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時、主、處”義——《楞嚴》參習(6)

明“時、主、處”義——《楞嚴》參習(6)

明“時、主、處”義——《楞嚴》參習(6)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會講參習:明“時、主、處”義

依據文獻: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京都西湖沙門 交光真鑑述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圓瑛法師著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海仁老法師主講·受業弟子釋文珠筆記

❖《楞嚴經講記》·淨空法師

✽【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祗〔zhī,“注一”〕桓精舍。】

✽【分釋講解】:

卍〖經文〗

:『一時』

◎《正脈疏》·交光法師

二、時主及處。

一時者。第三時成就也。蓋世事合會。尚待昌期。大法弘宣。豈違嘉運。故須良時。方能成就。取其師資道合始終說聽之時。以佛說法殊方〔不同的方法、方向或旨趣〕紀曆〔記時的歷法〕不可對同〔統一,一同〕故。總雲一時。若約理。則心境理智凡聖本始一如之時也。

◎《講義》·圓瑛法師

○『一時』:

即時成就。世事會合,尚待昌期,大法弘宣,豈無嘉運?蓋必假良時,方成法益,師資道合說聽始終,謂之一時,不能定指何時:

一、以華夏印度,紀曆不同故;

二、以楞嚴一經,通前後際故:是為時成就。

◎《講記》·海仁法師

○『一時』,是時成就。

時無定體,從事立名;如說法時,做事時,皆因緣生法,緣生性空,從何立時。然因緣即假;不妨有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因緣即中,能縮無量劫為一剎那,伸剎那為無量劫,是不可思議時。今佛說法,或在人間,或在天上,或於龍宮,或在鬼域;處所固異,而其紀曆亦不一,故未能指定,某年某月某日,唯以機教相投,師資會合之際,總名一時。

◎《講記》·淨空法師

『一時』,這是講時間,說法的時候。我在最初學佛的時候,我對佛經沒有批評也沒有懷疑,佛講的每一句話我都相信,唯獨對這個「一時」我有點不服氣。釋迦牟尼佛是一切智,為什麼不寫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為什麼不說明?有些註解上說,因為印度當時國家很多,所用的歷法不相同,佛講經又不一定在一個所在,因此曆法就不好記。這不能叫我信服。不同也沒有關係,後人可以考據,現在你看中國人同時用兩種曆法,有農曆、有陽曆。農曆是夏曆,就是夏商周夏朝的歷,我們現在農曆是用夏朝的歷,夏商周三代的歷法就不一樣,夏曆什麼時間、陽曆什麼時間還是能查得到的。印度當時的曆法再複雜、國家再多,也可以把它記載下來,我們也可以查出來,佛在舍衛國,舍衛國當時用什麼曆法,哪個年代也可以能推得出來,為什麼這麼含糊籠統,「一時」就了事?這是凡夫免不了要起的疑問。

到後來,佛法稍微深入,懂得一點了,才曉得這個「一時」用得太妙太好了。如果要記載某年某月某日,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一時」是真的。佛依二諦說法,有依真諦,有依俗諦。「一時」是依真諦,不是依俗諦。諸位要曉得,時間是假的不是真實的,時間是我們錯覺當中所產生的,在百法裡面它屬於不相應行法,這個概念只是一個概念,是個假的概念,不是真的,從什麼地方產生的?從心法、心所法、色法這三種法裡面產生出這個幻覺,所以它不是真實,完全是遍計所執性。我們要是能夠把時間觀念突破,我們就沒有生死,我們也就長生不老。你為什麼會老?因為你有時間觀念你就會老,「又過了一年,我又老了一年」。本來你不老,就是因為你自己念念就把你念老了,為什麼?境隨心轉。假如你的念頭,比如說你今年二十歲學佛,你永遠就記住「我二十歲」,那你年年都二十歲,這個給諸位說,千真萬確的。我二十六歲學佛,到現在還覺得我是二十六歲,永遠就止在這個概念上。

