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錢幣的鑄造史

前言——

阿勇:今天臘月二十八啦!馬上就能回家過年啦~~

阿美:聽說有的寶友在臘月二十五左右就回家了呢。不過得提前預約核酸檢測呦

阿勇:打工仔不容易哇,你準備好年貨了嗎?

阿美:準備好了,連過年紅包都備好了,奈何家中小娃娃太多了

阿勇:娃娃多,更熱鬧,而且現在紅包形式也是越來越方便了


在古代還是以錢幣形式流通呢,今天就為你普及下中國古代貨幣的鑄造史吧!

中國人用錢的歷史悠久,大概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就開始了,而到了先秦時期,已經漸漸用貴重的金屬——來製作貨幣了。

中國古代貨幣的鑄造,主要採用型範澆鑄的工藝。伴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先後採用了平板範澆鑄、疊鑄和母錢翻砂三種工藝。


一、平板範澆鑄法

,就是人們常說的模具,是用來構成器物造型和紋樣的。

平板範澆鑄,簡單地說,就是把兩塊平整的範拼合在一起進行澆鑄,是中國古代最早採用的鑄錢方法。

平板範有泥範石範銅範三種。

起先,人們只是在一塊泥板上由人工直接刻制用於澆鑄的錢型(錢幣的形狀)和澆道,所刻的錢型往往也只有一至二枚。

所以,每次鑄造的錢幣數量非常有限,所以,隨著需求的增加,人們便開始利用泥做成範模翻制銅範。

中國古錢幣的鑄造史

用銅範直接澆鑄銅錢,不僅一次鑄造錢幣的數量有數十枚、甚至上百枚,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且銅範的使用次數顯然要高於泥範。

中國古錢幣的鑄造史


二、疊鑄法

用銅範直接澆鑄,銅範用的次數多了也比較容易變形、損壞。後來人們又用銅範做模(被稱之為“銅製範盒”),翻制泥範(被稱之為“子範”)。

將泥範經烘焙後再澆鑄銅錢,這樣銅範模就可以不斷地被使用,批量地生產出鑄造錢幣的泥範,不用每次都刻劃錢型那樣麻煩了。

中國古錢幣的鑄造史

於是到了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時,平板範澆鑄工藝繼續使用的同時。

一種被稱之為“疊鑄法”的鑄錢工藝,逐漸地開始成為鑄錢工藝的主角,並一直持續到隋唐前。

疊鑄法採用層層對合疊起的泥範澆鑄錢幣的方法,一次可澆鑄近百枚錢幣,最早出現於秦代,王莽時期則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三、母錢翻砂法

最晚從隋唐開始,中國的錢幣鑄造,不再主要採用以前的平板範豎式澆鑄法和疊鑄法,而開始改用母錢翻砂的鑄造工藝了。

中國古錢幣的鑄造史

關於古代母錢翻砂鑄錢工藝,明代宋應星所撰的《天工開物》一書作了比較具體的記載。

母錢翻砂鑄錢工藝一般分成製作錢模(即母錢)、製作範型合範固定澆鑄錢幣等四個步驟。

中國古錢幣的鑄造史

所謂雕母,就是人工將一塊銅塊雕刻成的銅錢,上面保留有雕刻的痕跡,有如石頭圖章上我們所看到的那種刀痕。

母錢,就是將雕母作為錢模翻砂鑄造成的銅錢,這種銅錢因為在翻砂鑄造時錢範採用精砂。所以,底章比較細膩,往往還能見到製作雕母時的刀刻痕跡。

儘管這種刀刻的痕跡與用刀直接刻的已經完全不一樣。而流通錢是指用錢模大量翻砂鑄造後進入市場流通的銅錢。

中國古錢幣的鑄造史

從平板範澆鑄到疊鑄法,再到母錢翻砂法,中國古代鑄錢工藝發展的每一步,都與當時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並都凝集著古代工匠們聰慧的結晶。

瞭解中國古代鑄錢工藝,不但能增長我們的錢幣知識,而且對提高我們的鑑賞水平,促進我們對古代錢幣的收藏和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

圖文源於 | 寶友:酸菜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