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法國的藝術家們曾暢想過公元2000年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的場景。其中,“A Model Kitchen”是這樣的:
21世紀的廚師就像化學家、生物學家一樣,廚師的工具也不再是各種爐灶與鍋碗瓢盆,而是各種化學器皿,以及艱深的化學知識、合成生物學知識。因為食物將由化工合成。
100年多後,藝術家們的暢想正在變為現實。
大洋彼岸,美國硅谷的實驗室裡,有一群科學家在搞事情。他們正通過物理、化學、器物培養等手段,打造人類的“未來食物”——人造肉。
伴隨Beyond Meat上市,“人造肉”的熱浪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全球。
2019年5月2日,“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登陸納斯達克,當天股價暴漲163%,刷新11年來美股IPO單日最高增幅,市值達38.3億美元,備受全球矚目。
作為一家食品公司,Beyond Meat2018年實現營收8793萬美元,同比增長160%,這樣的增長是傳統食品公司難以想象的。
就連美國肉製品巨頭泰森食品的戰略風投部高級副總裁Monica McGurk也說:“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改變遊戲規則的產品,這讓我們置身於這個快速增長的食品業務。”
由Beyond Meat帶火的“人造肉”到底有何魅力?
/ 01 /
“人造肉”,萬億美元肉食市場攪局者
上個月,Twitter颳起一陣吐槽風,數萬美國人要求快餐店菜單裡增加素食的選項。“導火索”是漢堡王在4月1日試點推出的一款人造肉漢堡。
在美國,越來越多人青睞於“人造替代食品”。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2007至2014年,美國人均肉類消費下降近10%,而這一空缺,正被植物食品替代。據市場研究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數據,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預計從2018年的46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64億美元。
早在2015年,硅谷便掀起了一股食品科技創業、投資浪潮,並吸引了來自全球的風險資本的支持。從李嘉誠、比爾·蓋茨到 KPMG,全球的資本都盯上了這一產業。
Beyond Meat背後就站著,比爾·蓋茨、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Twitter聯合創始人、前通用電器CEO,還有前麥當勞CEO Don Thompson創立的風投公司Cleveland Avenue等等等等。
資本加速了各類植物食品的研發上市。在創業者、科學家、生物學家的努力下,“人造肉”正按著兩種劇情路線發展。
第一種是在實驗室“種”細胞,利用動物幹細胞研製的人造肉。簡單來說,就是讓肉類在動物體外生長,這聽起來有些科幻。
在科學家眼中,肉是肌肉和脂肪細胞的組合。只要有動物的細胞,再加上有足夠供細胞生長的營養,不管是在動物體內、還是在人工培育的設施中,細胞都會一樣地長成肉。
不過,因為培養條件苛刻,工序複雜,成本高昂,短時間內沒法實現量產。
第二種,和我們常吃的素雞相似,也是植物“造肉”,通過植物騙過你的味覺。全球最大的兩家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走的都是第二種路線。
在Beyond Meat創始人伊森·布朗(Ethan Brown)看來,肉不過就是氨基酸、脂肪、水、微量元素和碳水化合物的組合,這些核心要素都不是動物專有的,它們在植物界很豐富。
“我們可以繞過動物,直接從植物中提取這些組成部分,並與水一起按照動物肉類的基本結構進行組織”。
也就是進行植物蛋白重組。
首先要從黃豌豆及其他植物中提取植物蛋白原料,分離蛋白質和纖維,然後以快速和不同的間隔施加加熱,冷卻和壓力,誘導植物蛋白質的形狀變質,將它們編織成纖維狀的動物蛋白質。
有了編織蛋白質纖維結構後,繼續添加剩餘的成分,如水、脂類、味道、顏色、微量礦物質和維生素等,並不斷進行試驗和改進,直到能在口感上以假亂真。
這樣的素造肉比起培養液造肉,技術要求更低,容易實現量產,而且大豆類的植物原料成本低,生產規模效用出來以後成本會更低廉。
目前Beyond Meat已經成功研發並生產的素肉類有素雞肉、素豬肉、素牛肉以及素肉類製品超越香腸、超越漢堡等。
