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張 立 辰

ZHANG

LI

CHEN

1939年生,江蘇沛縣人。1965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任職於人民美術出版社,擅長大寫意花鳥。1977年起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現為教授、中國畫系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花鳥畫研究會副會長。


學 院 的 精 神

——張立辰《中國畫體認與教學》的學術建構①

文 | 蔣文博


張立辰先生系出名門,弱冠之年便負笈求教於浙江美術學院諸位中國畫名師大家門前,後執掌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繫系主任職務,現同時擔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的中國畫專業博士生導師,可謂真正的學院精神傳承者。


何謂學院精神?四十年前,張立辰於紫苑設壇、誨人不倦時,中國畫的文化血脈早已暗自湧動,期盼某天如庖丁解牛般遊刃有餘,至今仍延綿不息;四百年前,黃宗羲、王夫之、顏元等啟蒙思想家的進步教育思想,主張寓天理於人欲,讓教育順應人的基本需求,乃為天人合一的另一角度闡發;四千年前,夏商便有“庠”“序”等學校形式,如孟子曰:“癢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由此可知,學院的精神首要意義在於強調文化正脈大道的傳承,此即為“文化立場”;其次,需要建立技藝規範的教習體系,亦即“技道合一”;此後,方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於中國畫的傳承與衍變而言,尤應如此。


2011年4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年會議一致通過將藝術學科獨立成為藝術學門類,翌年,中國畫被納入本科專業目錄,這對中國高等藝術教育以及中國畫教育的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需要從新的高度建立教學規範。在此背景下,張立辰教授系統總結其從教四十年來的研究成果,撰寫並出版專著《中國畫體認與教學》,②其文化立場堅定,學術思路明晰,集教學、研究與創作為一體,在嶄新的文化格局下,為中國畫的傳承建構了立體的學術脈絡。


中國畫核心要義,藏於筆墨生運、元氣淋漓之間,盡顯藝者精神風範,後學感藝者修為,往往幾可意味而無可言傳。由此,歷代中國習畫者,多為師徒相因,口傳心授,面“天地君親師”之位,恭行拜師大禮,方登堂入室,得為師耳提面命之餘,尚需苦心孤詣、心摹手追,可望悟道而有所成。百餘年前,學院體制自西方傳入,意在對教育實行學科化建制,擴大受益之人眾,中國畫的專業教學也因此突破了師徒制的密室俗約,將中國畫內蘊的抽象文化精神、筆墨結構體系、造型觀念以及教學研究方法,毫無保留地清晰梳理並呈現於世。


歷史造化,張立辰在中國畫研習道路上吃的“第一口奶”,便來自於浙江美術學院的諸位前賢,他直接聆聽潘天壽、吳茀之、周昌谷、方增先等先生的教導,悉心揣摩中國畫的本質規律,在後來的教學實踐中不斷修正完善,遂提出“筆墨結構”的認識論與方法論,以此貫徹中國畫體認與教學的全部過程。


如劉曦林所言,其學術脈絡大致為“吳昌碩—潘天壽—張立辰”,完成了“文人畫的學院型演化”,③亦即基本完成中國畫教學體系的學院化建構。1983年,張立辰在《美術研究》上發表《談中國畫的筆墨結構》,正式提出中國畫“筆墨結構”問題,得到了時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繫系主任葉淺予的高度肯定:“這是對形式的相對獨立性的深入探索,是研究中國畫形式特點的新觀點,凡有實踐經驗的人會同意您的觀點,這可以揭開‘筆墨’的神秘紗幕,把筆墨解剖給人看。”


薛永年也認為,“筆墨結構”的提出,“可以視為用現代觀念與創作經驗總結中國畫筆墨語言規律的一項最新收穫”。④從問題的提出至今,整整30載,期間張立辰從未間斷地結合實踐反思、修正、豐富和完善筆墨結構的理論體系,並將筆墨結構作為體認、研究中國畫的基本方法論,完整地融入《中國畫體認與教學》中,這也為中國畫的專業獨立性奠定了學理基礎。


