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出現鏡頭很少的張載是誰,知道橫渠四句嗎

《清平樂》出現鏡頭很少的張載是誰,知道橫渠四句嗎

只要學過歷史,都應該記著有個“北宋五子”,他們分別是指北宋的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這五位都是理學家,影響了宋朝的哲學發展,後來南宋朱熹也正是這股理學思潮的集大成者。在剛剛播出的電視劇《清平樂》中,五子中的張載終於出場。不過他只不過是這部電視劇的小小配角,出場不多,就很快結束了。但他出場的這一部分也是值得說一說,論一論的。

張載(1020年—1077年),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家,“關學”的開創者。因其所居為橫渠鎮,世稱橫渠先生。

《清平樂》出現鏡頭很少的張載是誰,知道橫渠四句嗎


這位理學家的橫渠先生,在年少之時,卻更熱衷於談兵。這也與他所處之地有關,陝西為當時與西夏的邊界,長年的動亂,人心思定,更因政府的“以金錢換和平”的恥辱政策,讓這位氣血正盛的年輕人很受刺激。後來范仲淹經略西北,主持防禦西夏,二十一歲的小橫渠先生上《邊議九條》,陳述了自己收復失地的看法,表達了欲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之心。

後來他又遠行千里,到延州拜見范仲淹,范仲淹對這位年輕人也是很喜歡,對他很是讚揚,但對他熱衷於軍事卻並不贊同。

《清平樂》出現鏡頭很少的張載是誰,知道橫渠四句嗎


這一部分我們只需看《清平樂》不多的幾個鏡頭就夠了,這幾個鏡頭可都是有歷史依據的。范仲淹指出,張載名字來自《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並以此勉勵他。然後說:“儒者自有名教,何事於兵?”指出他的優勢在儒學,而報國多途,不一定非要上陣殺敵,研究透經學同樣很重要。最後贈他一部《中庸》,希望他能細心鑽研。

張載和范仲淹的這次會面,對他起了巨大的轉變作用。果然,他聽從範先生教誨,刻苦攻讀研究,又轉師佛道,融會貫通,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說。

《清平樂》出現鏡頭很少的張載是誰,知道橫渠四句嗎


他以范仲淹為師,敬佩其為人,對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樂觀更是時刻銘記,在此基礎上,他努大力,發大願,用大心,更是站在歷史和天下的角度提出了:“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稱之為“橫渠四句”。

張載的一生,雖然也曾多次做官,但主要還是以研究、教育為主,著書立說,清貧自持,其死時,竟無以為殮。靠學生之助,才得以下葬。

張載的“關學”在西北流傳甚久甚廣,如果我們對陳忠實的《白鹿原》熟悉,一定會記著裡面有位朱先生,那位朱先生,正是理學“關學”的傳人。

即使我們站在現代人的角度,重新審視張載的思想,依然有許多值得我們去思考研究的地方,特別是他的“橫渠四句”裡面的歷史使命感和擔當精神,將長久地激勵著後人。

《清平樂》出現鏡頭很少的張載是誰,知道橫渠四句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