隨著健康、環保意識、技術突破等因素的影響,植物蛋白的需求大幅上揚,這極大推動了Beyond Meat的發展,其銷售額迅速增長。
2015年,Beyond Meat銷售收入還是880萬美元,到了2017年,就達到3260萬美元,2018年,這個數字是8793萬美元。
得益於在食品製作上的突破成果,讓肉食主義者也成為了我們的顧客,並讓我們直接參與到了1.4萬億美元的全球肉品工業競爭中。
這是一筆很好算的賬,64億美元的肉類替代市場VS萬億美元的肉品市場,Beyond Meat選擇後者。無論是在實驗室“種”細胞的,還是用植物來“造肉”的公司,瞄準的都是無肉不歡的“肉食動物”。
有食品市場分析師表示,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間,美國的素肉市場獲得23%的增長,其中少不了“人造肉”公司們對征服顧客味蕾的執著的功勞。
Beyond Meat在招股書中列舉了這樣一個調查觀點:在美國最大的傳統雜貨店之一克羅格 (Kroger) 中,93%的Beyond漢堡顧客在同一時期也會購買動物蛋白產品。
換句話說,Beyond Meat的用戶,非素食主義者佔了絕大多數。素造肉類得到更多人的認可,甚至大有可替代傳統肉類的趨勢。
這也是投資者為Beyond Meat瘋狂的重要原因。
/ 02 /
營收兩年增長4倍,奔跑中的Beyond Meat
Beyond Meat的故事始於農田。
伊森·布朗(Ethan Brown)的童年幾乎在農場度過,他十分熱愛動物和大自然。“我們真的需要動物來生產肉類嗎?”兒時的困惑揮之不去,18歲那年,他成為了一名素食者。
但和食肉與否的問題相比,伊森·布朗更關心環保問題。創辦Beyond Meat之前,他從事的是清潔能源研究。
在環保主義者的眼中,生產肉類所帶來的環境汙染不容忽視。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至少兩成的溫室氣體來自肉類生產。
其中,光牛放的屁就佔了全球甲烷排放的四成。你沒看錯,是牛的屁。比爾·蓋茨說過:如果世界上的牛組成一個國家,它將成為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
2009年,伊森·布朗決定走上研究“人造肉”之路。2011年成立 J 綠色天然食品公司,開始生產素造肉,產品穩定後,他花了很長一段時間跑市場,專門給美國各大超市、肉類供應商的領導層試口味。
雖然Beyond Meat的素肉的肉質、肉色,得到商場管理層的一致好評,但他們擔心素肉得不到市場的認可,因此只把素肉放到素食者食品、無麩質食品等特殊食品專區。
這很難實現伊森·布朗的宏願:人類未來不需要屠宰動物,也能享受到肉食的口感。
一晃5年,隨著人們對植物蛋白的認可,伊森·布朗終於等來轉折點。
2016年5月,他成功遊說美國中高端有機超市 Whole Foods的副總裁,副總裁同意在博爾德市的Whole Foods做試點,在新鮮牛肉旁邊上架Beyond Meat的素肉,看市場效果如何。
沒想到上架當天下午素肉即售空,之後,Whole Foods在所有的店面新鮮牛肉旁邊上架了Beyond Meat的素肉。Beyond meat以此為據點,打開了非素食者市場(素食主義者僅佔美國人口不到5%)。
2016年二季度,Beyond Meat的新品超越漢堡上市。
儘管Beyond meat的包裝、口感讓人難辨“真假”,但它的超越漢堡售價要比普通的牛肉漢堡略貴,普遍漢堡售價是11.99美元,而人造牛肉漢堡的售價為12.95美元。
1美元的差價沒有阻擋超越漢堡的火爆,很快,它成為了Beyond Meat的拳頭產品,2018年為公司貢獻了70%的營收。
Beyond meat開始進入快速擴張階段,銷售收入從2016年的1618萬美元,增至2018年的8793萬美元,年複合增速達55%。
儘管營收表現強勁,但Beyond Meat一直處於虧損狀態。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淨虧損分別為2510萬美元、3040萬美元和2990萬美元。好在虧損幅度在降低,毛利率也在2018年首次轉正。
對Beyond Meat而言,銷量大幅增長形成規模效應,生產成本越低。假設毛利率恆定,價格越低,銷量也越高,這是打開市場的良性循環。
為了擴張市場,Beyond Meat每年支出大額銷售成本。由2017年的1714萬美元增至2018年的3446萬美元,同比增長51%。但與此同時,Beyond Meat的銷售收入也從3258萬美元增長至8793萬美元,增長率為63%。
銷售收入的增長率比銷售成本的增長率高說明,銷售推廣效果不錯,銷售額上漲帶動了生產規模效益,進而提高了毛利率。毛利率從2016年的-39%上升為20%。
不過,Beyond Meat說,公司還在尋求擴大營收,預計短期內不會實現盈利。
/ 03 /
售價比傳統肉類貴8%,Beyond Meat的競爭優勢在哪?