1998年,教育部頒佈文件從《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取消了“中國畫”專業,為此,張立辰在全國政協大會上鄭重提出《關於恢復“中國畫”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應有的地位》的提案,上下呼籲。2012年,在高等藝術教育界各方的齊心協力下,“中國畫學”作為特設專業,重新恢復進《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這意味著,歷經14載的教學實踐與反思,國家從文化戰略、教育方針的層面對中國畫確立了明晰的定位。中國畫作為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專業設定,既為廣大中國畫專業的師生帶來福音,更為中國畫藝術以及中國文化在新時代的復興帶來了希望。


“中國畫”恢復了其在高等教育專業序列中的地位,成為藝術學門類美術學科下的特設專業,全國高校迅速展開專業申辦、教學實踐、人才培養的工作。但問題恰恰由此衍生:第一,教學標準和體系的缺失。多年來,由於中國畫專業的地位不明確,全國高校的中國畫教學各自為陣,缺乏對中國畫教學體系的研究和構建,無法與目前中國畫的專業地位相匹配,難以保證中國畫專業教學的質量。第二,師資隊伍的斷裂。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文化斷層及新時期以來西化思潮的洗刷,全國高校的中國畫師資隊伍良莠不齊,成為中國畫專業建設的重要障礙。第三,學理文脈和教學觀念的混亂。中國畫秉承寫意精神,堅守中國文化立場,有一套自足完備、歷久彌新的寫意造型觀和筆墨結構認識論、方法論。但由於特殊的歷史時期,中國畫的學理文脈和教學觀念已然被打亂,支離破碎、難成系統。這將會深層次地影響中國畫的創作、教學和研究。第四,優質教科書的嚴重不足。中國畫歷來注重傳承,臨摹範本及基本畫論等教科書便非常重要,古有《芥子園畫傳》《南畫大成》及各種書譜、畫譜、書論、畫論等,琳琅遍野,由於至今仍缺乏集大成的中國畫教科書體系出現,這讓初入門者無所適從,稍有不慎,便入邪道,貽誤學業。


《中國畫體認與教學》針對上述四方面的問題做出了回應。


對於第一個問題,張立辰明確提出以“筆墨結構”為主脈,建構中國畫教學的標準和體系。在潘天壽“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學高不學低”的基礎上,張立辰上溯原始巖畫、彩陶、帛畫及歷代中國畫經典作品,下及近現代大家所做的中國畫創新探索成果,並結合潘公凱“中西繪畫兩端深入”的觀念,將中國畫置於中西繪畫的國際化學術語境中進行考察,將其與西方的古典主義、現代主義以及後現代主義藝術形式進行對照分析,深度闡述中國畫筆墨結構的構成因素、文化內涵和藝術高度。其分析邏輯嚴謹、理行雙證,大到文化內蘊,細至筆墨點畫,縱覽古今,橫括中西,與文對晤,尤如聆聽歷代前賢尊師之思想精粹,在親切生動的行文之間,中國畫教學的標準與體系自現。


第二個問題,涉及中國畫專業建設中的人的問題,這在某種意義上也算是個核心問題。當代中國畫的傳承,學院化教育承擔著重要的任務,教師隊伍的水平提升變得至關重要。四十年來,張立辰除了擔負學歷教育的教學工作外,還主持過不同層次的非學歷教育的中國畫研修班,其中,於2002年與2011年兩度主持中國畫博士課程班,參與的學員不乏高校教師。歷屆弟子中,許多現今已成為極具影響力的中國畫專業教學骨幹與學科帶頭人,如陳平、劉泉義、任惠中、於光華、嶽黔山等。值得注意的是,張立辰在主持每一個研修班時,都要召集教學團隊反覆研究教學方案,除了自己親力親為授課外,還跨專業、跨學科聘請數十位南北名師介入教學,將中國畫、書法、油畫、戲曲、文藝理論、美術史論等諸多大家集聚於課堂,與學員深入對話研討。這在中國畫教學歷史上實屬罕見,其教學效果也是非凡可比的。因此,在《中國畫體認與教學》中,我們看到其學術視野之開闊,教學方法之靈變,都源於作者將教學實踐與學術研究的有機統一。若非如此,再高妙的學術理念畢竟仍只在紙上談兵。讓一線教師們通過研修課程與諸位導師直面切磋,領悟貫通,日後才有可能引導萬千的中國畫學子踏上正途。張立辰先生年屆古稀,仍傾力眷此,令人感懷。