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一時」是真的。因為「一時」是真的,佛所有的法會我們都能夠親自參加,只要機緣遇到就行了。像智者大師,他老人家是隋朝時候人,隋朝末年,唐朝初年,他是生在隋朝,死在唐朝,這是法華宗第一代的祖師。他也是誦《法華經》,誦到「藥王菩薩本事品」他入定了,在定中他老人家到印度靈鷲山去了,釋迦牟尼佛在那裡講《法華經》,他坐在那裡還聽了好半天才回來。一出定之後,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他親自參加了。釋迦牟尼佛滅度跟智者大師生在我們中國,相去一千多年,一千多年以後還親自參加釋迦牟尼佛的法會,這是「一時」。如果定了某年某月某日,算了,已經過去了,我沒有分。你要是看到「一時」,我還有分,釋迦牟尼佛講《楞嚴經》那個法會我們也有分,只要你有這個功夫你就有能力去參加,你讀《楞嚴經》,你與楞嚴會就有緣,有緣、有能力當然可以參加,這是真的。《虛雲老和尚年譜》,你們大家都看到過。老和尚在定中到兜率天去了,聽彌勒菩薩講唯識,彌勒菩薩還對他有很多話交代,還囑咐他很多話,《年譜》裡頭都有說明,這位老和尚不會說假話,不會騙我們。

「一時」是真的,一是真,二就是妄。我們凡夫現在最困難的就是時空我們不能突破,所以我們不能自在,什麼時候把時空突破我們就得大自在。愛因斯坦發現的,空間是四度的,不是三度的,我們覺得很希奇,實際上他知道的很有限。空間是無限度,不止四度,這在甚深禪定裡面都能夠見到,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一時」,我就給諸位解釋到此地,這裡面含義非常之深。

卍〖經文〗『佛』

◎《疏》·交光法師

佛者。第四主成就也。簡略梵語。具雲佛陀耶。此雲覺者。餘教不錄。惟約當宗。則始覺與本覺證齊而成究竟覺。

又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前三惟約自覺。後三兼利他。而自覺揀凡。覺他揀小。圓滿揀因也。

約人。即娑婆教主。中天竺迦毗羅國淨飯王太子。出家成果。十種通號之一。別號釋迦牟尼。

非此大聖。孰能演斯大法。故曰主成就也。

◎《講義》·圓瑛法師

○『佛』者:

主成就,佛是說法主故。梵語佛陀,譯為覺者,乃大覺悟之者。

今按本經,終實教意釋之,覺有三義,作二種解釋:

一、本覺、始覺、究竟覺;謂依根中所俱,不生不滅之本覺理體,起始覺智照,迴光返照,照到惑盡智滿,始覺智與本覺理合,成究竟覺之極果,名之為佛。

二、自覺、覺他、覺滿;謂自己覺悟,本來是佛,祗〔zhī,敬稱〕因迷故,而為眾生,猶幸雖迷,而佛性不失,而此生滅身中,自有不生不滅之佛性。既自覺已,以此大乘之理,輾轉化他,覺悟一切有情,智悲雙運,自他兩利,三覺圓滿,自覺慧滿,覺他福滿,福慧滿足,萬德具備,超九界以獨尊。自覺異凡夫,則超六凡法界;覺他異小乘,則超二乘法界;覺滿異分證,則超菩薩法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之為佛。

佛是十種通號之一,乃指本土娑婆教主,即中天竺迦毗羅國,淨飯王太子,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佛,號釋迦牟尼,是為主成就。

◎《講記》·海仁法師

○『佛』是說法主,題中佛字,遍指十方諸佛,今此佛字,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亦即主成就。

以下約名,約義,約德,約喻,約教,約觀心,約因緣,約本跡,約六即,約時處,十義釋之。

(1)約名:

