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ヨ那麼涼
火繩槍是世界火器發展的一個主流啊!基本是不可跨越的必經之路。
如果說點歪科技樹了, 那麼估計說的是和燧發槍比。但要知道,燧發槍是在火繩槍基礎上發明的,沒有火繩槍在前,就不可能有燧發槍的發明思路。
在火器發展史上,火繩槍之前是火門槍,之後是燧發槍。火門槍是最早發明的,在14世紀初期於中國和歐洲先後出現。火繩槍則是在1450年發明於歐洲,首次在管裝火器上安裝扳機,並連接一條被夾住的用硝酸鉀浸泡過的火繩,火繩可以緩慢燃燒。扣動扳機後,點燃的火繩打入槍管後方的火藥盤,從而擊發彈藥。
火繩槍的發明,使得火器能夠實現較精確的瞄準,並且可以抵肩射擊,大大提升了命中率。火繩槍的發明,實際上發明的是火器擊發機構,相當於從弓箭到弩機的進步,是火器發展史上最重大的一次革命,相匹敵的發明只有雷汞擊發。
燧發槍的發明,其實並不晚。1515年左右,一名德國鐘錶匠就發明了轉輪打火式燧發槍。1540年代左右,西班牙和法國先後發明了更可靠的撞擊式燧發槍。這些發明目的都是為了改良火繩槍的種種不足,也都是在火繩槍擊發機構基礎上進行的改進。由此可見,只有先發明火繩槍的擊發機構,才能點開燧發槍擊發機構的科技樹。
事實上,早期的燧發槍成本高,而且打火效率不穩定,所以發明後大約一百年才勉強淘汰掉火繩槍。在歐洲,1700年左右才基本淘汰光火繩槍。例如17世紀中期的英國國內戰爭中,火繩槍仍然佔據很大比例。
在中國,明朝後期大約1635年左右,畢懋康發明了自生火銃,是國內最早出現的燧發槍,但明末清初都沒有大量裝備。
事實上,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間,中國已經瞭解了燧發槍的基本造法,宮廷御用火槍裡有不少燧發槍。但是燧發槍價格在清朝官員們看來顯得有點昂貴:一杆燧發槍的價格匹敵三杆火繩槍,因此清朝當局在一百多年裡一直捨不得為士兵制造燧發槍。直到鴉片戰爭爆發,清軍八旗和綠營統統用的是火繩擊發的兵丁鳥槍。再往後,清軍就直接引進外國的撞針擊發槍,基本直接跳過了燧發槍階段。(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火繩槍在世界各國的軍隊中盛行了200多年(在亞洲國家還要長),它的缺點較多,尤其是在戰場那種極端的環境裡。
弊端一
由於引發火繩槍需要一段火繩(通常是由幾股細亞麻繩搓成的導火索,用醋煮過或用硝酸鉀泡過),所以當時的每個火槍手都要在自己身上攜帶長達幾米的火繩。在臨戰之前,他們必須先點燃火繩,因為在天氣潮溼的時候,火繩極難點燃,而且有經驗的戰士會將火繩的兩端都點燃以便隨時開第2槍,這樣,一根火繩是燒不了多長時間的。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戰爭中,一位叫拉爾夫的爵士就陷入了這種困境。當時他被沃勒圍困在德維柴斯,由於火繩全部用完,他不得不命令手下的軍官“在全城逐家搜尋所有的繩子,全部帶回,並儘快錘、煮好”,作為火繩用以救急。火繩點燃時也很危險,稍不小心,火星就會點燃身上揹著的彈帶,引起爆炸傷及火槍手自己,而且點燃的火繩在夜間很容易暴露自己,這樣欲在夜間偷襲敵軍簡直不可能。
火繩槍手
弊端二
火繩槍操作複雜。
火繩槍手
火繩槍射擊
【火繩槍操作步驟】
手持叉架前進!
