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4.21 亳州每日新闻快讯

蒙城小涧镇 以山水之形 酝灿烂文化

  蒙城县小涧镇位于县城西北十三公里处,属涡河蒙城段上游之北,形似粮袋,面积117平方公里,耕地11万亩,人口6万,是蒙城县三大中心镇之一(副县级)。系宋朝女英雄刘金定故里,是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省级优秀旅游乡镇,亳州市第二届文明乡镇。本地开发有近3000年历史,小涧形成集市距今也近1400年。下辖14个村和社区,178个自然庄,272个村民小组。

2020.4.21 亳州每日新闻快讯

小涧之名缘于“涧”(山间水沟),而“涧”又源于山和水。古时,因集镇东侧的双锁、黄伯两山下泻山水汇聚“康涧沟”,曲流至老集镇内中南部,经原西大街“康涧桥”注涡而得名。

小涧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古垂惠聚建于此, 秦末陈胜义军退于此,西晋豫章王端建行台于此, 宋朝巾帼英雄刘金定树“保家护乡”大旗于此,宋民族英雄岳飞大败金兵于此, 元末朱元璋义军活动于此,清末捻军血战于此, 新四军侦察科长罗会廉牺牲于此。

优美的风光,丰富的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小涧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杰出的人物,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人文趣事和名胜古迹,全县3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小涧独占八处。双锁山刘金定饮马泉、高琼墓、汉墓、九鼎灵山寺等名胜古迹,闻名遐迩,赋予小涧镇深厚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自然和人文优势为全县乃至全市各乡镇所仅有,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事业和旅游业发展优势。

为了表达对英雄先贤的景仰,激励后人继承先贤遗志,发扬先贤精神,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当地政府13年初在双锁山下开辟了金定广场。13年5月18日,巾帼英雄刘金定塑像亦在该广场落成开幕,该塑像由社会爱心人士出资近80万元雕刻,高5米,重50吨,为一级汉白玉质地,生动再现了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历史沿革

小涧镇位于蒙城西北部,形似粮袋,顺涡、淝二水流向,呈西北东南势,镶嵌在淮北平原上。双锁(齐)、灵(狼)、尖、黄伯等山丘纵贯其中,宛若串珠,是涡河下游一座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古镇。

据史料记载,小涧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已形成集市,较蒙城置县建城(唐·天宝元年742年)早113年,在本县乡镇驻地中,历史悠久仅次于坛城。

尤其是小涧镇开发较早,据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在小涧未形成集市之前的春秋时期,齐山东北脚下,就矗立一座古城堡——两朝王都“垂惠聚”(今红城)。东汉梁王刘纡在此定都,西晋豫章王在此建行宫,五代末,为刘金定练兵的演武场。此城内外两道城墙,内城有梁王金銮殿遗址;外城南北长1300米,东西宽1190米,凸出地面的城墙遗址和护城河至今仍存。据史料记载,此城建于春秋初期,战国、秦、汉、晋沿用,为这一时期小涧地区的经济商贸、行政文化中心,直至隋末唐初,水路渐成为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后,才逐步迁于4里之遥的涡河之滨小涧。今红城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

上述诸多史料,不仅足以证明小涧在千里皖北地区开发较早,历史悠久,而且在隋末唐初至民国中期的近千年中,为蒙城地区罕见的重镇。

小涧镇的文明源头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夏氏族在涡淝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古老的文化。目前,全镇有县级历史文化名胜保护区4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名胜古迹40多处,地下文物遗存十分丰富。2002年,小涧镇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史记·陈涉世家》、《水经注·涡水》、《后汉书·郡国志》所载的下城父、垂惠聚两座古城均在其境内。下城父古城址已成为平地,垂惠古城址至今仍清晰可见。垂惠聚又名礼城,今名红城,外城南北长1300米,东西宽1190米,内城长宽为外城的二分之一,原土砌城墙宽7米,高3.4米。刘和惠著《楚文化的东渐》(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称“此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汉代沿用。”以红城为中心,方圆20平方公里范围内文物十分丰富。地面遍布绳纹陶片和汉代砖瓦等,红城东北3公里处有一原始社会遗址,叫芮集崮堆,内涵有新石器时期、商、周等文化层。红城四周古墓群很多,个别地方曾一次出土商、周、春秋时期的青铜鼎十余件。这些文物说明小涧的历史悠久。近几年,考古学家又在红城城墙夯层内及城垣附近,发现属龙山文化的器盖残片和属商代的陶禹残片。从而证明红城遗址文化内涵可上溯到更早的时期。这一史前时代及商代遗址的发现,丰富了人们对小涧乃至淮北平原史前文化及商代文化的认识。

