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人面魚紋盆,國博的鎮館之寶,6000年前夭折少兒的棺材蓋

1921年,瑞典著名的地質學家安特生受邀來華,成為北洋政府的地礦顧問,北洋政府風雨飄渺,內外交困,根本沒有心思發展礦業。

安特生也就閒了下來,無所事事,於是跨界搞起了考古。

這年深秋,洋人安特生帶領的考古挖掘隊在河南澠池的仰韶村,挖出了一批7000年前的彩陶,由此揭開了中華史前文明的神秘面紗,這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日後也因“仰韶文化”名震中外。

仰韶文化是指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化,距今7000年至5000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

1953年,西北考古隊在關中平原滻河東岸發現了一處仰韶文化的村落遺址,因遺址位於滻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因而被稱為半坡遺址。


半坡人面魚紋盆,國博的鎮館之寶,6000年前夭折少兒的棺材蓋

半坡遺址


在一個窩棚邊上,考古人員清理出一個陶甕,上面有一個蓋子,打開蓋子,裡面放置著一具幼兒的屍骨,這是史前文明時期流行了兩千多年的墓葬形式,甕棺葬。

這個蓋子,就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人面魚紋盆

甕棺葬是怎麼回事,神秘的“人面魚紋”代表著什麼?旭哥給大家掰開了揉碎了聊一聊。


半坡人面魚紋盆,國博的鎮館之寶,6000年前夭折少兒的棺材蓋

人面魚紋盆


簡單說來,甕棺葬就是“以甕為棺”,墓主人基本為夭折的少兒,甕棺和現如今的棺材一脈相承,屍體被放入甕中,蓋上蓋子,再埋到土裡,這個蓋子和棺材蓋的作用一模一樣,所以才說,人面魚紋盆是6000年前夭折少兒的棺材蓋。

半坡遺址挖掘出了250座墓葬,76座少兒墓葬,73座採用了甕棺葬,174座成人墓中,除了幾座級別較高的墓葬是甕棺葬外,其餘都是直接埋入黃土中。

甕棺葬不僅僅流行於關中和河南一帶的仰韶文化中,考古人員在安徽大汶口文化也挖掘出了甕棺葬,2016年更是在河北黃驊發現了107座戰國時期的甕棺葬,實際上,在西南邊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至今仍然存在甕棺葬的現象。

無論史前時期還是現代,也不管是仰韶文化還是大汶口文化,或者邊疆少數民族,甕棺葬的墓主人基本都是夭折的少兒。


半坡人面魚紋盆,國博的鎮館之寶,6000年前夭折少兒的棺材蓋

甕棺葬


為什麼要將夭折的少兒放入甕棺中埋葬呢?

有一種看法認為,甕就像母親的肚子,將夭折的少兒放進甕中,代表著親人希望夭折的孩子輪迴投胎,轉世重回人間。

旭哥不認同這種說法,輪迴的觀念出自於佛教,也沒有任何考古發現,或者史料記載先秦時期的古人有輪迴的觀念。

中國古人從原始社會開始,倒是有另外一種觀念,靈魂不滅。

做夢夢見已經去世的親人,認為親人並沒有死,仍然生活在另外一個世界,用“夢”的方式在和自己交流,人死只是肉體和靈魂的分離,生前有房子住,死後當然也需要有容身之所,這就是墓穴。

在6000多年前,半坡先民生活的時代,甕是一種稀缺資源,就像商周的青銅器一樣,十分珍貴,用甕作為早夭孩子的葬具,無疑表達了父母對孩子濃濃的愛意和深深的思念,今天的父母,都要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是一個道理。

這也就可以解釋,半坡挖掘出的幾座高等級成人墓葬中使用甕棺葬的原因,他們是族群裡地位較高的人,支配財富的能力顯然更強,死後也就用得起甕棺作為葬具,甚至還在甕棺中放置有陪葬品。

甕棺葬還有一個特點,在蓋子的中間位置有一個小孔,這個小孔和靈魂不滅的觀念息息相關

郭沫若在參觀半坡遺址甕棺葬的時候說,“半坡小兒冢,甕棺盛屍骸;甕蓋有圓孔,氣可通內外”。

意思就是說,這個小孔是靈魂出入的通道,半坡先民將夭折的孩子葬在房子附近或者屋內的地底下,孩子的靈魂通過甕棺的這個小孔出入,來和親人相會。


半坡人面魚紋盆,國博的鎮館之寶,6000年前夭折少兒的棺材蓋

人面魚紋盆圓形小孔


半坡人面魚紋盆,國博的鎮館之寶,6000年前夭折少兒的棺材蓋

人面魚紋


再來說說,神秘的“人面魚紋”代表著什麼呢?

人面魚紋盆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人面呈圓形,前額右半部塗黑,左半部為黑色半弧形。眼睛細而平直,似閉目狀,鼻樑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兩側分置一條變形魚紋,似乎是口內同時銜著兩條大魚,在兩個人面之間,有兩條大魚作相互追逐狀。

在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無一例外都繪有魚紋,在遠古時期,每一個部族都有自己的圖騰,普遍認為半坡先民生活在滻灞之間,以漁獵為生,便將魚作為了部族的圖騰,半坡先民是一個以魚為族徽的氏族。

圖案中人的造型,裝束怪異,打扮奇特,是典型的大師,而且如果仔細看,人面魚紋是繪製在陶盆內壁的,也就是說在其倒扣在甕口的時候,人面魚紋和屍身正好面對面。

因此,人面魚紋代表的是一場宗教儀式,是一種信仰,象徵大師請氏族的圖騰神魚神附體,為夭折的孩子祈福。


旭哥是考古發現愛好者,您的支持是旭哥持續創作的最大動力,歡迎點贊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