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的他們用精神和力量 寄給春天最美情書

這個春天,導報發起大型公益活動,倡議“向春天進發”。它不僅是一句充滿正能量的口號,更成為全城熱議的話題。活動自發起以來,市民讀者,甚至是孩子們,與我們一同寫春天、畫春天、拍春天…通過活動H5、電郵等多種渠道,參與“春歸鷺島”、“童聲誦春天”、“一碗春天”等話題互動,給我們寄來了上萬份關於“春天”的作品。


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文化藝術界和各行各業領軍人物也加入活動,分享了他們眼中的春天,與我們一同記錄這個特別的春天。他們有人利用這個超長假期實現自我充電和升值,有人發揮自己的專業所長表達對這座城市的深切之愛——無論何種形式,他們亦是我們每一個廈門人的縮影,用積極向上、奮力拼搏的精神和力量,寄給春天一封封最美情書。

海峽導報記者 陳磊 孫露 高木輝

“慢下來的春天,我重新理解和定義幸福”

楊子燕
資深旅遊人,曾任廈門旅遊集團國旅副總經理、途牛旅遊福建公司總經理

向春天進發|廈門的他們用精神和力量 寄給春天最美情書

楊子燕

這是一個慢下腳步的春天,花兒開得寂寞,缺了看花的熱鬧,然而當我們終於走進春天裡,發現這個春天依然澄明清澈,風兒清涼芬芳。這一季春天,我發覺十年來最精細的落地窗十二時辰光影的變化,耳朵分辨出十幾種鳥鳴。映窗碧樹自春色,沏上一杯西湖明前龍井,新芽在杯中緩緩舒展,升騰落下,仙氣飄飄,忍不住啜上一口,茶湯柔和清亮,回味悠長,正是經歷枯索的冬季,春天甦醒的味道。謝老友,二十餘年,年年不輟,總把西湖邊的春天捎給我。這時的西湖應該柳色如煙,草長鶯飛,蘇堤桃花如雲朵燦爛吧?

丘吉爾說不要浪費了一場好危機,Never waste a good crisis.這個春天,我還給自己報了一個線上課程,每天上課,回覆學生時代規律的作息。上課的老師都是我極為仰慕的,李善友教授講哲科思維,解讀達爾文進化論,北大教授陳波講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復旦徐英瑾教授用哲學思維助力灰度決策,梁文道領銜認知模塊…印象最深的是芒格,他說商界最有用的古老法則是找到一個簡單的、基本的道理,而後非常嚴格地按照這個道理行事。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否太多禁錮於經驗和以往,在表象、誘惑中迷失,反而忘了應該明確基本出發點和目標。大道至簡,無用之學讓我得以反思,回到底層和第一性,回到極簡人生。

向春天進發|廈門的他們用精神和力量 寄給春天最美情書

2月22日,閉關30天廈門公園重新開放,在五緣灣溼地公園奔跑,呼吸新鮮自由的空氣,看到沙灘上拋飛碟、挖沙子的平凡一家,感覺幸福如此簡單。二十天前身處空蕩蕩的大街回望夕陽一片悲涼,而那天那抹夕陽如此溫暖。大部分幸福的人相似的一點是極簡主義,我們所需並不如我們期望的那麼多。在這個慢下來的春天裡,慢下來又如何,別走得太快,請停下腳步等一等我們的靈魂。

“身邊的‘習以為常’,蘊含著無限力量”

曾鳳飛
著名服裝設計師,第16屆中國時裝設計最高獎“金頂獎”得主,2017廈門會晤指定服裝設計師

向春天進發|廈門的他們用精神和力量 寄給春天最美情書

曾鳳飛

鷺島春歸之美,不只是藍天碧海、綠樹紅花,更是閩南的傳統審美元素、文化底蘊與五彩斑斕的春相融合,它是一幅幅動靜相宜的畫卷。

廈門是我夢開始的地方,也是我的“第二故鄉”。這裡具有想象,具有詩意,具有力量,是給了我無限希望和未來的發源地。古厝門前的牆磚上刻有石浮雕,莊嚴厚重;窗稜上鐫花刻鳥,裝飾得巧妙華麗;門牆廳壁上有名人書畫點綴,篆隸行楷,水墨丹青,各具韻味;還有變幻的祥雲,展翅的白鷺,春風中搖曳的三角梅……這些都是廈門最具代表性的優雅格調。這些年,我的設計靈感很多都是來自於身邊的傳統中國文化,用時尚語言,揉文化瑰寶之精髓,完善在自己的服裝設計作品當中。

在國內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也終於有了“難得的機會”,停下手邊的工作,花更多時間用於思考,審視環境,也向內審視自我。

向春天進發|廈門的他們用精神和力量 寄給春天最美情書

這一季“ZENGFENGFEI”全新系列春裝,我回到家鄉霞浦,大量採用當地代表性的畲族服飾圖案。畲族服飾中“以紋代文”,服飾圖案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如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服飾上面的圖案不僅包含了人們的祝福,還包含了畲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傳說等等。大量運用傳統手工刺繡工藝手法,表現出來和諧自然的藝術形態,以此向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底蘊和非遺的傳承致敬。

突發而來的疫情,多了一點漣漪,多了一點磕絆,我們也更加珍惜每一天平安寧靜的日子,每一個個“鷺島春歸”的日常——這些我們最熟悉的“習以為常”,往往給我們最多力量。

“餐飲人的別樣抗疫,用愛傳播閩菜文化”

張淙明
廈門名廚,他的“廈門薄餅”令食神蔡瀾大呼“好吃到神仙要多幾卷”

向春天進發|廈門的他們用精神和力量 寄給春天最美情書

張淙明

十幾年前,因為堅持給女兒做不重樣的早餐,我被網友們喚作“早餐爸爸”,成為了一名“網紅”。那是因為廚師這份工作,能和家人一起吃午飯和晚飯是一件奢侈的事,但我想,我能保證孩子們的早餐吃得好——希望能用早餐,開啟全家人一天的好心情,而好心情,就是最好的早餐。西式的、中式的,每天變著花樣。轉眼10多年,現在大女兒已經15歲,我也為此記錄了600多道創意菜譜和300多種風格各異的搭配。而這些,都是我對女兒“愛的記錄”。

一場疫情,改變了許多人、許多事。無法正常工作的我,更多時間就是宅在家裡,陪伴家人,但這也給了我更多時間去做一直想做又沒時間完成的事。

向春天進發|廈門的他們用精神和力量 寄給春天最美情書

1994年我就來到了廈門,還先後去過無錫、上海、香港等地。輾轉各地從廚的經歷,讓我對食材的使用和廚師這份工作,都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也形成了自己擅長的“新派閩菜”的風格。這個春天,我嘗試將閩菜中的一些特色美味的製作方法,伴以小故事的形式,通過快節奏的手段和有趣的情景,拍攝成短視頻,並且通過網絡平臺分享給網友。初衷是希望讓更多的人瞭解閩菜,傳播閩菜文化,算是一個餐飲人別樣的“抗疫方式”吧!沒想到視頻發出後,反響還不錯。


希望能夠將這種方式堅持下去。在構思菜品和呈現方式上,如何通俗易學,讓人接受,這裡頭花費的心思,可不比為女兒們做早餐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