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的羅馬帝國為何走向分裂?一個英雄敗給了“地理”的典型案例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在米蘭去世,從此,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分別由他的兩個兒子進行統治,此後,兩大帝國再也沒能走向統一。時過境遷,我們難免會思考這樣一個歷史疑問:

這個強大的帝國最終為何走上了分裂的不歸路?

強大的羅馬帝國為何走向分裂?一個英雄敗給了“地理”的典型案例

​羅馬帝國的衰落與內部動亂

事實上,當時的羅馬人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的國家已經分裂,因為這已經不是羅馬帝國第一次東西分治。早在200多年前,161年,羅馬歷史上就開始了第一次兩個皇帝共同統治,此後,由於羅馬帝國迅速衰落,內部危機源源不斷。在三世紀中期,羅馬帝國發生內亂,此後半個世紀,皇帝成為了宮廷禁衛軍的傀儡,在不到50年間禁衛軍們先後廢黜了24個皇帝。

羅馬帝國各地擁有實權的總督,在通往皇位的道路上互相角逐,而羅馬帝國的中央政權早就已經崩潰,皇帝不斷的更換,全國到處有不斷的奴隸起義和軍隊叛亂,儘管這樣,羅馬人還是成功地抵禦了幾次日爾曼人和哥特人的入侵。

強大的羅馬帝國為何走向分裂?一個英雄敗給了“地理”的典型案例

“四龍治水”制度形成

284年,禁衛軍將領戴克裡先造反稱帝,黃袍加身,通過幾年的努力,他結束了羅馬帝國內部的動盪。293年,戴克裡先實施四帝共治制,即四個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國:帝國東西兩部分,各自任命一名正皇帝和副帝,正皇帝稱之為奧古斯都,副皇帝的則稱之為凱撒。

不過,四帝共治並非把羅馬帝國分裂成四個獨立國家,而是把帝國分成了四個大軍區,分別由四位皇帝承擔軍區內的防衛任務。四個分別統治的區域是,西部奧古斯都:意大利本部、伊比利亞半島和西北非的馬格里布,西部凱撒:高盧和不列顛,東部奧古斯都:小亞細亞、敘利亞、埃及,東部凱撒:巴爾幹半島。

眾所周知,唐朝的節度使制保證了大唐帝國邊疆的安寧,並向外開疆拓土,也導致了地方擁兵自重,最終形成藩鎮割據。那麼羅馬帝國皇帝戴克裡先為什麼要將軍權分散到地方呢?原因只有一個:歐洲支離破碎的地理。

所謂的羅馬帝國,其實是一個環地中海帝國,除了意大利本土外,羅馬帝國統治的重心是地中海沿岸城市。而地理上的支離破碎,導致了軍隊作戰時的疲於奔命。例如敘利亞人叛亂,羅馬帝國的軍隊可以從意大利乘船經過地中海登陸亞細亞沿岸,而對於入侵南德意志的日耳曼人,儘管它離北意大利近在咫尺,然而大軍如何跨越阿爾卑斯山,卻是一個難題。

此時的羅馬帝國由於內有奴隸造反,外有蠻族部落入侵。因此,戴克裡先將帝國分為四個軍區,四個分別負責皇帝各自的防區。這樣一來,大大地提高了作戰效率,可是,奴隸叛亂和蠻族人入侵卻並沒有減少,而帝國龐大的軍隊反而加重了羅馬帝國的經濟負擔,各種苛捐雜稅之下,加入造反隊伍的人越來越多。

強大的羅馬帝國為何走向分裂?一個英雄敗給了“地理”的典型案例

​分分合合到永久分裂

四個皇帝共同治理國家,並不會比一個皇帝治理的好,反而埋下了四位皇帝內戰的禍根。經過多年的內戰後,323年,君士坦丁一世成為了羅馬帝國唯一的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時便疲於奔命,於是他又採用了戴克裡先的辦法,將帝國分為四個大行政區,他和他的三個兒子分別統治帝國的一部分。

