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不服管教,離家出走稱媽媽為人販子:父母怎麼說,孩子才肯聽

1

近日,一名10歲男孩離家出走的新聞登上了熱搜,孩子多次離家出走不願意回家,媽媽也不願意去接,孩子甚至稱媽媽為人販子。

10歲的男孩小張,由於身上沒有錢,只能餓著肚子在火車站廣場四處閒逛,引起了執勤民警的注意。

男童不服管教,離家出走稱媽媽為人販子:父母怎麼說,孩子才肯聽

原來,小張的父母離婚後,爸爸回了老家,他就一直和媽媽生活在一起。

與爸爸的教育方式不同,媽媽對他的管教過於嚴厲,他就總想著離開家去找爸爸。有一次離家出走還曠課了兩天,又急又氣的媽媽狠狠責罵了他。

這次,趁媽媽上班不在家,他又一次偷偷從家中出走,想坐火車去找遠在老家的爸爸。

接到民警的電話後,媽媽非常氣憤。提到兒子曾多次離家出走,有次竟然還在外面說她是人販子,讓她心灰意冷,所以不會去接兒子,不願意回家就別回了。

媽媽的情緒幾乎失控,孩子也產生了偏激情緒,雙方都覺得委屈不已。

民警只好陪著孩子回到家中,勸說媽媽要心平氣和與孩子溝通,不要以過激方式教育孩子。

在民警的耐心安撫下,母子雙方終於和解,讓人鬆了一口氣。

父母是子女最親近的人。可是,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和小張的媽媽一樣,很多父母都覺得和孩子越來越生疏、越來越難溝通了。

有人說,中國式親子關係:缺乏溝通,不善表達,羞於說愛,不少父母在親子溝通這門課上都是不及格的。

心理學家指出:影響孩子人格形成的很重要一點就是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方式。成功的家庭教育並不是父母有多麼高的學歷,而在於父母與孩子相處的生活細節中。

每一個有問題的孩子後面,大多都是有問題的家長。那麼父母究竟應該怎麼說,孩子才肯聽呢?

2 接納孩子的情緒

最近看到一則短片,講的是一個爸爸耐心疏導在鬧情緒中的女兒,並引導她合理釋放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孩子因為爸爸開了個玩笑而生氣中,爸爸蹲下身來,拉著她的小手告訴她沒有人會總是都開開心心的,生氣是正常的。但是當感受到壞情緒的時候,要接受和尊重自己的感覺並學會放手。

男童不服管教,離家出走稱媽媽為人販子:父母怎麼說,孩子才肯聽

接著告訴孩子,不喜歡的事要學會說出來,父母知道了孩子的界限,才不會再亂施加壓力。

男童不服管教,離家出走稱媽媽為人販子:父母怎麼說,孩子才肯聽

最後提出帶孩子出去散步,跑一跑或用力踢泥來發洩一下,並保證不會再開這樣的玩笑了。父親的語氣一直溫和平靜,給鬧情緒中的孩子營造了一個安全放鬆的氛圍。

綜藝節目《不可思議的媽媽》中,大家一起吃飯的時候,小魚兒想玩玩具被拒發脾氣時,胡可溫和而堅定的對他說:“我知道你很想讓玩具變身,你很想讓它變成拿著武器的機器人,但是要等到吃完飯以後,這是規則,你要遵守規則。”

男童不服管教,離家出走稱媽媽為人販子:父母怎麼說,孩子才肯聽

面對發脾氣的孩子,胡可沒有一味的哄,也沒有立馬訓斥,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先說我知道。

這三個字,看似簡單,但是第一時間向孩子表達了理解,同時也接納了孩子的脾氣。

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為,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緒當作要挾家長的手段,只是想讓孩子明白:所有的情緒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但是不當的行為必須被規範。

無論孩子出了什麼問題,父母都應該保持冷靜。你可以平靜地對孩子說:“真是太糟糕了,我想你現在的心情也不好受,是嗎?”

