋友,有花有酒,与世无争,更幸运的是他遇到了芸,与他有着完全一致的三观,随遇而安的态度,甚至与他有着同样的审美品位和情趣的知己。

年少时的恋情总是美好的让人心醉,能有朝一日与心中所爱结婚,也是人间一大美事,一大幸事,沈复也算是圆满。但是在他们相识相遇的这段时间,有一点让我特别感动,那就是沈复反复称颂芸的聪慧、才学,字里行间可以漏出欣赏姿态。

尤其是新婚之夜,更是将自己的妻子必做密友重逢,更加难能可贵。时至今日,还是有很多人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只有做最好的朋友方能成最好的爱人。最好的朋友一定有最聊的来的话题,彼此以尊重欣赏为基础,生出一些快乐,这样的感情才更加牢固。

就像钱钟书也对杨绛称赞有加,说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婚姻中两个人相处最好的状态,不仅是爱人,更是朋友是知己,不仅在情感和欲望上彼此契合,在审美爱好和精神追求上,也同样彼此理解,彼此欣赏。比如芸的性子更像杜甫,但是她更喜欢李白,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沈复更像李白。

《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两人三餐四季,一生足矣

虽然用现在眼光看待沈复,觉得沈复不够专一,无理想也无报复,配不上芸,但是沈复却能够发现芸贤惠老成的外表下自由的灵魂,并且爱上那个灵魂,帮助她释放出那个灵魂,并且尊重她,让芸成为更好的自己,我觉得这就是两个人最好的样子吧。

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婚姻生活,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懂得对方是怎样的人,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包容、理解才是婚姻的长久之道。

尽管两个人都不完美,他们的爱情和婚姻也不是童话,那个时代和风俗烙印下的扭曲也有人性和欲望,但真正打动人心,并且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美好正是这样灰暗的背景中仍然闪烁绽放的光芒,仍然不可磨灭的真情珍惜,爱意和尊重。

《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两人三餐四季,一生足矣

03 贫困夫妻未必百事哀:一生太短,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

沈复生于公元1763年,也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病逝的年份,曹雪芹比沈复早生48年,但在那个时代,48年和8年基本没什么差别,他们算是同代人。而且两人也算是同一阶层,一个是南京的江宁织造府,一个是苏州沧浪亭畔的书香门第,而且两人的一生也有些相似。

两人都是富贵子弟,也都有一往情深的女子,从小都喜欢看一些歪书,不去钻研“正经书”,但是两个人又是不同的,宝玉是真的无求取功名之心,他想的就是和姐姐妹妹们一起生活,但是沈复不是,他虽然也喜欢诗歌绘画,向往隐士般的生活,但是他结婚了,生活有了更多的琐碎。

在古时候,女性基本被当作目不识丁、足不出户的家庭妇女,跟他们那些附庸风雅的文人丈夫一般都没有什么 共同话题,而且那个时候女性还不允许外出工作,沈复和芸相守23年都非常恩爱,离不开芸的聪慧。林语堂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两人三餐四季,一生足矣

沈复初见芸时,为之倾倒,就是因为芸才思隽秀,成婚后两人也是品酒论书,沈复对于芸既有爱慕之情,更有知己之感,两人无话不说。芸的爱好也与其他女子不同,她对钗环首饰没有一点兴趣,沈复的弟媳偶缺珠花,芸就把自己成亲时的珠花拿了出来。

芸最喜欢的还是那些残书破卷。她收集残缺破损的书籍字画,细心修补分类,郑重收藏,她的这个兴趣正好和沈复相同。芸最大的优点是安贫乐道,从不抱怨。沈复一生在做幕僚和行商之间摇摆,始终没赚到什么钱,但是芸从不诉苦,反而是把贫苦的生活过出了花。

有一次朋友们想要去赏花饮酒,觉得冷酒不如热酒。于是芸说,大家都把酒钱给我,我明天给你们热酒,众人半信不信的随口答应了,但是第二天一行人还真喝上了热酒。原来芸花了点小钱用煮馄饨的炉子烹茶、温酒,众人对此是纷纷点赞。

芸为了省俭又不显贫寒,曾经拿6个白磁深碟放置在一个梅花盒里,用灰漆固定做成梅花形状的餐盒,再装上绿色小菜,放在案头,给沈复和友人们下酒,这样一来小菜就像盛在花瓣上一样,不仅不寒酸还风雅起来。

《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两人三餐四季,一生足矣

从很多经典的婚姻故事中,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那些看上去非常理想的婚姻,其实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比如说杨绛跟钱钟书两个人都是书虫,他们都沉迷于读书当中;林徽因跟梁思成都是建筑领域的大家;这个赵明诚跟李清照,都有古玩字画收集的兴趣。即便后来他们在面临批斗、南宋王朝的流亡,但夫妻关系也是情比金坚。

