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舞者——記蘭大二院奮戰在疫情第一線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小組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華夏大地肆意橫行,全國各地醫護人員紛紛主動請戰,奔赴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除了大家熟知的臨床醫生、護士外,還有這樣一群特殊的人,他們在大眾看不見的實驗室裡,用一雙“火眼金睛”仔細篩檢病毒,用精湛的檢測技術擔當起疫情防控的強大後盾,他們就是抗擊疫情的“幕後英雄”——檢驗醫學中心分子診斷室檢驗人員。

“此次核酸檢測工作主要是由我們檢驗醫學中心分子診斷室負責,雖然新冠肺炎傳染性強,但是隻要做好科學防護,我們一定能夠出色地完成核酸檢測任務,為臨床提供最強大的後援力量”。作為分子診斷室的資深“檢驗人”,提起這段難忘的經歷時,我院主任檢驗師潘雲燕感慨地講到。

自疫情爆發以來,醫院領導班子高度重視檢驗醫學中心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工作,多次實地走訪、考察,安排部署相關工作,檢驗醫學中心也迅速響應醫院疫情防控號召,各位主任先後在中心主任微信群、中心科委會微信群和全中心微信群中就具體工作進行安排強調,第一時間確定檢測場地,在原有設備的基礎上,補充了實驗室裝備,達到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生物安全要求;同時針對個人防護和消毒方法等防控措施進行了專業培訓和應急演練,使檢驗人員全面掌握了新冠病毒實驗室核酸檢測的生物防護。根據實際工作情況,分子診斷室編制了《蘭州大學第二醫院檢驗醫學中心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標準操作流程》,先後在不同PCR儀上進行了兩次預實驗,選定了與檢測試劑相匹配的儀器設備,確保了新冠核酸檢測工作的順利進行。

“刀尖”上的舞者——記蘭大二院奮戰在疫情第一線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小組

病毒核酸檢測是確診新冠肺炎的重要診斷依據,對於檢測人員的要求十分嚴格,只有參加過核酸檢測相關培訓並獲得PCR上崗證的檢驗人員方可從事項工作,潘雲燕主任和副主任檢驗師杜洽軍,檢驗師張尚弟、王昱斌四人作為擁有此項資質的檢驗人員,面對來勢洶湧的疫情病魔,面對生死攸關的嚴峻考驗,不畏艱險、不怕犧牲,迎難而上,組成我院首批核酸檢測小組,義無反顧地衝在了疫情防控的最前線。

核酸檢測直接面對新冠病毒,感染和汙染風險極高,檢測涉及多個手工環節,每個步驟都要慎之又慎,整個過程的操作不能有一丁點的差錯,檢驗人員必須要做到膽大心細、認真謹慎、高度專注,既要講究手法,更要防止病毒感染和氣溶膠汙染,可謂是在“刀尖”上行走,“懸崖”邊起舞。一份樣本,從採集、送檢、滅活到核酸提取、擴增,再到檢測分析、出報告,最少需要4個小時。為了第一時間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大家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晝夜連續工作,確保實驗樣本每天“零存放”,截止4月18日,檢驗醫學中心共承擔了來自我院發熱門診、發熱病區患者及湖北返甘人員、回國人員、我院發熱門診、援助蘭州市肺科醫院、援助蘭州新區後備醫院等醫務人員2200餘份標本的核酸檢測。在此檢測工作中,參加了國家衛健委臨床檢驗中心和上海市臨床檢驗中心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室間質量評價,獲得優秀成績。

檢測期間,他們四人身著厚厚的防護服,在沒有空調的實驗室裡屏息凝氣、聚精會神,眼睛始終沒有離開過實驗臺,由於長時間高強度、高壓力的工作,每當從實驗室走出來,渾身都被汗水浸透,臉上佈滿了壓痕和淤青,但是大家沒有任何怨言,互相給對方加油鼓勁,第二天繼續保持昂揚鬥志投入到檢驗工作中。

“刀尖”上的舞者——記蘭大二院奮戰在疫情第一線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小組

我院PCR實驗室分為三個區,1區是試劑準備區,2區是核酸提取區,3區是擴增檢測區,因為這裡是與病毒距離最近的地方,為了確保實驗室的生物安全和檢測準確,大家必須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同時,更要做好實驗室的清潔消毒工作。每次實驗結束都要使用消毒片、次氯酸鈉和紫外線對實驗室整體環境進行消毒處理,用0.5%過氧乙酸消毒護目鏡,用75%的醫用酒精對雙手、門把手等進行徹底消殺,確保不將病毒帶出實驗室。

自開展核酸檢測以來,四位同志嚴格自我隔離,一直居住在賓館,沒有回過家,杜洽軍和張尚弟都有兩個年幼的孩子,王昱斌本來計劃好也要組建自己的小家庭,但由於時間緊任務急,接到通知的他更是毫不猶豫地推遲了自己的婚期,但是大家沒有一點怨言,紛紛表示作為一名中共黨員、作為一名檢驗人、作為臨床醫生的“第三隻眼”,疫情當前必須要義無反顧衝在最前面,勇當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的“排頭兵”。

抗疫戰鬥中有許多不同的戰場,儘管我們不一定能看得到每一個英雄的樣子,但是他們負重前行的身影應該被永遠牢記。潘雲燕、杜洽軍、張尚弟和王昱斌四人充分發揮了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初心使命,詮釋了醫者仁心。

歷史不容忘卻,英雄必須銘記,向他們致敬!

“刀尖”上的舞者——記蘭大二院奮戰在疫情第一線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小組

從左至右依次為:杜洽軍、張尚弟、潘雲燕、王昱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