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詩”作者竟是現代人,白背了?

“李商隱詩”作者竟是現代人,白背了?


文|邢妍妍


停車茫茫顧,困我成楚囚。

感傷從中起,悲淚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將名醫投。

車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這首名為《送母回鄉》的詩歌,在許多網站中均被署名為李商隱所作。它不僅入選了大量少年兒童詩詞讀本,還被冠以“小學必背”進入各種音視頻課程加以販售。每當母親節之時,這首自帶“母愛”的“李商隱詩”就會頻頻出現於各種文案中。

“李商隱詩”作者竟是現代人,白背了?

署名作者為李商隱的《送母回鄉》被冠以“小學必背”販售。

但在豆瓣網友的考證下發現,這首詩的作者並不是李商隱,而是當代詩人寓真(本名李玉臻)。

網友“餘鷓鴣”檢索發現,早在2005年“就有人把這詩安在李商隱名下”。另一豆瓣網友楊成堉考證,該詩“作者是李玉臻,原詩題為《暴雨途中二十韻》。《送母回鄉》原本是另一首五言古詩的標題。”之後在流傳中不知是如何出現了訛誤,而逐漸把《送母回鄉》定型為李商隱所寫。

“李商隱詩”作者竟是現代人,白背了?

其實細讀會發現,這首詩與李商隱的詩作風格有很大不同。李商隱的詩大都構思新奇,深情綿邈。比如心情不悅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慨,紓解思念之情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等,都是跌宕有致、廣為傳頌的優秀文學作品。


這樣對比並非是要貶低《送母回鄉》,畢竟詩歌之美很大程度上也正體現在不同詩人迥異獨特又才華橫溢的表達中。換個角度說,這首詩能被口口相傳,也恰說明本身是具備一定文學價值的。


但值得詬病的是,明顯風格不同的兩首詩被“張冠李戴”多年,還被收入了不少面向少年兒童的選本、讀本甚至語文教材推薦閱讀圖書中,這就實屬荒唐了。

“李商隱詩”作者竟是現代人,白背了?

選有“李商隱《送母回鄉》”一詩的《少年說詩詞》,封面赫然寫著“課標配套”。

教材讀本這類對學生有深遠影響的書籍,本身就不容存在哪怕一絲的瑕疵,其選入的內容必須是篩選足夠嚴格、質量足夠高的。但編選者、傳播者對待專業和學術的不嚴謹,導致學生們被動接受了錯誤的認知。當本不該出現的錯誤被發現,也說明那些缺乏足夠專業常識、各處複製粘貼的書籍編寫是時候告一段落了。


在“李商隱 送母回鄉”的詞條下搜索會發現有大量的引用記錄,其中不乏許多權威的公眾號、網站等,這其實是一種典型的人云亦云心理在作祟。

“李商隱詩”作者竟是現代人,白背了?

許多人習慣了信手拈來,對於網絡中已有的內容不做過多思考和深究,拿來就用。即便有疑惑也被淹沒在海量的引用中,認為“存在即正確”。這種不求甚解、不辨真偽的現象在當下很普遍,所以才更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和重視。

互聯網的內容本身就是魚龍混雜的,每個人在蒐集知識時都需要具備敢於質疑的意識和循證求本的思維。像上述豆瓣網友這樣尊重學術嚴謹性,為了找到真實答案而“較真”的人需要更多一點。畢竟學術知識來不得人云亦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