佛名有通有別,通具十號。

一、如來,是仿同先德號:以今佛出世,如先佛再來故。

二、應供,堪為福田號:以佛惑盡德圓,堪受眾生供養故。

三、正遍知,遍知法界號:以實智證理究竟為正知,以權智通達法界事相因果為遍知,權實不二,名正遍知。

四、明行足,是果顯因德號:明謂智慧,行足謂諸福德,福慧二嚴,成無上道,以顯因中福慧雙修故。

五、善逝,善往菩提號:眾生背覺合塵,來去皆為善惡業緣所牽,不得自由,故曰不善;諸佛菩薩,來時乘願而來,去時自知時至而去,來去自在故曰善逝。

六、世間解,達偽通真號:以其了達世間諸法,相妄性真故。

七、無上士,調御丈夫,攝化從道號:但求自利曰下士,自利兼他曰中士,廣修六度萬行曰上士,二行究竟,萬德具備名無上士。佛為無上士,能調伏眾生,心猿意馬,攝化從道,謂之調御丈夫。

八、天人師,應機受法號;以佛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無不以佛為師故。

九、佛,三覺圓明號:亦名覺悟歸真號,以佛自覺萬法唯心,心外無法,且以此理遍覺一切眾生,二利成就,修證究竟故。

十、世尊,十界獨尊號:以佛智為十界之最,佛德為世間所尊故。以上十號通於諸佛,謂之通號。至於佛之別名,各各不同,如娑婆教主,號釋迦牟尼;極樂教主,名阿彌陀;過去佛,名迦葉;未來佛,名彌勒等。今說此大佛頂首楞嚴大法者,正是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釋迦譯為能仁,牟尼譯雲寂默;能是般若,仁是慈悲,寂默是法身,佛以三德立名,故曰釋迦牟尼。

(2)約義:

佛是覺義,三覺圓明故。

佛是光明義;心有智光,身有常光故。佛是真實義;破妄歸真故。

佛是安樂義;常樂我淨故。

佛是大富義;聚無量功德法財故。

佛是威德義;攝諸邪魔外道故。

佛是希有義;懸遠值遇難故。

佛是最尊義;九界聖凡所共尊故。

佛是清淨義;無諸垢穢故。

佛是甚深義;功德智慧,深邃無底源故。

佛是廣大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故。

佛是自在義;攝物利生,無不自在故。

佛是莊嚴義;福慧二嚴,身相圓滿故。

佛是吉祥義;所到之處皆吉祥故。華嚴經天王贊佛:‘迦葉如來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佛是過量義;凡小心思,所難測量故;華嚴經雲:‘有量無量,牟尼總超越。’佛之功德,佛之含義,說之無窮,贊莫能盡。如普賢行願品雲:‘如來功德,假使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

(3)約德:

德謂諸佛利生之功德。佛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七才八解,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一一功德、皆雲無盡’華嚴經又云:‘如來一毛功德聚,眾生億劫難思議’。法華經亦云:‘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又:‘如來複有無量無邊,功德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又‘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如來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故知佛德,贊莫能窮。

(4)約喻:

諸佛甚多以喻立名,如日光佛,月光佛,日月珠光佛,日月燈明佛,日月淨明德佛,日月燈王佛,山王佛,海王佛,樹王佛,龍王佛,須彌佛,須彌山佛,須彌光佛,須彌燈王佛,師子佛,師子吼佛,師子游戲佛,師子奮迅佛,象王佛,天王佛,香王佛,旃檀王佛,琉璃光佛等,皆以喻立名。

今以喻釋佛義:

則佛喻天,以佛大慈大悲無所不覆故。

佛喻地,有情無情無所不載故。

佛如日,無暗不破故。

佛喻月,能除熱惱故。

佛如父,能生育眾生,法身慧命故。

佛喻母,能培養眾生,菩提幼苗故。

佛喻虛空,究竟清淨,無所不容故。

佛喻蓮花,生死汙泥不染,涅槃清水不沾故。

佛喻寶王,能生法寶滿眾所願故。

佛喻醫王,能治眾生,煩惱重病故。

佛喻藥王,無病不除故。

佛喻樹王,普蔭法界眾生故。

佛喻須彌山王,以戒定慧陀羅尼四寶所成故。

佛喻海王,佛之境界如普光摩尼香水海,莫能盡其邊際,窮其底源故。

佛喻獅王,謦亥彈指,十方世界六種震動故。

佛喻龍王,能雨法雨,令大地眾生,皆獲清涼故。

佛喻轉輪聖王,以三乘五乘統令大千,法界眾生,皆共成佛道故。

佛如大導師,能導眾生,出生死海,至涅槃岸故。

佛喻船師,不住生死此岸,不住涅槃彼岸,亦不住煩惱中流,恆駕大願船,往返生死,入俗利生故。

(5)約教:

教謂藏、通、別、圓、四教。

轉生滅四諦法 輪,是藏教如來。

轉無生四諦法 輪,是通教如來。

轉無量四諦法 輪,是別教佛。

轉無作四諦法 輪,是圓教佛。

其義如前釋題中,判教相所釋。本經謂陰入處界,皆如來藏性。

又:‘此妙見精,與諸空塵,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皆指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是詮無作四諦理。

故約教釋,此中該是圓教佛。

(6)約觀心:

心謂眾生本具真心,宋真宗問大覺蓮和尚:‘如何是佛?’答:‘有節非幹竹,二星偃月宮,一人居日下,弗與眾人同。’此偈顯即心是佛。故前約名、約教、約德、約義、約喻、釋佛,總不出一心。縱經無量劫修行,亦不過顯此真心本具之功德。故馬祖雲:‘即心是佛’。

若觀心從緣生,無常、苦、空,不淨、無我、是藏佛教。

若觀心即空,非滅故空,既無自他心境,亦無能觀所觀,是通教佛。

若觀心,先空、次假、後中、是別教佛。若觀心即空、即假、即中,是圓教佛。

本經詮三如來藏,空如來藏,一空一切空;不空如來藏,一假一切假;空不空如來藏,一中一切中。

心法如是,佛法、眾生法,無不如是;心法不可思議,佛法、眾生法、皆不可思議。

舉一即三,言三即一,故本經是圓教觀心。

(7)約因緣:

眾生雖本具佛性,然必假修德方顯,修德因緣,有親有疏,親緣謂自己發心,疏緣謂善友資助。

如本師釋尊,初居凡夫,為大光明陶師,因值遇古佛釋迦,發菩提心。

初阿僧祇劫,行菩薩道,至毗婆尸佛,共值七萬五千佛,於其中間,一一佛所,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

復從毗婆尸佛起,第二阿僧祇劫行菩薩道,至燃燈佛,其間共值七萬六千佛,一一佛所,亦皆供養承事。時燃燈佛,即與授記,將來成佛,號釋迦牟尼。

復從燃燈佛起,第三阿僧祇劫行道,至屍棄佛,中間共遇七萬七千佛,一一佛所,承事供養,皆蒙授記作佛,是謂三祇修福慧。

復從屍棄佛起,經百劫種相好因,至迦葉佛世,蒙佛授記,一生補處,名護明菩薩。

生兜率陀天,於此娑婆世界,賢劫中第九小劫,人壽減至百歲時,降生中印度,迦毗羅維國,母名摩耶,父字淨飯,號名悉達多,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此約因緣釋佛。

(8)約本跡:

本謂本來,跡是示跡。前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是本師釋尊,跡門示現之成佛因緣。若約本來,久已成佛,梵網經雲: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法華經亦云:‘我自成佛以來,甚大久遠,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於其中間,所經國土,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為微塵,一塵一劫,我成佛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法華經開跡顯本,故知釋尊,實已久遠成佛。

(9)約六即:

六即之理,遍於諸經。而隋朝智者大師,始發明其名。

一、理即佛:謂眾生本具佛性。本經雲:‘汝與眾生,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又云:‘十方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是謂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由聞法開悟,信解本具佛性,與佛無二。如經中阿難及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又:‘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是名字即佛。

三、觀行即佛:因悟佛性,而稱性起修,念念觀照,煩惱不起,如本經中:‘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又‘心心流入,圓妙開敷。’謂觀行即佛。