王小波曾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一生太短,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贫贱夫妻也未百事哀,安贫乐道,布衣蔬食中也有乐趣,更能带给人真正的自由和自在。

明明平凡却不安于平凡,是多少人生悲剧的缘由,而沈复和芸彼此扶持帮衬,把平凡的日子过得自得其乐,无论发生什么都是一致对外,让人觉得温馨而感动。

《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两人三餐四季,一生足矣

04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两人三餐四季,一生足矣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句话出自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的句子,短暂的人生就像是一场大梦,之中又有多少欢乐时光呢?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提出过相似的问题,也有过相同的感慨,沈复的《浮生六记》也有他的答案。在这场梦境里,他体会了悲欢离合、爱恨嗔痴,但这一切都和一个叫芸的女子有关。

这里有洞房花烛的幸福,更有初为人父的喜悦,两人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报复,他们只想住在沧浪亭畔,赏花吟诗。他们甚至还想,在一个偏僻一点的地方,带上几个仆人种植瓜果蔬菜,一个画画,一个刺绣,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四处奔波。两人三餐四季,便是沈复一生所求。

但是这一切与他终究是梦一场,当一切消失,46岁的沈复回想往生,仿若大梦初醒,梦中的一切如此真实,如此快乐,怎能不记载下来?

《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两人三餐四季,一生足矣

沈复的人生和贾宝玉很像的原因就是都经历了前期衣食无忧,后来家境中落的生活。家道中落后,沈复和芸的日子越来越难,沈复身为读书人,却也没有弄到一官半职,于是子承父业,但是沈复讨厌官场的卑鄙,后经商,但运气欠佳。

芸也因为帮公公纳妾得罪了婆婆,又因为不敢替婆婆代写家书,得罪了公公。替丈夫看中一房妾室,可转眼间这个小妾就背弃了她,另嫁他人。最终被婆家赶出家门,夫妻二人匆匆遣散一双儿女,投亲靠友,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两人最后连自立门户的能力都没有,只能靠卖画为生。三天的收入还不够全家一天的开销,贫苦劳碌之下,芸的生命也到了尽头,在贫病交加中死去,随后一年父亲病逝,之后儿子也离世。人到中年的沈复可以说一无所有,就像红楼梦说:只落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两人三餐四季,一生足矣

沈复的《浮生六记》到第四记就告一段落,这个结局有点突兀,但是他更像一个逗号,至此后的人生我们无从知晓,有人说他穷困潦倒,郁郁终生,也有人说他继续着快意的浪游,最终得享天年,但是无论哪一种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未知的谜。

沈复45岁以后的人生,前往京师之后的日子,我们一无所知,但是庆幸的是这个故事保留了下来,这简直就是历史的奇迹,一般的人生是 没有机会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用历史的眼光来看,这样的人生太渺小。

在历史的浩瀚长卷中,它就像朝生暮死的萤火虫微不足道,但是历史还是为我们留下这残破的一本小书,记载了一个小人物半生的悲欢离合,爱恨嗔痴,从他真诚而踏实的活过,爱过痛苦过,追寻过的生命中,留下来点点滴滴,让我们感受这份美好,这不就够了吗?

在我看来这本书不能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来看,因为它更复杂,更真实,更微妙也更加沉重,就像生活本身一样。

《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两人三餐四季,一生足矣

如果是我们熟悉的爱情故事,那么沈复就应该一生只爱芸,对身边的美色绝不动心,他应该更有出息和抱负,发奋读书,一举成名,出将入相,和芸白头到老,一生一世一双人。而芸也应该聪明心计,在家中做沈复的贤内助,同时把它看的牢牢的死死的,一生荣华富贵,过令人艳羡的一生,但是生活从来都不是完美爱情和理想的人生。

但是沈复这样平凡的人生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一定要把人生过成小说或者剧本,又是谁规定了做人一定要心存高远。很多人生来平凡并将终身平凡,而这是每个人或早或晚都会知道并且接受的一个事实,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平凡的人生未必没有乐趣,也不是精彩的反义词,二者可以共存于生命之中。无论看上去多么平凡的人生,只要接受它,并乐在其中,在平凡的人生中发现美,发现快乐,懂得欣赏,懂得感恩,这样的人生也就可以很精彩。

最后想说,其实我们已经看了很多成功学的书,但在那些鸡汤的书之外,我觉得大家可以去寻找一下我们生活中的小确幸,比如沈复和芸的故事,简单朴素,一如我们生活本身,其实真正的幸福,点点滴滴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