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4.21 亳州每日新聞快訊

蒙城小澗鎮 以山水之形 醞燦爛文化

  蒙城縣小澗鎮位於縣城西北十三公里處,屬渦河蒙城段上游之北,形似糧袋,面積117平方公里,耕地11萬畝,人口6萬,是蒙城縣三大中心鎮之一(副縣級)。系宋朝女英雄劉金定故里,是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和省級優秀旅遊鄉鎮,亳州市第二屆文明鄉鎮。本地開發有近3000年曆史,小澗形成集市距今也近1400年。下轄14個村和社區,178個自然莊,272個村民小組。

2020.4.21 亳州每日新聞快訊

小澗之名緣於“澗”(山間水溝),而“澗”又源於山和水。古時,因集鎮東側的雙鎖、黃伯兩山下瀉山水匯聚“康澗溝”,曲流至老集鎮內中南部,經原西大街“康澗橋”注渦而得名。

小澗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人輩出。古垂惠聚建於此, 秦末陳勝義軍退於此,西晉豫章王端建行臺於此, 宋朝巾幗英雄劉金定樹“保家護鄉”大旗於此,宋民族英雄岳飛大敗金兵於此, 元末朱元璋義軍活動於此,清末捻軍血戰於此, 新四軍偵察科長羅會廉犧牲於此。

優美的風光,豐富的資源,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小澗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傑出的人物,留下了數不勝數的人文趣事和名勝古蹟,全縣3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小澗獨佔八處。雙鎖山劉金定飲馬泉、高瓊墓、漢墓、九鼎靈山寺等名勝古蹟,聞名遐邇,賦予小澗鎮深厚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其自然和人文優勢為全縣乃至全市各鄉鎮所僅有,具有得天獨厚的文化事業和旅遊業發展優勢。

為了表達對英雄先賢的景仰,激勵後人繼承先賢遺志,發揚先賢精神,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麗,當地政府13年初在雙鎖山下開闢了金定廣場。13年5月18日,巾幗英雄劉金定塑像亦在該廣場落成開幕,該塑像由社會愛心人士出資近80萬元雕刻,高5米,重50噸,為一級漢白玉質地,生動再現了女英雄的颯爽英姿。

歷史沿革

小澗鎮位於蒙城西北部,形似糧袋,順渦、淝二水流向,呈西北東南勢,鑲嵌在淮北平原上。雙鎖(齊)、靈(狼)、尖、黃伯等山丘縱貫其中,宛若串珠,是渦河下游一座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古鎮。

據史料記載,小澗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已形成集市,較蒙城置縣建城(唐·天寶元年742年)早113年,在本縣鄉鎮駐地中,歷史悠久僅次於壇城。

尤其是小澗鎮開發較早,據今已有近3000年曆史。在小澗未形成集市之前的春秋時期,齊山東北腳下,就矗立一座古城堡——兩朝王都“垂惠聚”(今紅城)。東漢梁王劉紆在此定都,西晉豫章王在此建行宮,五代末,為劉金定練兵的演武場。此城內外兩道城牆,內城有梁王金鑾殿遺址;外城南北長1300米,東西寬1190米,凸出地面的城牆遺址和護城河至今仍存。據史料記載,此城建於春秋初期,戰國、秦、漢、晉沿用,為這一時期小澗地區的經濟商貿、行政文化中心,直至隋末唐初,水路漸成為交通運輸的重要通道後,才逐步遷於4裡之遙的渦河之濱小澗。今紅城被列為縣級文保單位。

上述諸多史料,不僅足以證明小澗在千里皖北地區開發較早,歷史悠久,而且在隋末唐初至民國中期的近千年中,為蒙城地區罕見的重鎮。

小澗鎮的文明源頭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夏氏族在渦淝流域繁衍生息,創造了古老的文化。目前,全鎮有縣級歷史文化名勝保護區4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名勝古蹟40多處,地下文物遺存十分豐富。2002年,小澗鎮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為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史記·陳涉世家》、《水經注·渦水》、《後漢書·郡國志》所載的下城父、垂惠聚兩座古城均在其境內。下城父古城址已成為平地,垂惠古城址至今仍清晰可見。垂惠聚又名禮城,今名紅城,外城南北長1300米,東西寬1190米,內城長寬為外城的二分之一,原土砌城牆寬7米,高3.4米。劉和惠著《楚文化的東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稱“此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漢代沿用。”以紅城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範圍內文物十分豐富。地面遍佈繩紋陶片和漢代磚瓦等,紅城東北3公里處有一原始社會遺址,叫芮集崮堆,內涵有新石器時期、商、周等文化層。紅城四周古墓群很多,個別地方曾一次出土商、周、春秋時期的青銅鼎十餘件。這些文物說明小澗的歷史悠久。近幾年,考古學家又在紅城城牆夯層內及城垣附近,發現屬龍山文化的器蓋殘片和屬商代的陶禹殘片。從而證明紅城遺址文化內涵可上溯到更早的時期。這一史前時代及商代遺址的發現,豐富了人們對小澗乃至淮北平原史前文化及商代文化的認識。