而第三個問題,關係到我們對中國畫本體的認知、體會和研究,涵蓋中國畫文化立場、認識論與方法論、畫理與畫論、畫法與“中國功夫”的錘鍊等諸多層面。對此,張立辰首先確定了中國畫體認的立場與方法,沿著“拉開距離”“兩端深入”的線索,深入闡述“筆墨結構”論,細緻地對筆墨精神、意象造型觀、章法佈局、筆墨結構的幾組重要關係、臨摹、寫生、創作、“中國功夫”、“書畫同源”也“同道”、筆法、筆意、筆墨形態、詩文金石與中國畫的關係、用筆、用墨、用色、用水乃至題款和鈐印等專題進行了闡發。


所謂“體認”,其“體”在先,即作者有著豐富的中國畫臨摹、寫生、創作經驗,其後,結合深厚的文化修養,得出對中國畫的認知。而在實踐中,“體”與“認”的關係是交替反覆、不斷印證、循環上升的。譬如,談到中國畫入門的門徑,便以任伯年為界限,以各畫科為例翔實闡明,言簡意賅,從學者可舉一反三,得法真髓;又如,談到筆墨結構訓練與領悟,以潘天壽“以最少的筆墨割裂出最多的大小各不相等的空白”命題進行闡發,並在此基礎上新增“虛實”的要求,讓人直達筆墨結構的核心層面。


這些,都成為了中國畫教學的活水源頭,共同構成開放而良好的學術循環系統。換句話說,《中國畫體認與教學》不僅為大家提供了完備的知識譜系,更為大家提供了一套切實可行的中國畫教學與研究的方法。


最後一個問題,便是優質教科書的不足,難以與中國畫專業建設的要求匹配。無疑,《中國畫體認與教學》是張立辰從教四十年學術成果的集大成者,在撰寫過程中亦數易其稿,反覆推敲,讓其更加與中國畫教學實踐要求吻合,這實際上也能算得上是新時代中國畫教科書的典範之作。


在書中,除了正文闡述以外,還附錄有張立辰的中國畫專題研究文章數篇,在體系性的闡述之外增加了針對性的層次,由於其選取的案例多為近現代大家,也易於與讀者取得溝通的共鳴。此外,特別需要提出的是,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舉辦“筆墨傳承——張立辰教學四十年”展覽活動中,突破了以往為展覽配以作品圖錄的形式,而是精心準備,將張立辰四十年來的教學實踐成果分專題展開研究,悉心編撰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一套六本“張立辰教學四十年文獻”,除《中國畫體認與教學》外,還包括《南北名師中國畫講演錄》《張立辰教學四十年文獻總覽》《中國畫主幹課程教學實錄》《張立辰作品選集》《張立辰中國畫教學四十年學生作品提名展作品集》。


這套文獻均來自於過去數十年中國畫教學與研究的實踐,直接反映著中國畫傳承與當下教學實踐的現實,完整、豐富而立體地呈現了張立辰的中國畫教學體系,與其他“從文本到文本”的編著方式完全不同,凝聚著張立辰先生以及南北各位大家為中國畫傳承發展所付出的心血,足以代表中國畫教學與研究的歷史新高。這不僅為展覽提供了文獻的歷史厚度與學術深度,也為今後中國畫教科書的編撰提供了範本和樣式。


知天命之年,張立辰先生曾請人治印一方“二毛掘井”,是說自己頭髮花白了才知道臨渴而掘井,也在鼓勵後學趁年輕抓緊讀書、讀好書、讀經典。而今,二十餘年攸然而過,先生對中國畫傳承的危機感絲毫未減,依舊兢兢業業,殫精竭慮,敬畏宗師,秉承先賢,其所展現的人格至偉,品質清音。這在現代中國畫教育史上,亦可謂學院精神之垂世典範,讓後學者受益無窮。


注:

①本文原載於:胡萍.張立辰教學四十年文獻總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96.

②張立辰.中國畫體認與教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③劉曦林.文人畫的學院型演化.轉引自:張立辰.中國畫體認與教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I.

④轉引自:張立辰.中國畫體認與教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3.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寫意精神 | 張立辰國畫作品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