四、相似即佛:由觀行加功策發,位至十信,先斷粗惑,相似見佛性,謂之相似即佛。

五、分證即佛:從相似有功用道,入無聞道,歷住、行、向、地、等覺、一心三觀,分破無明,分證法身,名分證即佛。

六、究竟即佛:從分證無用功道,心心流入,薩婆若海,斷最後一品生相無明,證清淨法身。如本經中:‘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謂之究竟即佛。

六即雖同名為佛,然相去天淵,聖凡有別。若知六而常即,則不生退屈心;若知即而常六,則不生我慢想。本經顯理,是六而即,即而六。六而常即故,即事即理;即而常六故,即理即事。事理圓融,正是究竟即佛。

(10)約時處:

時通三世,謂過去、現在、未來。處通十方,謂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三世,無不有佛。

本經所談之佛,既非過去迦葉佛,亦非未來彌勒佛;既非東、南、西、北、四方,亦非四維上下,而是中央娑婆國土本師釋迦牟尼佛。

今釋尊雖已入滅,然其所說法寶,尚在人間,塔寺所供,皆釋尊舍利,及其聖像;故得謂之現在佛。

◎《講記》·淨空法師

下面是主成就,就是說法的主人,是『佛』。凡是經裡面單單說一個「佛」,沒有冠上佛的名號,通常都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叫主成就,說法的主人。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在此簡單給諸位介紹一下,否則的話我們對於這個名號得不到利益,我們學佛不會學。「釋迦牟尼佛」,這五個字都是印度話音譯過來的。「釋迦」兩個字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八德里面的仁愛,通常古人翻「能仁」,能是有這個能力,仁就是仁慈,我們講得方便一點,諸位容易懂的,就是八德里面的仁愛。「牟尼」兩個字我們也說方便話,就是清淨的意思,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經裡面是翻「寂默」,不好懂,我們把它說做清淨心,大家好懂。仁愛再有清淨心,這個仁愛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念釋迦牟尼佛,就要存仁愛之心,就要學清淨的心,所以名是表德的。我們唸佛菩薩的名號,要曉得它含什麼意思,取這個意思來改造自己。我有沒有仁愛的心,我有沒有清淨的心?有,我就是釋迦牟尼佛,沒有就不是,名與義要能夠相應,這就叫修行。所以執持名號,「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天天念,唸了不曉得觀照,唸了有什麼用?一天念十萬聲,沒用處。如果你要懂得觀照,一天念一聲都有無量功德,諸位要曉得唸佛是這麼念法才管用。《般若經》裡一再提醒我們,依文字起觀照。「南無釋迦牟尼佛」是名字,你要依這個名字起觀照才行。

「南無」也是印度話,是皈依的意思。什麼叫皈依?皈依是指心,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的時候,我們的心隨著外境跑,皈就是回來,眼見色,對於色不起貪瞋痴,回來了,這叫皈。依是什麼?依靠我們的智慧光明,這叫真正的依,依靠自性裡面的智慧光明。拿《楞嚴經》來講就是舍識用根,皈就是舍識,依就是用根,這叫皈依。根性裡面的德能,能仁就是慈悲,寂默就是禪定、就是智慧,定跟慧是一體的,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從定慧當中起的作用就是慈悲,就是能仁,這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這一句名號「南無釋迦牟尼佛」是這樣講的,我們念這一句名號要懂得這個意思。要真正能夠皈依我們自性清淨心裡面的定慧起的慈悲作用,救護一切眾生,我們本身就是釋迦牟尼佛。實實在在我們是釋迦牟尼佛,我們迷了,用這句名號把自己釋迦牟尼佛喚醒,喚起來,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本願,這是他的本懷。要曉得用這一個名號喚醒自己本性裡面的釋迦牟尼佛,念一切佛、念一切菩薩都是這個念法,你才有無量功德。

