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他们用精神和力量 寄给春天最美情书

这个春天,导报发起大型公益活动,倡议“向春天进发”。它不仅是一句充满正能量的口号,更成为全城热议的话题。活动自发起以来,市民读者,甚至是孩子们,与我们一同写春天、画春天、拍春天…通过活动H5、电邮等多种渠道,参与“春归鹭岛”、“童声诵春天”、“一碗春天”等话题互动,给我们寄来了上万份关于“春天”的作品。


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文化艺术界和各行各业领军人物也加入活动,分享了他们眼中的春天,与我们一同记录这个特别的春天。他们有人利用这个超长假期实现自我充电和升值,有人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表达对这座城市的深切之爱——无论何种形式,他们亦是我们每一个厦门人的缩影,用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精神和力量,寄给春天一封封最美情书。

海峡导报记者 陈磊 孙露 高木辉

“慢下来的春天,我重新理解和定义幸福”

杨子燕
资深旅游人,曾任厦门旅游集团国旅副总经理、途牛旅游福建公司总经理

向春天进发|厦门的他们用精神和力量 寄给春天最美情书

杨子燕

这是一个慢下脚步的春天,花儿开得寂寞,缺了看花的热闹,然而当我们终于走进春天里,发现这个春天依然澄明清澈,风儿清凉芬芳。这一季春天,我发觉十年来最精细的落地窗十二时辰光影的变化,耳朵分辨出十几种鸟鸣。映窗碧树自春色,沏上一杯西湖明前龙井,新芽在杯中缓缓舒展,升腾落下,仙气飘飘,忍不住啜上一口,茶汤柔和清亮,回味悠长,正是经历枯索的冬季,春天苏醒的味道。谢老友,二十余年,年年不辍,总把西湖边的春天捎给我。这时的西湖应该柳色如烟,草长莺飞,苏堤桃花如云朵灿烂吧?

丘吉尔说不要浪费了一场好危机,Never waste a good crisis.这个春天,我还给自己报了一个线上课程,每天上课,回复学生时代规律的作息。上课的老师都是我极为仰慕的,李善友教授讲哲科思维,解读达尔文进化论,北大教授陈波讲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复旦徐英瑾教授用哲学思维助力灰度决策,梁文道领衔认知模块…印象最深的是芒格,他说商界最有用的古老法则是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而后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行事。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否太多禁锢于经验和以往,在表象、诱惑中迷失,反而忘了应该明确基本出发点和目标。大道至简,无用之学让我得以反思,回到底层和第一性,回到极简人生。

向春天进发|厦门的他们用精神和力量 寄给春天最美情书

2月22日,闭关30天厦门公园重新开放,在五缘湾湿地公园奔跑,呼吸新鲜自由的空气,看到沙滩上抛飞碟、挖沙子的平凡一家,感觉幸福如此简单。二十天前身处空荡荡的大街回望夕阳一片悲凉,而那天那抹夕阳如此温暖。大部分幸福的人相似的一点是极简主义,我们所需并不如我们期望的那么多。在这个慢下来的春天里,慢下来又如何,别走得太快,请停下脚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

“身边的‘习以为常’,蕴含着无限力量”

曾凤飞
著名服装设计师,第16届中国时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得主,2017厦门会晤指定服装设计师

向春天进发|厦门的他们用精神和力量 寄给春天最美情书

曾凤飞

鹭岛春归之美,不只是蓝天碧海、绿树红花,更是闽南的传统审美元素、文化底蕴与五彩斑斓的春相融合,它是一幅幅动静相宜的画卷。

厦门是我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具有想象,具有诗意,具有力量,是给了我无限希望和未来的发源地。古厝门前的墙砖上刻有石浮雕,庄严厚重;窗棱上镌花刻鸟,装饰得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上有名人书画点缀,篆隶行楷,水墨丹青,各具韵味;还有变幻的祥云,展翅的白鹭,春风中摇曳的三角梅……这些都是厦门最具代表性的优雅格调。这些年,我的设计灵感很多都是来自于身边的传统中国文化,用时尚语言,揉文化瑰宝之精髓,完善在自己的服装设计作品当中。

在国内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也终于有了“难得的机会”,停下手边的工作,花更多时间用于思考,审视环境,也向内审视自我。

向春天进发|厦门的他们用精神和力量 寄给春天最美情书

这一季“ZENGFENGFEI”全新系列春装,我回到家乡霞浦,大量采用当地代表性的畲族服饰图案。畲族服饰中“以纹代文”,服饰图案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如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服饰上面的图案不仅包含了人们的祝福,还包含了畲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传说等等。大量运用传统手工刺绣工艺手法,表现出来和谐自然的艺术形态,以此向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底蕴和非遗的传承致敬。

突发而来的疫情,多了一点涟漪,多了一点磕绊,我们也更加珍惜每一天平安宁静的日子,每一个个“鹭岛春归”的日常——这些我们最熟悉的“习以为常”,往往给我们最多力量。

“餐饮人的别样抗疫,用爱传播闽菜文化”

张淙明
厦门名厨,他的“厦门薄饼”令食神蔡澜大呼“好吃到神仙要多几卷”

向春天进发|厦门的他们用精神和力量 寄给春天最美情书

张淙明

十几年前,因为坚持给女儿做不重样的早餐,我被网友们唤作“早餐爸爸”,成为了一名“网红”。那是因为厨师这份工作,能和家人一起吃午饭和晚饭是一件奢侈的事,但我想,我能保证孩子们的早餐吃得好——希望能用早餐,开启全家人一天的好心情,而好心情,就是最好的早餐。西式的、中式的,每天变着花样。转眼10多年,现在大女儿已经15岁,我也为此记录了600多道创意菜谱和300多种风格各异的搭配。而这些,都是我对女儿“爱的记录”。

一场疫情,改变了许多人、许多事。无法正常工作的我,更多时间就是宅在家里,陪伴家人,但这也给了我更多时间去做一直想做又没时间完成的事。

向春天进发|厦门的他们用精神和力量 寄给春天最美情书

1994年我就来到了厦门,还先后去过无锡、上海、香港等地。辗转各地从厨的经历,让我对食材的使用和厨师这份工作,都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也形成了自己擅长的“新派闽菜”的风格。这个春天,我尝试将闽菜中的一些特色美味的制作方法,伴以小故事的形式,通过快节奏的手段和有趣的情景,拍摄成短视频,并且通过网络平台分享给网友。初衷是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闽菜,传播闽菜文化,算是一个餐饮人别样的“抗疫方式”吧!没想到视频发出后,反响还不错。


希望能够将这种方式坚持下去。在构思菜品和呈现方式上,如何通俗易学,让人接受,这里头花费的心思,可不比为女儿们做早餐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