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散文:故鄉的紅泥小火爐

文:趙雁明

圖:來源網絡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我上初中的時候,才有幸讀到白居易的這首《問劉十九》,江州司馬白居易極富生活氣息的邀友飲酒場面,也躍然在心。

我的家鄉沒有新醅的那種綠蟻米酒,但有很多詩裡描繪的紅泥小火爐,故鄉繞陽河周邊的紅泥小火爐,也不是邀友喝酒喝茶的,而是專門為上了年歲的老人,煮湯熬粥的。

鄉情散文:故鄉的紅泥小火爐

故鄉的那種紅泥小火爐,的確是用紅泥做的,閭山周邊,葦塘附近,都有紅膠泥,挖來一盆紅膠泥,淘米水浸泡透,摻進麻絲,摻進點穀草,摔摔打打,囫圇捏成個帶底座帶支撐的灶型,就是常見的紅泥小火爐。

故鄉的紅泥小火爐都不大,只能坐上最小型號的鋼精鍋,通常是一個帶長把兒的熱奶小鍋兒。故鄉的紅泥小火爐,都是為上了年歲的老人,專門燉肉熬爛粥用的,以前奶粉煉乳太中貴,尋常人家買不起,許多牙齒掉光的老人,也沒有安義齒,吃飯吃菜完全靠牙床子胡亂磨幾下,孝心的閨女或兒媳,就想到了紅泥小火爐。

鄉情散文:故鄉的紅泥小火爐

粗糙的捏就,囫圇的造型,卻非常實用,捏成型陰乾,就可以使用,肉都是在大鍋裡燉熟,再挑選最“順當”的,特意夾進給老人的小鍋裡,如果是熬稀爛的粥,也可以在小鍋裡直接下米。點燃陳年的麻桿兒,該添湯添湯,該加水就加水,一邊做著大鍋飯,一邊精心照看紅泥小火爐。

必須是陳年的麻桿兒,必須也在灶臺邊,一邊給家人做飯,一邊為老人燉煮,粥熟了,菜爛了,先“答對”老人吃飯,然後才是家人就餐。以前葦塘邊上流行種芩麻,漚麻之後的麻桿兒,是最受歡迎的好柴火,凡是家有老小的,都會優先得到,麻桿兒易燃,火勻煙少灰塵輕,沒有煙窗也能露天點燃。

鄉情散文:故鄉的紅泥小火爐

一邊是大鍋裡濃濃的蒸汽,一邊是紅泥小火爐的嫋嫋輕煙,一邊是粗茶淡飯的寡淡,一邊是紅泥小火爐泛出的肉香或菜香,飯好了,大米粥也熬好了,稍微晾一晾,然後高聲跟耳聾的父親喊:爹,吃飯吧,有點熱,慢點吃,別燙著!

如果家裡健在著兩位老人,那貼著耳邊的大聲喊,就會變成:爹您慢點吃,別跟我媽搶,還有呢!故鄉把那種特意給老人預備的紅泥小火爐,稱為“小鍋子”,以前那種小鍋子,特別多,老鄭大奶家有,老付二爺家也有,趙福生大爺家有,只要家裡有拄柺棍的,都有那樣的紅泥小火爐。

鄉情散文:故鄉的紅泥小火爐

老孫家老太奶說,老年人沒有牙,吃啥都很難嚼得動,唯有紅泥小火爐,才能盡一份晚輩的孝心。魚得把刺都挑出來,肉務必是肥瘦搭配的,然後放進粥裡煮,稀爛的菜粥,或者是稀爛的菜粥裡面再“臥”個雞蛋,就是以前晚輩給長輩的“孝餐”。

紅紅的火,嫋嫋的煙,咕嘟咕嘟的熬煮,瀰漫“外地兒”的濃香,還有不厭其煩的高聲喊,爹您等著,一會兒就吃飯,雖然沒有白居易邀友喝酒的盛情,雖然沒有能飲一杯無的意境,卻是滿滿的耐心,滿滿的天倫情。故鄉的紅泥小火爐,也讓我感動,讓我永遠忘不掉,彷彿那煙熏火燎的情景,依然是昨天,那裡閃現著老付家二奶,也閃現著老鄭家大太爺,還有趙庭訓和孫繼海。故鄉人管拿小火爐煮稀爛的菜飯叫“煮鍋子”,煮鍋子就是不嫌麻煩精心給老人開小灶,再苦再難也要讓老人吃好。

鄉情散文:故鄉的紅泥小火爐

多想走遍繞陽河周邊,多想聞聞故鄉的炊煙,多想再看到故鄉的紅泥小火爐,卻再也回不到從前,惟願心中的故鄉情愫,一直到永遠。

歡迎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本號接受鄉情、鄉愁、鄉憶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以及個人原創的聲明,帶圖片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