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見世界丨脫不下的一件外衣

讀書不覺春已深。4月,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閱讀”的關鍵詞。

在書中,我們不曾遠遊,但可窺世界。

“晚潮·上榜”推出“閱見世界”徵稿專題,講講你的精神花園,寫寫最打動你的那朵花。歡迎發文至[email protected]

本期推的是作者陳峰的讀書故事,她說“閱讀,是歲月的禮物。它讓一無所有的乞丐變得富可敵國,並滲進一個人的待人接物、言談舉止中,漸漸變成脫不下的一件外衣。這件外衣,一恍從少年穿到了中年。”

脫不下的一件外衣

□陳峰

上世紀70年代末期,我生活在浙江寧波奉化的茶場,茶場有圖書館可供職工子女借閱書籍。圖書館很簡陋,設在廣播室裡面,管理員收發信件,順帶辦理借書,架上只有兩排書。

等我念書識字後,借閱了《西湖民間故事》。白蛇娘娘的傳說、三潭印月的來歷、濟公的故事把我從平淡無奇的生活中抽離出來,走進綺麗多姿的神話世界。後來又陸續借閱了鄂倫春族、赫哲族民間故事,對東北的風土人情充滿了嚮往,從此愛上閱讀。

高中時,我的閱讀方式還是通過圖書館。那時縣城圖書館所在區域叫工人俱樂部,是奉化最時髦的前沿陣地,樓下有舞廳、檯球房、錄像廳。圖書館在二樓,一排又一排的書,四周都是,比喻成知識的海洋最為恰當。那時我喜歡看武俠小說,每看完一本,身上似乎就增了一層功夫,痴迷得不行。

上世紀90代初我參加工作,單位旁邊有家圖書館,是鄉圖書館,設在電影院外面,管理員也是電影售票員。我開始閱讀世界名著,以前都是隻聞書名不見書籍,《簡愛》《基督山伯爵》《茶花女》《安娜卡列尼娜》等書像一條條魚遊進心裡。工作後我有了自由支配的散銀,買書是我的主要開支。最先買的就是那些世界名著,因為借閱不過癮,非要自己擁有才行。

像是上天的安排,1991年5月26日,寧波舉辦第二屆大型書市,我帶著名著在那裡見到了翻譯家草嬰、祝慶英等人,並得到簽名。

後來我迷上石康的小說,苦於買不到,抱著試試看的想法,跑到新華書店櫃檯,詢問可不可以預訂。一週後,書店通知我到貨。我用訂書的方式買了石康的《支離破碎》《晃晃悠悠》《一塌糊塗》《在一起》。幾年後當《奮鬥》紅透大江南北的時候,才知道編劇就是我當時迷得不得了的石康,不禁莞爾。

閱見世界丨脫不下的一件外衣

2004年,奉化新建了葉傅圖書館,我迫不及待帶著剛上小學的兒子前往辦卡借書,我一本借書證,他一本借書證,各借各的,心裡想著要是我在這裡上班該多好啊。

借書是閱讀的方式,逛書店買書是另一種閱讀方式,這交叉地行進在我的生活中,給生活帶來很多樂趣。

慢慢地,互聯網出現了,購物習慣的改變也改變了閱讀方式。網上也能購書,參加促銷活動滿多少減多少,對愛閱讀的人來說,能多看幾本書呢,何樂而不為。

網上購書的出現對實體書店的衝擊很大,為了適應市場和吸引讀者,實體書店邀請名家辦講座,簽名售書,與名家零距離接觸,還可以提問題,這對書迷們來說是一項意想不到的福利。我得到過一些名家的簽名書,豐盈了我的書架。

去年我跟文友一起赴約第五屆浙江書展暨2019寧波讀書節,它更像是一場文化盛宴,恨不能天天泡在那裡。4天時間舉辦了多場論壇講座、閱讀推廣、展演展覽等高品質的文化活動。我最心儀的名家分享、暢銷書籤售、讀者沙龍等活動一場接著一場,敬一丹、阿來、李洱、葉兆言、張抗抗等紛紛亮相書展。我買了張抗抗的簽名書《南方》,順利合了影,收穫良多。

幾個喜愛閱讀的人聚在一起,時間長了,就成了讀書會。我們有時半月有時一個月聚一次,每個人帶一本書,現場交流閱讀心得,並交換書籍,屬於我的書換了另一位主人,而別人的書出現在我的手中,像漂流瓶一樣,是不是很神奇?神奇的還有圖書館和新華書店聯合推出便民的“點書檯”服務,在新華書店免費借閱新書,看完後可以繞過書店而歸還給圖書館。神奇的還有手機掃碼能聽書,還能建立屬於自己的個人電子圖書館。

時代的進步,給書迷們帶來更多的閱讀體驗。閱讀,是歲月的禮物。它讓一無所有的乞丐變得富可敵國,並滲進一個人的待人接物、言談舉止中,漸漸變成脫不下的一件外衣。這件外衣,一恍從少年穿到了中年。

作者陳峰,中國作協會員。江南小鎮生活,拈手民俗鄉土,唯文字與美食不敢辜負。(個人公眾號《甬上風雅》)

閱見世界丨脫不下的一件外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