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學期·師說丨政治與行政學院楊衛東老師:關於如何學習的若干思考

導師介紹

楊衛東,陝西西安人,國際政治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政治學會理事。南開大學世界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後,先後赴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美國美利堅大學做訪問學者。研究方向主要涉及美國外交、中美關係、國際關係理論思想等領域。近年來先後在各種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出版專著三部,主持各類項目多項。非常學期·師說丨政治與行政學院楊衛東老師:關於如何學習的若干思考

關於如何學習的若干思考

如何學習,這看似一個非常簡單的話題,卻因其蘊含著豐富的內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而成為一個永恆的話題。從蒙童而至今天的知天命之年,在如何學習的道路上,誠如他人一樣,我也經歷了一個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過程。這其中,有所悟,有所思,願和大家分享。

其一,學貴在“習”。學習是一個認識的過程,更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是“學”與“習”的高度統一。《論語》開篇即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表面看似乎很簡單,無非是指對學過的知識反覆練習,從而達到身心的愉悅。如果這樣理解,也就太低估先賢哲人的智商。“學”指腦力勞動,是一種從書本上獲得知識或經驗的行為,相當於今天“學習”的概念,“習”,指反覆練習並熟悉的過程。但是,將“學”與“習”聯繫起來,它是一個從“學”到“習”的過程,是一個將書本知識運用到現實的過程,是一個理論到實踐的過程,甚至是一個學以致用的過程。只有將書本知識領會、理解,並運用到現實中,即掌握之、運用之,才能真正達到賞心悅目。這就告訴我們,“學”固然重要,“習”更為重要,因為問題不在於我們學到了多少,而在於理解、掌握並運用了多少。

其二,學貴在“師”。學習必須有師傅、老師指導。在中國漢字發展史中,“學”字的篆書、隸書乃至早期各種版本的楷書體寫法比較複雜。“學”上面是兩支手中間夾著一個“爻”,意指先生教學生用雙手卜算。中間是一個土寶蓋,即房子之意。下面是“子”,而“子”在古代既指先生,也指學生。故此,“學”是先生在一所房子裡啟蒙教育學生,促使學生覺悟。從《說文解字》對“學”的解讀就可以看出,學習離不開師傅,離不開老師。“學貴得師”、“學必有師”都是在強調老師的重要性。儘管有人說某人自學成才,但這種自學也必然是在高人指點之下的自學。所以,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對學生非常重要。一個高明的先生會用更為科學的方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少走彎路。而一個聰明的人一定是一個勤於、善於發問的人,因為他知道掌握知識的捷徑離不開向高手求教。“聽君一句話,勝讀十年書”就是在強調先生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持一種謙虛之心,善於向學有所長之人請教。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便何況是正在成長學習階段的大學生乃至研究生。

其三,學貴在“思”。“學”是將別人的東西拿來,變成自己的東西。別人的東西往往不好理解,甚至難以理解。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學好呢?這就要掌握方法。方法之一就是善於並勤于思考,一定要真正消化別人的東西,謹防“拿來主義”。《論語》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北宋思想家張載曾經講過,學則須疑。當今社會上有一個龐大的教育培訓集團叫“學而思”。這些都在強調思考、質疑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從古至今,小到個人,大到一個群體乃至一個民族,都在如何學習別人的問題上犯過錯誤。有些是紙上談兵,有些是食洋不化,總之,都犯了教條主義的毛病,危害不淺。就如何對待社會科學而言,我們更應該以一種批判的眼光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知識。由於近代中國的積貧積弱,許多知識分子對西方有一種盲目的崇拜,對西方的許多社會科學知識缺少批判意識,食洋不化現象較為嚴重。在局部領域甚至有滑向西方“學術殖民地”的傾向。究其根源,就是因為缺乏批判精神,沒有深入思考所致。

以上幾點,只是個人就如何學習的點滴體會。願與大家商榷,希望指正。

供稿:政治與行政學院

非常學期·師說丨政治與行政學院楊衛東老師:關於如何學習的若干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