佛說的一切經不是說他的經,是我們自性清淨心裡面的「大藏經」,你要能這樣的會歸才有作用,你才會開悟,你對於經論才有親切之感,曉得不是外面的,原來是自己的。你要是把它劃一個界線,那是某佛的、某菩薩的,與我不相干,那糟了,你念一輩子也不會懂,聽一輩子講也聽不懂。學佛貴在直下承當,不拐彎抹角。直下承當就是完全是自己的,諸佛菩薩是我自性裡面現出來的諸佛菩薩,一切經論也是我自性當中現出來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樣才能成就,如果不這樣學,給諸位說,那都是佛門裡面的外道,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是我們身外之佛、心外之佛,你就是佛門的外道,心外求法,無有是處。「佛」的意思也不多講,就講到這。

卍〖經文〗『在室羅筏城,祗〔zhī〕桓精舍』

◎《正脈疏》·交光法師

在室下。第五處成就也。

孤山〔宋·法師智圓〕曰。室羅筏。訛雲舍衛。此雲豐德。城中財寶五欲多聞解脫四皆豐足。故以名也。

祇陀。波斯匿王太子之名。此雲戰勝。

桓即林也(園地。本屬太子。而給孤長者。以金布買之。少分未滿太子感動。止之並施桓垣〔牆〕。故特標之)

精舍。即給孤所建。華飾工巧。純一清淨。無諸喧雜也(太子喜施感同長者。故祗樹給園。或竝〔“並”〕稱。或標首。即今王像與給孤竝坐。而世以為土地二郎。真可笑也)斯經非此勝地。何以說之。故曰處成就也(凡佛說處。各隨所見。凡小見處穢土。菩薩不離塵寰〔人世間

〕見處淨界。但〔只〕諸經隨宗文有隱顯而已。此經悲接凡小意多。故不明淨。相也)。

◎《講義》·圓瑛法師

○『在室羅筏城,祗〔zhī〕桓精舍』:

處成就。上句是所化處,下句為所住處。

『在』者住也。佛有三身:

一、法身佛,無在無所不在,以法身無相,故無所在;以法身遍一切處,故無所不在。經雲:清淨法身,猶若虛空,亦無在無所不在。

二、報身佛,有無量相好莊嚴,在蓮華藏世界。

三、應身佛,乃應眾生之機,所示現之身,或在靈鷲山,或在竹林園,今在室羅筏城,祗園精舍,以示跡此處,無論久暫,去來行止,皆名為住。

『室羅筏城』,即僑薩羅國都城,因有二國同名,故以帝都見稱,乃波斯匿王所都也。譯為豐德,舊雲國豐四德,五欲——色、聲、香、味、觸,五塵欲境。財寶、多聞、解脫四皆豐足故。餘〔我

〕以財寶五欲,不足稱德,乃將豐德二字,分而釋之。謂地多五欲財寶之豐,人有多聞解脫之德,故名豐德。

『祗』者,具雲〔全稱〕祗陀,亦云逝多,譯為戰勝,乃匿王太子名。以其生時,適王戰勝他國,奏凱回朝,賜以是名,以誌喜也。

『桓』即是林。

『精舍』,乃須達多長者,為佛建立,以供眾僧,精修梵行之舍。

今連『祗桓』並稱者,以林是太子佈施,舍乃長者所建,存其功永留盛事。

有他經,稱「祗樹給孤獨園」。祗樹,即祗陀林中諸樹;給孤獨,乃須達多長者之善名。長者家財大富,生平樂善佈施,常以財物,周給孤獨之人,故得是名。園本祗陀太子之花園,長者欲請佛說法,乃與商買。太子戲曰:卿財富無量,能以金磚佈滿園地,即算卿買。長者即毅然運金磚以鋪之,太子止之曰:前乃戲言耳。長者曰:今日之殿下,他日之君王,君無戲言,詎可失信?迨金磚佈滿,太子曰:我當與卿,共成供養佛僧功德,長者不允。太子曰:園地金磚鋪遍,自當屬卿,而樹根金磚鋪不到,自當屬我。長者只得承允。太子自起門樓,請佛出入,故曰祗樹給孤獨園。《楞嚴》大法得此勝地,可以宏宣,是為處成就。