火繩槍靠在左肩,左手持槍,左手指間握住火繩,右手持叉架。
叉架靠槍前進!
叉架交左手,空出右手來。
放下叉架,槍下肩!
左手將叉架放下,右手將火繩槍從左肩取下。
右手持槍,左手下垂!
右手持槍,槍身保持垂直,左手垂下,叉架尾端接觸地面。
槍交左手,提高叉架!
槍換到左手,同時提起叉架,兩者呈一小角度,由左手握持。
火繩交到右手!
吹火繩!
對火繩輕輕吹氣以造成火頭。
裝火繩!
將火繩一頭裝在蛇杆夾子上。
試火繩!
調整火繩長度,以確定火繩可以正好點入藥鍋(此時藥鍋蓋是關閉的)。
吹火繩,開藥鍋蓋!
舉槍瞄準!
叉架稍向前倒,將火繩槍平衡在叉架上,左腳向前一步。
射擊!
雙腳呈弓步,左彎右直,槍托抵住胸部,扣下扳機射擊。
放下火槍,靠住叉架!
左手拇指與食指握住槍身與叉架。槍口向前,避免遲發意外。
取下火繩!
右手將火繩從蛇杆上的夾子取下,避免裝填火藥時發生意外。
火繩交左手!
用左手中指、無名指、及小指握住火繩兩端(火繩是兩頭都點燃,以便一頭熄滅時可用另一頭再引燃)。
清藥鍋!
將藥鍋中剩餘的灰渣吹掉或用右手拇指抹淨,避免火星引燃引藥。
裝引藥!
取出引藥罐(priming flash),將適量引藥(priming powder)倒入藥鍋中。
關上藥鍋蓋!
搖動藥鍋!
用手指輕敲藥鍋,抖落藥鍋蓋外的引藥,並讓藥鍋中的引藥落入引火孔。
吹藥鍋!
將藥鍋蓋外的引藥粉吹掉。
轉槍!
火槍轉成和叉架並列,槍口向上。
放叉架!
火槍滑下至身體左側,左手握槍,不握叉架,叉架用掛在手腕上的一小段繩子掛住。
打開火藥袋!
右手取一個火藥袋,拇指同時打開蓋子。
裝填!
將火藥從槍口倒入,放掉藥袋,右手從彈丸袋(或口中)取一個彈丸放入槍口,再取一小團布片或紙片塞入槍口。
取出通條!
右手反手(虎口向下)從槍管下方取出通條,通常右手需抽兩到三次才能取出;此時通條前端(較大的一端)在上,右手虎口向下握住通條尾端在下。
反轉通條!
將通條調轉 180 度(虎口向上),將通條前端抵住大腿或臀部,右手順勢下滑,握在距通條前端不遠處。此時通條尾端在上,右手虎口向上握住前端在下。
將彈藥舂實!右手(虎口向上)將通條前端塞入槍口,適度地將彈藥舂入槍膛。
抽出通條!
一樣用右手反手(虎口向下)將通條從槍口抽出,通條尾端在上,右手虎口向下握住前端在下。
反轉通條!
將通條調轉 180 度(虎口向上),將通條尾端抵住大腿或腰部,右手順勢下滑,握在距通條尾端不遠處。此時通條前端在上,右手虎口向上握住尾端在下。
放回通條!
將通條放回槍管下的空間。
舉槍!
左手將槍取起舉高直立,叉架仍掛在左手手腕。
取叉架!
左手將槍交右手,仍保持垂直,左手握住叉架。
肩槍!
右手將槍置於左肩,左手持叉架與火繩。
叉架靠槍前進!
槍下肩!
將槍放在叉架上!
將槍穩住在叉架上!
將槍平衡在叉架上!
只靠左手平衡,右手空出。
火繩交到右手!
吹火繩!
裝火繩!
試火繩!
關上藥鍋蓋,預備!