2020.4.21 亳州每日新闻快讯

一千多年前,为保护家乡、统一和保卫祖国建功的女英雄刘金定就诞生在小涧。金定故里,世人瞩目,数千年的历史,名人辈出,肥沃的土地,名特物产丰富,到处留下了许多人文景观,文物胜迹。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今逢盛世,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厚,文化之光辉照两淮,文物大镇经济腾飞。数千年璀璨古文化与欣欣向荣的现代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相应增辉。正因如此,1998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吉怀教授、许宏博士考察小涧后,分别题词:“文化宝地,人才云集”、“小涧文物源远流长,功在当代,利惠千秋”。

“烫手”的“救命钱”

2020.4.21 亳州每日新闻快讯


  谭涛向沈登荣鞠躬致谢


2020.4.21 亳州每日新闻快讯


  谭涛丢失的钱包里的物品

  刚刚从银行取出的5000元“救命钱”不慎丢失,失主急得一夜未眠;而捡钱的“拾主”看到钱包里“健康脱贫医疗服务证”、“慢性病就诊证”等证件,也慌得六神无主,为找到失主寝食难安。本应用来救命的5000元,却变得“烫手”起来。

  急!“救命钱”不见了

  “昨天晚上丢了钱后,急得一夜都没睡。”4月16日早上,满脸疲惫的谭涛天不亮就骑着电动车在市区到处转悠,想要找回丢失的5000元钱。

  据谭涛回忆,4月15日晚上,他从市区建设银行自动取款机取了5000元准备第二天去医院看病,回家路上去找母亲说了会话。可能当晚所穿的裤子口袋比较浅,钱包又比较大,钱包不知不觉就滑落了。回到家时,他才发现钱包丢失。因为不知道具体丢哪了,他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焦虑了一晚都没睡。

  第二天一大早,谭涛又到路面寻找,仍然一无所获。就在他感到绝望时,突然接到谯城区环卫中心的电话,告诉他钱包找到了,当时就感动得哭了,“真的找到了吗?没想到能遇到这么好的人,拾金不昧的是谁呢?”

  当天上午10点,在市区人民路中段,谭涛从万豪物业公司环卫工人沈登荣手中,接过5000元现金和身份证、社保卡、健康脱贫医疗服务证、慢性病就诊证、5张银行卡等遗失物品,“没想到会是一位环卫工,非常感动也非常意外。”

  慌!“拾主”寝食难安

  4月15日晚上8点50分左右,负责人民路中段的环卫工沈登荣,在保洁到顺风宾馆门前的慢车道时,发现绿化带附近有一个钱包,打开一看有不少现金和几张卡片等物品,但没有联系方式。于是,他找来路段环卫队长李玉兰,两人等了20多分钟也没见有人来找。

  “捡到钱包后,一直不见有人来找。看到钱包里有那么多钱,还有看病的本子,回到家后,我也替失主着急得一夜没睡好,心想这是人家看病的钱,要是找不到了,失主该多难受啊!”沈登荣焦急地说。

  第二天早上,沈登荣第一时间把捡到钱包的事报告给了保洁公司和谯城区环卫中心。谯城区环卫中心工作人员从钱包里的身份证和健康脱贫证等证件得知,失主是谯城区魏岗镇的贫困户,于是和谯城区扶贫办和魏岗镇联系,打探失主联系电话。

  谯城区环卫中心在取得失主谭涛的联系方式后,第一时间联系了他,让他到市区人民路顺风宾馆门前领取失物。

  