合上信聞時主處,初先明五義竟。

◎《講記》·海仁法師

○『在』:即住義,一切眾生,無不有住;五戒是人住,十善是天住,十惡是三塗眾生住,三三昧是出世聖人住,首楞嚴大定,是佛住。

現約跡門,則室羅筏城祗桓精舍,是佛所住。佛為能住,故曰佛在,是主成就。

○『室羅筏城』,是憍薩羅國之首都,為波斯匿王所有,譯雲豐德,以其國財寶豐富,而人民又有多聞,好道,解脫等德,故曰豐德。只謂祗陀,譯為戰勝,是波斯匿王太子之名。

○『桓』謂樹林。

○『精舍』、是須達多長者,為佛而建,以供僧眾,精修梵行之舍。

彌陀經雲:‘祇樹給孤獨園。’以須達多樂善好施,常以財物,賙濟孤獨,人皆名之給孤獨長者。長者欲請佛到彼國說法,佛遣舍利弗先往,覓地建立精舍,以安僧眾。舍利弗獨選祇園,因商之祇陀太子,太子戲言,須黃金滿地,方許出售。長者毅然搬運金磚,前往祇園,太子止之謂屬戲言。長者雲:今日之殿下,他日之君王,君無戲言,豈可失信。太子無奈,雖售園地,然堅持樹林,仍屬己有,用以供佛,故名祇樹給孤獨園。亦即本經之祗桓精舍。

佛於此敷演楞嚴大教,是處成就。

合前信、聞、時、主、處、及後之比丘眾,謂之六種成就。

◎《講記》·淨空法師

『在』,經上不用「住」,而用「在」,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佛的教化區,佛只有說今天在娑婆世界,明天在忉利天宮,不能說住,「在」就是沒有出自己的家。我們到什麼時候也稱一個「在」?不要再說「我住在某個地方」,一住就小了,這圈圈就小,「在」沒有圈圈、沒有界線。這是講佛這個時候他老人家是在舍衛國。

『室羅筏城』,是舍衛國城的名字,這是印度話,在《彌陀經》裡面、《金剛經》裡面都翻作「舍衛國」,是一個地方。「室羅筏」跟「舍衛」音差不多,古人翻譯的時候是音譯的,這是處所的成就。室羅筏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豐德,這是當時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大城。稱「舍衛國」是稱它首都的名字,不是國名,這一點諸位要記住,它的國名叫憍薩羅。經裡這種稱呼很多,稱舍衛國,實際上「舍衛」只是憍薩羅國裡一個城市的名字而已,是它的國都。「室羅筏」就是「舍衛」,翻譯不一樣,意思是一樣,中國的意思是豐德。豐是指物產豐富,這個地方的物產豐富;德是講人民的知識水平很高,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很多,所以佛在這個地方教化,這個地方叫豐德。

過去印度人,印度可以說跟著佛法與中國自古以來的交通就相當密切。印度在古時候稱我們中國叫「支 那」,我們都不懂得支 那是什麼意思。支 那原來是梵語,意思跟室羅筏差不多,是指我們地方的物產豐富,人民智慧很高,是一種稱讚的稱呼。到後來我們不懂得,以為人家這樣稱我們是瞧不起我們,稱我們作支 那國。正如同現在我們佛門裡面,人家外面稱我們和尚,都感覺得很丟人,和尚這個名詞好像是不好聽的。哪裡曉得和尚是印度話,它的意思是親教師,而一般人不懂得這個意思。親教師,親自教我的老師,我才稱他作「和尚」,好像在學校唸書,他上過我的課的我才稱他和尚,沒有上過我的課的還當不起這兩個字。在佛門裡面「和尚」是最尊貴的稱呼,不是隨便稱,不是哪一個出家人都能夠當得起這個稱呼,不可以。在一個寺廟裡面只有住持稱和尚,住持以下的不能稱和尚。和尚在一個寺廟是個校長一樣,那一個學校裡校長只有一個,哪有人人都可以稱校長,那這個學校不就大亂!和尚就等於校長一樣。