2020.4.21 亳州每日新聞快訊

一千多年前,為保護家鄉、統一和保衛祖國建功的女英雄劉金定就誕生在小澗。金定故里,世人矚目,數千年的歷史,名人輩出,肥沃的土地,名特物產豐富,到處留下了許多人文景觀,文物勝蹟。可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今逢盛世,得天時、地利、人和之厚,文化之光輝照兩淮,文物大鎮經濟騰飛。數千年璀璨古文化與欣欣向榮的現代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相應增輝。正因如此,1998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吉懷教授、許宏博士考察小澗後,分別題詞:“文化寶地,人才雲集”、“小澗文物源遠流長,功在當代,利惠千秋”。

“燙手”的“救命錢”

2020.4.21 亳州每日新聞快訊


  譚濤向沈登榮鞠躬致謝


2020.4.21 亳州每日新聞快訊


  譚濤丟失的錢包裡的物品

  剛剛從銀行取出的5000元“救命錢”不慎丟失,失主急得一夜未眠;而撿錢的“拾主”看到錢包裡“健康脫貧醫療服務證”、“慢性病就診證”等證件,也慌得六神無主,為找到失主寢食難安。本應用來救命的5000元,卻變得“燙手”起來。

  急!“救命錢”不見了

  “昨天晚上丟了錢後,急得一夜都沒睡。”4月16日早上,滿臉疲憊的譚濤天不亮就騎著電動車在市區到處轉悠,想要找回丟失的5000元錢。

  據譚濤回憶,4月15日晚上,他從市區建設銀行自動取款機取了5000元準備第二天去醫院看病,回家路上去找母親說了會話。可能當晚所穿的褲子口袋比較淺,錢包又比較大,錢包不知不覺就滑落了。回到家時,他才發現錢包丟失。因為不知道具體丟哪了,他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焦慮了一晚都沒睡。

  第二天一大早,譚濤又到路面尋找,仍然一無所獲。就在他感到絕望時,突然接到譙城區環衛中心的電話,告訴他錢包找到了,當時就感動得哭了,“真的找到了嗎?沒想到能遇到這麼好的人,拾金不昧的是誰呢?”

  當天上午10點,在市區人民路中段,譚濤從萬豪物業公司環衛工人沈登榮手中,接過5000元現金和身份證、社保卡、健康脫貧醫療服務證、慢性病就診證、5張銀行卡等遺失物品,“沒想到會是一位環衛工,非常感動也非常意外。”

  慌!“拾主”寢食難安

  4月15日晚上8點50分左右,負責人民路中段的環衛工沈登榮,在保潔到順風賓館門前的慢車道時,發現綠化帶附近有一個錢包,打開一看有不少現金和幾張卡片等物品,但沒有聯繫方式。於是,他找來路段環衛隊長李玉蘭,兩人等了20多分鐘也沒見有人來找。

  “撿到錢包後,一直不見有人來找。看到錢包裡有那麼多錢,還有看病的本子,回到家後,我也替失主著急得一夜沒睡好,心想這是人家看病的錢,要是找不到了,失主該多難受啊!”沈登榮焦急地說。

  第二天早上,沈登榮第一時間把撿到錢包的事報告給了保潔公司和譙城區環衛中心。譙城區環衛中心工作人員從錢包裡的身份證和健康脫貧證等證件得知,失主是譙城區魏崗鎮的貧困戶,於是和譙城區扶貧辦和魏崗鎮聯繫,打探失主聯繫電話。

  譙城區環衛中心在取得失主譚濤的聯繫方式後,第一時間聯繫了他,讓他到市區人民路順風賓館門前領取失物。

  