赞!贫困夫妻品德高

  谭涛为了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不但买了牛奶和饮料,还要拿出一些现金酬谢沈登荣,但沈登荣说什么都不要。沈登荣说:“捡到东西要归还失主,这是应该做的,我也是贫困家庭,知道丢失这么多东西,一定很难受,所以早一点找到你,我心里也好受。”

  “我今后一定要向沈阿姨学习,还要教育我的孩子向她学习,做一个拾金不昧的好人。”谭涛感动地说。

  沈登荣今年53岁,他的爱人也是一名环卫工人。夫妻二人从事环卫工作已经15年了,平时生活十分简朴,5000元的现金对他们来说也算一笔巨款了。为了表彰沈登荣拾金不昧的精神,保洁公司除了号召环卫工向她学习外,还发了300元的红包作为物质奖励。

  谯城区环卫部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谯城区各保洁公司以四德工程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引导广大环卫职工以高尚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情操投入工作中去,2020年1月份至今,环卫工人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已有10多起。

涡阳青疃镇:公益性岗位助力贫困户增收

 “我老婆精神有点问题,我也不能出远门打工,只能在家照顾她,多亏了政府给我安排了一个禁烧巡逻员的岗位,让我能在家门口工作,一个月能领六百块钱的工资呢!”涡阳县青疃镇大蒋村小刘组贫困户刘夫亮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让贫困户彻底摘掉“贫困”的“帽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扶贫先扶志。该镇充分结合农村建卡贫困人员就业意愿,积极入户走访,针对部分贫困群众因年龄偏大、学历低、技能缺乏、因病、因残致贫而产生的就业难题,对有就业意愿和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了摸底排查,了解像刘夫亮这样的建卡贫困人员的就业技能和就业需求,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参与公益性岗位,科学设置与贫困户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公益性岗位,努力做到人适其岗。在原有公益性岗位457个的基础上,今年三月份又新增四批公益性岗位名额共357个。

  以扶贫小岗位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达到拓宽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渠道,摆脱贫困,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和“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愿望。截止目前,全镇共有护路员、护林员、保洁员、禁烧巡逻员等公益性岗位814个。

  公益性岗位不仅调动了贫困人员就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帮助他们树立了改变家庭困境的信心,让贫困人员找到了长久脱贫的门路,由此达到了“治本”的目的。

亳州:复工复产赶订单

2020.4.21 亳州每日新闻快讯

  4月20日,亳州联滔电子有限公司在抓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的同时,组织工人开足马力赶订单。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支持企业发展“20条”等措施,帮助解决企业在人才、用工、水电气供应、资金等方面的问题,营造更加优越的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加速复工复产。

亳州市区新兴路占道经营户开始搬迁

  4月20日上午,谯城区花戏楼街道办事处组织新兴路上经营水果、蔬菜的占道经营户有序进行抽号,分配摊位。84户占道经营户将陆续搬迁至原鬃尾厂临时菜市场,4月22日,该临时菜市场将开始正式运营。

  据了解,原鬃尾厂临时菜市场位于花戏楼街道仙源社区的涡阳路北段西侧,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菜市场内配备有摊位、停车场、绿化带等基础设施。为了保证菜市场的整洁卫生,菜市场内还设置了垃圾回收池、污水收集池、厕所,以及完整的自来水系统等硬件配套设施。

  4月22日起,该临时菜市场将开始正式运营。为了便于管理,花戏楼街道已组建了临时菜市场管理办公室。待经营户搬迁结束后,花戏楼街道将对菜市场内的经营户采取统一的管理和服务。今年,经营户只需缴纳卫生费,管理费将由花戏楼街道垫资到今年的12月30日。

  梁超说,据前期摸排登记,新兴路的占道经营户共有100户,除水果、蔬菜经营户外,还有经营熟食等食品类的占道经营户,这些经营户后期将搬迁至原海绵厂临时菜市场。

  原海绵厂临时菜市场也设置在涡阳路,位于原鬃尾厂临时菜市场南侧。目前,该临时菜市场的土地征迁工作已经结束,建成后,两个临时菜市场将打通。届时,新兴路食品类等经营户以及道路两侧无店面,搭棚经营的四五十户经营户,也将搬迁至此。