在一個新興食品市場,產品的競爭力決定了公司是否走得長遠。
相對於傳統的肉類生產過程,素肉更環保節能。資料顯示,生產出同等質量的素肉會比傳統的養殖肉減少90%的溫室氣體排放,節省99%的淡水資源,93%的土地資源,還有46%的能源。此外還能解決一系列動物福利問題。
環保、市場空間……一切看起來都很不錯,可消費者不關心這些。大部分人還是要根據價格、口味和健康來購買食物,這是最重要的三個因素。
Beyond Meat目前採取補貼的戰略打市場。它按大約成本的20%溢價來定價,一磅超越牛肉約12美元,折後6美元,而傳統的牛肉約7美元一磅。折後的素牛肉比傳統肉還便宜,更容易吸引用戶嘗試購買。
伊森·布朗說,Beyond Meat希望未來五年內,售價能夠真正低於傳統肉類。它是否能達到更大規模效益,降低生產成本,這仍是一個問題。
Beyond Meat的素肉口味是否可以媲美傳統肉類,這個問題尚沒有達成共識。但從商場把Beyond Meat素肉放到與牛肉同等位置,以及銷售額來看,消費者正在認同素肉口味。
至於健康,是Beyond Meat對“人造肉”的另一大宣傳點,不含膽固醇。
數據來源:薄荷網
糾正一個錯誤觀點,並不是熱量越高的食物就越容易致胖。人體是會選擇性選擇吸收熱量的。
相對於素肉的纖維素和不飽和脂肪烴,人體更傾向於吸收傳統肉類的飽和脂肪烴與肌糖原。因此對肥胖人群,素肉確實是最優選。
對於素肉的更大爭論在於,轉基因食物到底有無害。儘管Beyond Meat強調其產品全部採用非轉基因大豆。
除了產品自身競爭力屬性以外,還要明確的是企業的市場定位,銷售運營策略。
Beyond Meat們,瞄準的不是特定人群、小眾市場。它們想要參與1.4萬億美元的全球肉品工業競爭。伊森·布朗希望,2020年全球動物蛋白消耗減少25%。換句話說,就是讓全球肉類消費下降25%。
為了搶佔市場,Beyond Meat選擇了零售和餐飲兩條腿走路。2018年零售渠道佔其收入的58%,餐廳渠道佔其收入42%。
數據來源:招股說明書
在零售端,Beyond Meat的產品運營策略也很聰明,素牛肉的生產成本較高因此定價較高,而且口感也比較依賴烹飪技術,為此它生產了素肉加工品超越漢堡,其他成分可以分攤素肉的成本,因此價格可以定更低。
而它的主要競爭對手Impossible Foods,產品目前只通過餐廳提供,暫沒有面向消費者的零售渠道。資料顯示,其人造肉正在銷往7000餘家北美餐廳,產品也倍受市場歡迎。
直接競爭之外,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更像是一條戰壕裡的“戰友”。
上市當日,Impossible Foods的首席財務官David Lee發了一條推特:恭喜Beyond Meat成功上市!我們擁有著共同的使命,相信大眾市場已經為我們兩個做好了準備!
在農場長大的牛仔伊森·布朗寫信,希望大家加入他們,因為他們正尋求成為第一代將肉類與動物分開的人類。
而農場主們正聯合起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年初,美國畜牧業協會向美國農業部提交了一份請願書,要求政府重新定義肉類。
他們認為,“肉”這個字應該是指活生生的動物產品。
顯然,“人造肉”興起的背後,更多的是傳統畜牧業與新興產業的博弈。“人造肉”能否替代傳統肉類,這個討論尚早,但不能否認這是一次變革。Beyond Meat是變革的引領者之一。
敲響納斯達克的鐘聲後,在漫長的變革之路面前,Beyond Meat的一些原始股投資者選擇了離開,其中包括比爾·蓋茨。
讀懂財經研究所/23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