這樣一來,孩子會想:原來爸爸媽媽知道我的感受,理解我的心情。孩子就會有充足的安全感向你展示他最脆弱的情緒和想法,慢慢從不良情緒中抽離出來。

3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當眾批評孩子

不久前,重慶一個11歲男孩小文,被媽媽在公交車上當眾扒光,全身只剩下內褲和一雙襪子,面對一車乘客,一直坐到終點站。

男童不服管教,離家出走稱媽媽為人販子:父母怎麼說,孩子才肯聽

原來,小文媽媽接到老師電話說孩子在學校特別淘氣,還經常不寫作業。回家的公交車上,她嚴厲地批評兒子,誰知小文不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頂撞媽媽。

公交車到站,媽媽憋著一肚子氣準備下車,卻發現兒子不僅不跟著下車,還一臉不屑地看著自己。她再也忍不住了,跑上車將兒子衣服褲子扒掉,頭也不回地下了車。

車上的乘客有的勸小文,更多的在笑他,還有人拿出手機錄視頻,讓他不知所措。

小文媽媽讓兒子在公眾面前出醜,表面上看發洩了自己的憤怒(以打擊孩子的自尊心為代價),但對於解決孩子“不寫作業”這個問題毫無幫助。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說:我們可以批評孩子,但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方式批評,要以保護孩子自尊心、樹立自信心、培養他們的某種能力為目的。

凱特王妃妹妹的婚禮上,媒體曾抓拍到一個小細節:花童們站在拱門前迎接新人,小王子喬治作為花童一員,忽然走到新娘小姨的後面,把她婚紗給踩了。

凱特王妃並沒有當眾訓斥喬治,而是把喬治帶到一個角落裡,嚴肅地批評了他。

男童不服管教,離家出走稱媽媽為人販子:父母怎麼說,孩子才肯聽

從喬治後來被訓哭的畫面中,能夠感受到,媽媽的語氣是很嚴厲的。後來,小王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王妃又適時地摸頭安慰他。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犯錯是正常的,父母應該用平常心去對待,教育孩子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改正錯誤。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採用合理的方式,在合適的地點進行。

比如,把孩子叫到無人的角落,帶孩子去單獨的房間,或回到家裡再溫和地教育孩子。

4 傾聽孩子的內心需求

《奇葩說》有一期討論“爸爸應不應該每天陪孩子一個半小時”的辯題時,顏如晶一番話,讓高曉松眼眶溼潤。

男童不服管教,離家出走稱媽媽為人販子:父母怎麼說,孩子才肯聽


她說:“孩子的人生,是一部連續劇,從第1集到第20集,他會慢慢改變。電視劇你不看,我們可以補,但是孩子的人生是補不回去的。”

高曉松小時候和父親就關係冷淡,二十幾歲的時候,實在忍不住了,去找爸爸說:“你想不想聽聽我是怎麼成長的?這些年我的內心是什麼樣的,我的夢想、我的所有的掙扎?”

結果還是被拒絕了,很失望。

直到他40歲以後才意識到,對父親的強烈不滿,讓他在二十多年裡出現很多問題,比如討厭別人干預自己,愛較勁

事實上,在孩子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需求在支配。如果父母沒有去洞察孩子種種問題表現的背後原因,就會疲於解決孩子出現的各種表面問題。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要時刻記住自己曾經也是個孩子。”

父母對待孩子,不應該只是管教,還要去傾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

選擇適合的地點和時間,讓孩子把心中的話說出來,認真傾聽,這比千方百計地從孩子嘴裡“套話”要明智得多。

孩子在學校生活了一天,回到家中,快樂需要有人分享,困惑需要請人解答,煩惱需要找人傾訴,憤怒需要向人宣洩,這個時候,家長要認真地、全神貫注地傾聽孩子的訴說。

這樣,孩子就會感到,自己在爸爸媽媽心中是重要的,從而增強了安全感。不僅會和父母更加親近,還更樂意聽從父母的教導和建議。

事實上,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身不斷學習和完善自我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