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老板|开在新天地弄堂的插画书店,“鲸字号”深耕线上、扎根街区

疫情期间,不少实体书店纷纷在网上发出“求助信”。和其他零售店相比,书店的复工之路似乎来得更加艰难。

在新天地附近的弄堂里,有一家主打插画的文艺小书店“鲸字号”。自去年意外火起来之后,也和所有店铺一样,正面临着客流下降的挑战。

然而,“撑不住了”这样的故事,却没有发生在“鲸字号”身上。书店创始人张晔说,“我们一直在打造线上平台,也很注重街区的互助,有了长期‘幕后’的积累,当实体店受到冲击时,我们并不慌张。”

撑老板|开在新天地弄堂的插画书店,“鲸字号”深耕线上、扎根街区
撑老板|开在新天地弄堂的插画书店,“鲸字号”深耕线上、扎根街区

“鲸字号”创始人张晔

→书店不依靠“网红”带来的名气

“鲸字号”开在自忠路上,离新天地地铁站很近。因为开在二楼,又在马路转角,一不留心就容易错过。

进门处有一块小小的蓝色招牌,沿着木楼梯走进店里,一转弯,琳琅满目的空间展现在眼前。整个店面布置得暖洋洋的,插画书、贴纸、海报、明信片……走廊里还有定期的展览可以参观,整个空间的布置创意十足,不少客人把这里视为必逛的“解忧网红铺”。

撑老板|开在新天地弄堂的插画书店,“鲸字号”深耕线上、扎根街区

张晔今年33岁,她曾在建筑公司的品牌部工作。3年前,偶然接触到了插画后,学艺术的她直觉到插画市场有广阔的潜力,便搭建起一个关于插画的线上平台。

很快,这个平台就聚拢了许多插画师、插画爱好者,活动也从线上延伸到线下,开设插画课程、策展、开发周边产品、做音频节目,这些形式格外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两年前,张晔决定开一家书店,为朋友们的插画作品提供一个展示空间,也打造一个可以面对面交流的地方。“去年我们书店搬到自忠路的老洋房后,突然之间成了网红,这让我们始料未及。”

撑老板|开在新天地弄堂的插画书店,“鲸字号”深耕线上、扎根街区

在疫情发生之前,每到周末,小店50多平米的空间总是挤满了人,店员有时不得不采取一些限流措施。

“疫情一来,门店还是很受影响的。2月、3月期间,书店的客流只有平日的1-2成,4月以后,已经恢复到了7成以上,目前主要缺失的是来自外地的客流,还有未能开学出门的学生。但对我们来说,小店只是回到意外走红前‘熟悉的温度’里。”张晔说。

撑老板|开在新天地弄堂的插画书店,“鲸字号”深耕线上、扎根街区

张晔的团队有10人,多数员工都在参与线上平台的工作。“疫情期间,线上平台为书店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我们有稳定的线上插画课程、淘宝店、有品质的公众号、音频节目等。”

让“鲸字号”团队感动的是,一些插画师告诉她,整个2月份,自己唯一的收入都来自于鲸字号打造的平台。

5月,新的插画师作品展又要在书店开启了。曾在米兰布置了中国年大橱窗的插画师蚂蚁,将展出自己的东方风格插画,还会有现场创作等活动。

撑老板|开在新天地弄堂的插画书店,“鲸字号”深耕线上、扎根街区

→和周边店铺一起打造“最好的街区”

“鲸字号”很注重“与街区共存”的理念。最早开在淮海中路一带时,书店就为周围的咖啡店、面包店设计过插画印章,还会向店里的客人推荐附近的文艺小店.

撑老板|开在新天地弄堂的插画书店,“鲸字号”深耕线上、扎根街区

“鲸字号”曾为其他小店设计的插画印章

自去年搬到自忠路上后,书店很快和附近的咖啡厅、面包店、餐厅打成一片,连住在附近的邻居阿姨们,都跟书店成了朋友。

“我每周都会去书店旁边的咖啡店,招待来自各地的插画师,还有很多的合作洽谈都在附近的小店发生。有时其他店铺举行活动,也会邀请我们去参加。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认识更多的朋友,也有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撑老板|开在新天地弄堂的插画书店,“鲸字号”深耕线上、扎根街区

“鲸字号”2019年为一家咖啡小店设计的插画海报

去年书店搬家到新天地附近,也是因为这片街区的氛围。

“一些客人专门到我们店里来打卡,离开时,通过我们放置的名片,还有店员的推荐,发现周边有其他好玩的小店,那么客人的体验也会更加丰富。”

撑老板|开在新天地弄堂的插画书店,“鲸字号”深耕线上、扎根街区

疫情一来,张晔更加坚定了“融入街区”的想法。

“小店是无法孤立生存的,尤其当考验来临,大家面临着客流下滑的挑战。那么同一个街区的小店更需要互相支持,想办法提升街区的人气,一起营造更好的氛围。”

撑老板|开在新天地弄堂的插画书店,“鲸字号”深耕线上、扎根街区

在张晔的理想图景中,最好的街区,既有生活的烟火气,又有商业的便利性和丰富度。

“我们不仅在书店的商品和服务上下功夫,更希望超出书店的空间范围,扩散到周边,和街区一起生存发展。”张晔对未来有信心。

撑老板|开在新天地弄堂的插画书店,“鲸字号”深耕线上、扎根街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