贊!貧困夫妻品德高

  譚濤為了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不但買了牛奶和飲料,還要拿出一些現金酬謝沈登榮,但沈登榮說什麼都不要。沈登榮說:“撿到東西要歸還失主,這是應該做的,我也是貧困家庭,知道丟失這麼多東西,一定很難受,所以早一點找到你,我心裡也好受。”

  “我今後一定要向沈阿姨學習,還要教育我的孩子向她學習,做一個拾金不昧的好人。”譚濤感動地說。

  沈登榮今年53歲,他的愛人也是一名環衛工人。夫妻二人從事環衛工作已經15年了,平時生活十分簡樸,5000元的現金對他們來說也算一筆鉅款了。為了表彰沈登榮拾金不昧的精神,保潔公司除了號召環衛工向她學習外,還發了300元的紅包作為物質獎勵。

  譙城區環衛部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譙城區各保潔公司以四德工程建設為載體,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引導廣大環衛職工以高尚的職業操守和道德情操投入工作中去,2020年1月份至今,環衛工人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已有10多起。

渦陽青疃鎮:公益性崗位助力貧困戶增收

 “我老婆精神有點問題,我也不能出遠門打工,只能在家照顧她,多虧了政府給我安排了一個禁燒巡邏員的崗位,讓我能在家門口工作,一個月能領六百塊錢的工資呢!”渦陽縣青疃鎮大蔣村小劉組貧困戶劉夫亮說。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讓貧困戶徹底摘掉“貧困”的“帽子”,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扶貧先扶志。該鎮充分結合農村建卡貧困人員就業意願,積極入戶走訪,針對部分貧困群眾因年齡偏大、學歷低、技能缺乏、因病、因殘致貧而產生的就業難題,對有就業意願和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進行了摸底排查,瞭解像劉夫亮這樣的建卡貧困人員的就業技能和就業需求,鼓勵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員根據自身情況積極參與公益性崗位,科學設置與貧困戶自身能力相適應的公益性崗位,努力做到人適其崗。在原有公益性崗位457個的基礎上,今年三月份又新增四批公益性崗位名額共357個。

  以扶貧小崗位帶動貧困群眾增收,達到拓寬貧困群眾就業增收渠道,擺脫貧困,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和“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願望。截止目前,全鎮共有護路員、護林員、保潔員、禁燒巡邏員等公益性崗位814個。

  公益性崗位不僅調動了貧困人員就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還幫助他們樹立了改變家庭困境的信心,讓貧困人員找到了長久脫貧的門路,由此達到了“治本”的目的。

亳州:復工復產趕訂單

2020.4.21 亳州每日新聞快訊

  4月20日,亳州聯滔電子有限公司在抓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的同時,組織工人開足馬力趕訂單。疫情發生以來,我市先後制定出臺了支持企業發展“20條”等措施,幫助解決企業在人才、用工、水電氣供應、資金等方面的問題,營造更加優越的營商環境,助力企業加速復工復產。

亳州市區新興路佔道經營戶開始搬遷

  4月20日上午,譙城區花戲樓街道辦事處組織新興路上經營水果、蔬菜的佔道經營戶有序進行抽號,分配攤位。84戶佔道經營戶將陸續搬遷至原鬃尾廠臨時菜市場,4月22日,該臨時菜市場將開始正式運營。

  據瞭解,原鬃尾廠臨時菜市場位於花戲樓街道仙源社區的渦陽路北段西側,佔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菜市場內配備有攤位、停車場、綠化帶等基礎設施。為了保證菜市場的整潔衛生,菜市場內還設置了垃圾回收池、汙水收集池、廁所,以及完整的自來水系統等硬件配套設施。

  4月22日起,該臨時菜市場將開始正式運營。為了便於管理,花戲樓街道已組建了臨時菜市場管理辦公室。待經營戶搬遷結束後,花戲樓街道將對菜市場內的經營戶採取統一的管理和服務。今年,經營戶只需繳納衛生費,管理費將由花戲樓街道墊資到今年的12月30日。

  梁超說,據前期摸排登記,新興路的佔道經營戶共有100戶,除水果、蔬菜經營戶外,還有經營熟食等食品類的佔道經營戶,這些經營戶後期將搬遷至原海綿廠臨時菜市場。

  原海綿廠臨時菜市場也設置在渦陽路,位於原鬃尾廠臨時菜市場南側。目前,該臨時菜市場的土地徵遷工作已經結束,建成後,兩個臨時菜市場將打通。屆時,新興路食品類等經營戶以及道路兩側無店面,搭棚經營的四五十戶經營戶,也將搬遷至此。