谯城区赵桥乡花红园村:竹林依依 皖北乡村韵味浓

2020.4.21 亳州每日新闻快讯

李运昌老人在加工竹子

  在谯城区赵桥乡东侧,远远望去有一个被浓浓绿色团团围住的村庄,这个村庄名叫花红园,与村名不同,这个村庄不以“花”而闻名,却以竹而闻名,将村庄团团围住的绿色是一大片竹林。

  日前,记者驱车来到这里,刚一靠近村庄北侧,便看到满眼的翠竹傲然挺立,远看,那竹林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近看,竹林又像一道绿色的屏障。走下车,来到竹林里,弯弯曲曲的小径不规则地在竹林中盘绕,风,轻悠悠地吹拂着竹林,竹叶在微微地颤动着,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清香。

  紧挨着竹林,有一排低矮的老房,记者来到其中一处老房门前,86岁的李运昌老人正在加工竹子。说起身后的竹林,李老说,“打我记事起屋后就有竹林了,这都是村民们你一点我一点种起来的,这么多年,越长越旺,竹林也越来越大。”老人告诉记者,多年前,不少村民靠售卖竹子创收,后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打工,没人去售卖竹子了,但这种经济作物仍在顽强地生长,越长越高,越长越多,渐渐形成了如今这般景象。

  环顾花红园村,前临梅百路,后依赵王河,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由于村庄周围处处有竹子装饰,使古朴的村庄显得绿意盎然。村里现有农户76户、人口289人,大家分别居住在竹林环绕的楼房或瓦房里,这些房屋整齐地分成三排,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规划形成的。

  花红园村党支部书记李振海告诉记者,村后原生态竹林近120亩,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四季常青的竹林给村庄的生态环境增色不少,一年四季,住在这里的人们都能观赏到翠绿的竹林,仿佛置身在江南乡村一样。

  “我们计划围绕这片竹林做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充分利用竹林这片天然的绿色资源,引导群众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农村,动员群众走产业发展的路子,努力把花红园村打造成生态、宜居的人间天堂。”赵桥乡副书记潘峰表示。

亳州:农田里飞来“无人机”

 “啧啧,这无人机真是个新鲜玩意儿,俺以前从来没见过。你看这打药多省事儿,几分钟就把俺家的十几亩地打完了。”赵甫德坐在地头间笑着说。4月15日上午,两架无人机正在蒙城县王集乡大韦村老赵庄赵甫德的麦地上空进行“一喷三防”作业。

  今年70岁的赵甫德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他们老两口无儿无女,妻子陈素云因智力问题丧失了劳动能力,还要经常去医院看病治疗,一家人的主要收入就靠这12亩土地了。

  “上了年纪干活不利索了,之前打药都是村委会找人帮俺打药,花钱多不说还费人力。现在这多好,洒一亩地农药只要2块钱。”赵甫德说。

  据了解,利用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一公顷田地仅需几分钟作业时间。包含农药购买费用,无人机喷洒费用在内,农户一公顷地只需要交30元钱。这种既省人力又省财力的作业方式,无疑受到了赵甫德等贫困户的一致好评。

  眼下,正值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这几天气温持续回升,正是开展喷药作业的有利天气。我市各地正在组织村民抢抓农时,利用植保无人机积极开展“一喷三防”作业,农药配制以防治赤霉病为主,为夏粮丰收打下了基础。

“一喷三防”助丰收

2020.4.21 亳州每日新闻快讯


  谯城区张店乡农技人员操作植保无人机,在王楼村对小麦进行“一喷三防”田管作业。当前,正值小麦抽穗扬花生长关键时期,连日来,张店乡积极组织30多名农技人员利用无人机、自走机、电动喷雾器等喷防设备,对全乡6万余亩小麦进行以预防赤霉病为主的“一喷三防”田管作业,为午季小麦丰产丰收打下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