『祇桓精舍』,這裡頭有很長一段故事,我們也把它省掉不要講了。祇陀太子跟給孤獨長者,他們兩個人有一段因緣,原來佛在王舍城講經,須達多長者到那邊去作客,見到釋迦牟尼佛,對佛非常的佩服、崇敬,就想請佛到自己國家裡面來常住、來講經。但是佛的常隨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你要請他,要請那麼多人去,不是請一個,一個人招待容易,那一請就得請上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是大富長者,所以回國之後就想找一個地方能夠容納這麼多人。找來找去看到太子的花園很適合,祇陀太子的別墅在城外,風景也非常美,地方也很大。看中這個地方,就跟太子商量,「我要請釋迦牟尼佛到這邊來講經弘法,他的弟子那麼多,你這個地方招待他們很適合」,就想跟太子買這個地方。太子當然不願意,幾番的討價還價,太子看他的心很誠,故意跟他開個玩笑,聽說你家的財富很多,你家藏的黃金不少,你要是能把你家的黃金鋪我這個地,鋪多少賣多少給你。須達多長者真的就把家裡黃金搬出來鋪地,祇陀太子一看,看呆了,心裡一想,釋迦牟尼佛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要不然須達多不會幹這個傻事情。於是就跟須達多講,「算了算了,請他可以,功德我們兩個人做」。須達多說,「不行,我一個人做,我功德不給你」。祇陀太子想了一想,「那不行,你黃金鋪地可以,這個樹木花草是我培養的,我統統把它砍掉,我這個不賣你總可以吧!我賣給你的是地」。那要把樹木花草都砍光,這個地剩下荒地,那有什麼意思!這樣一來須達多沒有辦法,「好,功德平分好了」。就是兩個人做功德主,這是「黃金布地」的掌故。《大般若經》也在舍衛國講的,那上面寫得很詳細,很有趣味的一段故事,我們在這裡也不必說了。處所的成就。

明“時、主、處”義——《楞嚴》參習(6)

《西方發願文》·雲棲 蓮池大師

稽首西方安樂國  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  唯願慈悲哀攝受

弟子(*……)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我及眾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嗔痴。染穢三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悉消滅。

從於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眾生。

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愍我。當加被我。願禪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歷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

至於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舍報安詳。如入禪定。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眾。放光接引。垂手提攜樓閣幢幡。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令諸眾生見者聞者。歡喜感嘆。發菩提心。

我於爾時。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華中。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於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得授記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徧十方剎。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鹹令離染。還得淨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如是大願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我願無盡。

願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無量壽佛贊

無量壽佛,甘露王,威德願力難量,洪名虔稱消災障,化火宅,為清涼,菩提心中接佛光,福慧善根自長,一向專念莫彷惶,勤燻戒定香,信願行三是資糧,苦海得慈航,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願大力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多聲)

惟願

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民無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並願以諸功德,迴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親,現世業債,鹹憑法力,悉得解脫,現在者增福延壽,已故者往生淨土,同出苦輪,共登覺岸。

❖【迴向文】

卍 謹以諸功德迴向 卍

◎遍法界。虛空界。十方剎土。微塵法界。一切眾靈。

聞經覺悟。皆悉唸佛。求生淨土。圓成佛道

(三遍)

◎全球各地一切人為災害。祈求諸佛菩薩慈悲化解。

◎全球各地一切人為戰爭、自然災害罹難眾生亡靈等眾。

弟子眾等宿世現前一切有緣眾生。

聞經覺悟。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見佛聞法。惑盡慧開。

真實安樂。頓脫生死。

速成正覺。如佛度生。

卍 願以此功德迴向 卍

全球眾國主 眾國皆昌隆

消除眾災厄 世界永和平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願將以此勝功德,迴向法界諸有情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南無阿彌陀佛(多聲)

明“時、主、處”義——《楞嚴》參習(6)

明“時、主、處”義——《楞嚴》參習(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