當然,這個辦法又將重蹈覆轍,君士坦丁大帝去世不久,他的三個兒子馬上就按捺不住,羅馬帝國再次爆發了內戰,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統一羅馬。他的堂弟尤莉安造反稱帝,尤莉安死後,約維安上臺,並和他的弟弟瓦倫斯再次實行東西分治,這兩人去世後,他們的繼位者之間又爆發了內戰,394年狄奧多西一世在內戰中獲得勝利,再次成為了帝國的唯一統治者。可惜的是,這是羅馬帝國最後一次統一,一年後狄奧多西一世去世,根據他的遺囑,羅馬帝國由他的兩個兒子分別統治。誰也沒想到這將是羅馬帝國永久的東西分裂。

強大的羅馬帝國為何走向分裂?一個英雄敗給了“地理”的典型案例

拉丁與希臘的文化對抗

可以提出一個設想,為什麼羅馬帝國是東西分裂?而不是南北分裂?以地中海為界,北部是歐洲部分,南部是北非和西亞。例如,由於地理因素,中國歷史上多次南方與北方劃江而治。事實上,除去地理上的支離破碎,羅馬帝國東西分裂,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拉丁文化和希臘文化的對抗。

由於古代交通非常不發達,歐洲各區域間由於地理因素形成了封閉的、具有不同自然和人文特性的民族和文化。早在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時期,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軍隊將希臘文化帶到小亞細亞和敘利亞還有埃及,而羅馬人征服歐洲的過程中,也將拉丁文化帶到,西班牙高盧等地。羅馬人征服了希臘,然而拉丁文化和希臘文化並沒有水乳交融形成一個新的主流文化。在帝國的東方各個民族、各個地區之間的人相互交流,主要靠希臘語,而在西歐,拉丁語則是主流。

當兩種主流文化之間的差異,上升到被征服的民族對征服者的政治抵抗的時候,羅馬帝國內東西之間的裂痕就更難以彌合。可以這麼說,意大利是羅馬帝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而希臘也是羅馬帝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然而並不寬的亞德里亞海,阻攔了羅馬和希臘這兩個都擅長航海的民族文化融合。

強大的羅馬帝國為何走向分裂?一個英雄敗給了“地理”的典型案例

​無效的彌合措施

君士坦丁大帝修建了著名的君士坦丁堡作為羅馬帝國的新首都,意圖就是加強對東方的控制,當然,在某種程度上,他也直接為羅馬帝國的東方確立了一個政治中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政治共同體一旦形成,羅馬帝國實質上的東西分裂也就不可避免了。

君士坦丁大帝和李錫尼,頒佈了“米蘭敕令”,宣佈基督教合法,而狄奧多西一世更是宣佈基督教為國教,反對之前信仰的羅馬多神教,還有希臘人的希臘多神教,企圖通過基督教來達到統一帝國東西方之間文化差異的目的。不過這也沒有起到什麼作用,文化之間的差異有時是不可彌補的,在幾百年後,基督教也在東西教會大分裂中分成了羅馬正教會和希臘正教會,即天主教和東正教。

強大的羅馬帝國為何走向分裂?一個英雄敗給了“地理”的典型案例

​英雄敗給了地理

事實上,經過多次的分分合合,也許羅馬人已經意識到,地理上的分裂還有拉丁和希臘文化的對抗已經使得羅馬帝國東西方之間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政治共同體,因此,與其再次統一,不如東西分治。分裂後不到100年,西羅馬帝國便滅亡了。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大大小小的日耳曼人王國中,也沒有能夠能統一西羅馬帝國原有疆域的,即便是查理曼大帝,也沒能跨過英吉利海峽征服不列顛,也沒能越過比利牛斯山脈,驅逐伊比利亞半島上的阿拉伯人。

可以說,歐洲各處的海峽和山脈,完美地阻擋了歐洲的統一。

文|南書房|外國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團隊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贊、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