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真的能使人快樂嗎?

不管是現在的學生還是學生時代的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你要好好學習,學習使你快樂。然而,學習到底快不快樂呢?等我成為了教師,我一直告訴我的學生:學習本來就不快樂

學習為什麼不快樂

從人性的角度分析


人的本性就是天生好逸惡勞,如果告訴你不用學習、不用工作,也有吃的喝的,也能擁有你想擁有的,你還去學習、工作麼?


人都喜歡接觸與自身智力水平和知識相接近的東西。我以前舉過《百家講壇》的例子,《百家講壇》在開播之初,請了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講科學。楊振寧名氣大吧,但收視率很低,為啥?大家聽不懂,後來請了閻崇年講,收視率飆升,為啥?不管你知道不知道清朝歷史,你能聽得懂。


所以,你讓學生在看電視與學習中間選擇,他肯定喜歡看電視,而且他看的電視節目一定是他能看懂的。順便說一句,看電視肯定不會增加智商的。


學習就是探索未知的領域,這顯然違揹人的天性。而真正的學習就是要克服人的天性帶來的這種安逸,努力去獲得自己沒有擁有的知識,這肯定不會使人快樂。


從自然的角度分析


學過物理的人一定聽說過“熵”這個概念。整個世界本來就是從低熵到高熵,從有序到無序的過程。就如同你把紅豆與綠豆混在一起(無序狀態)很容易,把他們分開(有序狀態)很難,學習也是如此。


學習是一種有序狀態,不學習是一種無序狀態,從學習到不學習很容易,從不學習到學習很難,你要克服各種困難、制訂各種計劃、付出各種努力才能做到。


所以,學習並不快樂


快樂來自於學習的回報


有人就會提出,既然學習不是件快樂的事兒,為什麼學生要去學習?為什麼我看到很多學生還很快樂?


學習本身並不快樂,但學習帶來的回報是快樂的。學過心理學的人都知道,人的學習動機可以分為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


認知內驅力以求知作為目標,從知識的獲得中得到滿足、快樂,是學習的內部動機。


自我提高內驅力是指個體由自己的學業成就而獲得相應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屬於外部動機。地位和威望可以帶來快樂。


附屬內驅力是指個體為了獲得長者(如教師、家長等)的讚許、表揚和同伴的接納而表現一種需要。同樣,讚許、表揚、接納同樣讓人快樂。


因此,之所以有些學生覺得學習快樂,是他通過學習獲得上述內容。同理,為什麼有些學生學習不快樂,因為他在上述三個內驅力一無所獲。

學習真的能使人快樂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