可見,火繩槍的射擊過程非常複雜而緩慢。戚繼光在《戚繼光兵法》中記錄了使用火繩槍的10道工序。而在歐洲,1607年阿姆斯特丹的雅各布·德· 蓋耶出版的一卷圖示《武器練習》,對火繩槍的開火步驟進行了描述,共分為25 個步驟。火槍手出戰,要帶上槍及火繩、火藥(分槍內用和火門中用)、彈丸、叉形支架。敵我雙方一旦交火,射手就忙著開火——裝彈——再開火,手腳要非常敏捷,最好的射手每分鐘也只能打二三發彈。因此火槍手通常總是排成五六排,有時是十排,前排開火後退到後面重新裝彈,後排的槍手繼續開火。但後來人們發現如果所有的槍手一起開火會更有效,於是槍手們開始排成三排,第一排跪著,第二排半站立,第三排直立,用齊射的方式代替了舊式的循環射擊方式。而中國則將槍手排成九排,每三排一組,第一組射擊完畢後退到後面裝彈,第二組繼續射擊。雖然有這些補救方法,但還是避免不了敵人衝到火槍手面前的情況發生,這時火槍手將無法抵擋,所以火槍手必須和使用冷兵器的士兵混合編成連或營。但火繩槍使用的比例在不斷增加1571年,駐荷蘭的西班牙軍團的火槍手和長矛手的比例是2:5,但到30年以後的1601年就變成了3:1。
弊端三
雨天不能使用。
因雨天會進水而不能發火。其實不光是雨天不能使用,就連風大時也不能使用,因為風會把火門上的傳火藥吹走。而且由於當時使用的是有煙火藥,所以射擊時簡直像煙霧彈一樣會嚴重迷盲己方軍隊的視線。
弊端四
精度差,有效射程近,只能射擊100m內的目標。
唐明國亮
實在是搞笑,要這麼說,幾百年的後的人還可以說現代的膛線、定裝彈是點歪科技樹。
如果瞭解火門槍的缺點,就知道火繩槍為何會出現了:
第一、火門槍槍管短。如下圖,全槍大部分長度都在木柄上,槍管只佔三分之一,而且槍管短就會帶來射程近、殺傷力低的問題。我看過一個關於火門槍的實驗,用的是現代的黑火藥,雖然發射時候動靜很大,但是最遠也就打50米,而且無法擊穿板甲。
第二,火門槍操作上比較費勁。同樣還是上圖,火門槍的操作,先是從槍口倒入發射藥以及彈丸,之後一隻手拿住槍,另一隻手拿著引火物點燃藥池。這種操作一來並不便於瞄準,二來從再裝填到發射費時費力,三來就是射擊並不穩定,無法抵消後坐力,因此命中效率較低。
所以火門槍往往需要兩人操作,或者有支架才能穩定射擊,雖然火門槍在過期時代早期曾經戰績斐然,但是由於火門槍的缺陷,所以火門槍必然是要在發展中被淘汰的。
所以早期火繩槍出現了,雖然還有槍管短的問題,但是一根緩慢燃燒的火繩搭配一根彎管足夠解放出一隻手來穩定瞄準射擊。
再後來,火繩槍的木柄縮短,槍管拉長,所以火繩槍擁有了更遠的射程,雖然充其量只能打100米左右,但是相比於火門槍,火繩槍在射程上仍然進步不小。
而且火繩槍在操作上的方便還淘汰了弓箭,成為步兵遠射武器,因為一個平民民只要經過幾個星期的訓練就可以熟練操作,可以穩定射擊,但是弓箭則不具備這種優勢。而且以英國長弓為例,長弓需要從小練習,甚至練到骨骼變形,而火繩槍則相反,操作容易上手,訓練速度快,很快就淘汰了弓弩和火門槍。
所以火繩槍的出現是熱兵器發展軌跡上的必經之路,壓根不是神呢點歪科技樹。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