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学期·师说丨政治与行政学院杨卫东老师:关于如何学习的若干思考

导师介绍

杨卫东,陕西西安人,国际政治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治学会理事。南开大学世界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先后赴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美国美利坚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主要涉及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国际关系理论思想等领域。近年来先后在各种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三部,主持各类项目多项。非常学期·师说丨政治与行政学院杨卫东老师:关于如何学习的若干思考

关于如何学习的若干思考

如何学习,这看似一个非常简单的话题,却因其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从蒙童而至今天的知天命之年,在如何学习的道路上,诚如他人一样,我也经历了一个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这其中,有所悟,有所思,愿和大家分享。

其一,学贵在“习”。学习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学”与“习”的高度统一。《论语》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表面看似乎很简单,无非是指对学过的知识反复练习,从而达到身心的愉悦。如果这样理解,也就太低估先贤哲人的智商。“学”指脑力劳动,是一种从书本上获得知识或经验的行为,相当于今天“学习”的概念,“习”,指反复练习并熟悉的过程。但是,将“学”与“习”联系起来,它是一个从“学”到“习”的过程,是一个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现实的过程,是一个理论到实践的过程,甚至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只有将书本知识领会、理解,并运用到现实中,即掌握之、运用之,才能真正达到赏心悦目。这就告诉我们,“学”固然重要,“习”更为重要,因为问题不在于我们学到了多少,而在于理解、掌握并运用了多少。

其二,学贵在“师”。学习必须有师傅、老师指导。在中国汉字发展史中,“学”字的篆书、隶书乃至早期各种版本的楷书体写法比较复杂。“学”上面是两支手中间夹着一个“爻”,意指先生教学生用双手卜算。中间是一个土宝盖,即房子之意。下面是“子”,而“子”在古代既指先生,也指学生。故此,“学”是先生在一所房子里启蒙教育学生,促使学生觉悟。从《说文解字》对“学”的解读就可以看出,学习离不开师傅,离不开老师。“学贵得师”、“学必有师”都是在强调老师的重要性。尽管有人说某人自学成才,但这种自学也必然是在高人指点之下的自学。所以,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对学生非常重要。一个高明的先生会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少走弯路。而一个聪明的人一定是一个勤于、善于发问的人,因为他知道掌握知识的捷径离不开向高手求教。“听君一句话,胜读十年书”就是在强调先生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持一种谦虚之心,善于向学有所长之人请教。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便何况是正在成长学习阶段的大学生乃至研究生。

其三,学贵在“思”。“学”是将别人的东西拿来,变成自己的东西。别人的东西往往不好理解,甚至难以理解。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学好呢?这就要掌握方法。方法之一就是善于并勤于思考,一定要真正消化别人的东西,谨防“拿来主义”。《论语》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北宋思想家张载曾经讲过,学则须疑。当今社会上有一个庞大的教育培训集团叫“学而思”。这些都在强调思考、质疑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从古至今,小到个人,大到一个群体乃至一个民族,都在如何学习别人的问题上犯过错误。有些是纸上谈兵,有些是食洋不化,总之,都犯了教条主义的毛病,危害不浅。就如何对待社会科学而言,我们更应该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知识。由于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许多知识分子对西方有一种盲目的崇拜,对西方的许多社会科学知识缺少批判意识,食洋不化现象较为严重。在局部领域甚至有滑向西方“学术殖民地”的倾向。究其根源,就是因为缺乏批判精神,没有深入思考所致。

以上几点,只是个人就如何学习的点滴体会。愿与大家商榷,希望指正。

供稿:政治与行政学院

非常学期·师说丨政治与行政学院杨卫东老师:关于如何学习的若干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