譙城區趙橋鄉花紅園村:竹林依依 皖北鄉村韻味濃

2020.4.21 亳州每日新聞快訊

李運昌老人在加工竹子

  在譙城區趙橋鄉東側,遠遠望去有一個被濃濃綠色團團圍住的村莊,這個村莊名叫花紅園,與村名不同,這個村莊不以“花”而聞名,卻以竹而聞名,將村莊團團圍住的綠色是一大片竹林。

  日前,記者驅車來到這裡,剛一靠近村莊北側,便看到滿眼的翠竹傲然挺立,遠看,那竹林綠得像一塊無瑕的翡翠;近看,竹林又像一道綠色的屏障。走下車,來到竹林裡,彎彎曲曲的小徑不規則地在竹林中盤繞,風,輕悠悠地吹拂著竹林,竹葉在微微地顫動著,空氣中瀰漫著沁人心脾的清香。

  緊挨著竹林,有一排低矮的老房,記者來到其中一處老房門前,86歲的李運昌老人正在加工竹子。說起身後的竹林,李老說,“打我記事起屋後就有竹林了,這都是村民們你一點我一點種起來的,這麼多年,越長越旺,竹林也越來越大。”老人告訴記者,多年前,不少村民靠售賣竹子創收,後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外出打工,沒人去售賣竹子了,但這種經濟作物仍在頑強地生長,越長越高,越長越多,漸漸形成了如今這般景象。

  環顧花紅園村,前臨梅百路,後依趙王河,交通便利,水資源豐富,由於村莊周圍處處有竹子裝飾,使古樸的村莊顯得綠意盎然。村裡現有農戶76戶、人口289人,大家分別居住在竹林環繞的樓房或瓦房裡,這些房屋整齊地分成三排,是上世紀80年代末期規劃形成的。

  花紅園村黨支部書記李振海告訴記者,村後原生態竹林近120畝,至今已有百年曆史。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過程中,四季常青的竹林給村莊的生態環境增色不少,一年四季,住在這裡的人們都能觀賞到翠綠的竹林,彷彿置身在江南鄉村一樣。

  “我們計劃圍繞這片竹林做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充分利用竹林這片天然的綠色資源,引導群眾建設生態宜居的新農村,動員群眾走產業發展的路子,努力把花紅園村打造成生態、宜居的人間天堂。”趙橋鄉副書記潘峰表示。

亳州:農田裡飛來“無人機”

 “嘖嘖,這無人機真是個新鮮玩意兒,俺以前從來沒見過。你看這打藥多省事兒,幾分鐘就把俺家的十幾畝地打完了。”趙甫德坐在地頭間笑著說。4月15日上午,兩架無人機正在蒙城縣王集鄉大韋村老趙莊趙甫德的麥地上空進行“一噴三防”作業。

  今年70歲的趙甫德是村裡有名的貧困戶,他們老兩口無兒無女,妻子陳素雲因智力問題喪失了勞動能力,還要經常去醫院看病治療,一家人的主要收入就靠這12畝土地了。

  “上了年紀幹活不利索了,之前打藥都是村委會找人幫俺打藥,花錢多不說還費人力。現在這多好,灑一畝地農藥只要2塊錢。”趙甫德說。

  據瞭解,利用無人機進行飛防作業,一公頃田地僅需幾分鐘作業時間。包含農藥購買費用,無人機噴灑費用在內,農戶一公頃地只需要交30元錢。這種既省人力又省財力的作業方式,無疑受到了趙甫德等貧困戶的一致好評。

  眼下,正值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幾天氣溫持續回升,正是開展噴藥作業的有利天氣。我市各地正在組織村民搶抓農時,利用植保無人機積極開展“一噴三防”作業,農藥配製以防治赤黴病為主,為夏糧豐收打下了基礎。

“一噴三防”助豐收

2020.4.21 亳州每日新聞快訊


  譙城區張店鄉農技人員操作植保無人機,在王樓村對小麥進行“一噴三防”田管作業。當前,正值小麥抽穗揚花生長關鍵時期,連日來,張店鄉積極組織30多名農技人員利用無人機、自走機、電動噴霧器等噴防設備,對全鄉6萬餘畝小麥進行以預防赤黴病為主的“一噴三防”田管作業,為午季小麥豐產豐收打下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