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再奮進!南京大學校長呂建在新學期工作會上的講話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

眾志成城再奮進!南京大學校長呂建在新學期工作會上的講話

編者按:

在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激變大時代,如何探索並實踐大學發展的新範式?

4月13日,南京大學第十五屆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擴大)會議暨新學期工作會上,校長呂建為2020年“收官”、“開局”、“攻堅”工作劃重點。南小微為您全文刊登呂建講話《以改革推進內涵式發展 用實幹促進高質量提升》如下:

4月13日新學期工作會議掠影

眾志成城再奮進!南京大學校長呂建在新學期工作會上的講話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南京大學繼往開來、奮發有為、成績斐然的一年。全校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準確把握“九個第一”內涵,秉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堅持“穩中求進、進中突破”工作總基調,積極探索新時代大學內涵與特色發展的新範式,切實推進發展方式和管理方式轉變,全面構建服務國家和區域創新發展的新格局,在人才培養新體系、科學研究新模式、隊伍建設新機制、學科建設新生態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為建設“第一個南大”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學校實現“雙一流”建設近期目標的衝刺之年,也是南京大學科學謀劃“十四五”事業發展、開啟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新徵程的奠基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既要“收官”,又要“開局”,更要“攻堅”,十分關鍵特殊。今年1月,中國共產黨南京大學第十一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大會全面回顧和總結了學校過去五年的工作和經驗,深刻闡述了新時代南京大學的歷史使命和戰略目標,對新時代南京大學的改革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為我們接續建設“第一個南大”、推進“雙一流”建設擘畫了藍圖,指明瞭方向。下面,我將結合學習貫徹落實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從三個方面和大家談一談學校2020年的改革發展工作。

一、時代背景與總體思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中國高等教育提出的重大命題是: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如何“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寄予厚望的“第一個南大”,作為入選“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名單的中國一流大學,南京大學應該如何解讀與落實十九大報告對高等教育提出的重大命題?南京大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結合自身改革發展實踐,提出了“聚力內涵式發展,著力高質量提升,為建設‘第一個南大’而接續奮鬥”的“南大方案”。我認為,可以“一流的大視野、中國的大需求、南大的新方位”三個方面為切入點,從新時代新機遇挑戰(大時代)、大學發展的新範式(新定位)、中國特色的新方案(新需求)、人才培養的新體系(新內核)、世界高教的新趨勢(新座標)、南大挑戰的新思考(新方位)等視角來系統化理解與解讀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所提出的“南大方案”,從而為南京大學各項事業的未來發展打開“思想空間、謀劃空間、行動空間、成就空間”。

(一)從時代變革視角審視一流大學的新定位

《現代大學論》作者美國教育家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曾說過,“大學處在特定時代總的社會結構之中而不是之外”。在我理解,那就是說,大學像其他人類組織一樣,她不是孤立的,是要順應時代發展,基於自身的傳統與其所處的區域、國家乃至整個世界交融互動。正如劍橋大學前副校長埃裡克·阿什比在其《科技發達時代的大學教育》一書中所闡述的,“任何類型的大學都是遺傳與環境的產物”。在此意義下,大學的遺傳就是初心的遺傳,其初心就是人才培養,用優秀的人才培養更加優秀的人才;大學的環境就是時代,“在與時代的互動中探索並實踐大學發展的新範式,實現對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適應、支撐和引領”就是大學的使命。從這個角度來講,大學的發展史就是“守住初心、履行使命、範式創新、與時俱進”的歷史。大學發展史上的英國範式、德國範式、美國範式等就是佐證。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個大局”交融激盪,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在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激變大時代,我們應該關注的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高等教育該如何發展?中國的一流大學群體又該如何引領新時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在此意義下,所謂一流大學,就是能夠率先通過自身辦學方式和與時代互動方式的求變來為自身傳統和時代變遷之間架構新橋樑的大學,就是能夠不斷通過自身的綜合性變革來適應、支撐、引領民族振興,進而推動人類進步的大學。因此,一流大學既不只是指標意義上的“一流”和排名意義上的“一流”,也不全是公認頂尖大學“定義”架構下的跟蹤模仿式一流;它應該是世界上的“第一個”所蘊含的新一流。這就需要我們的大學能夠站在大時代的前列,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努力駕馭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助力破解“民族振興之夢如何實現”“人類何去何從”的時代之問;需要我們的大學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探究“大學是什麼”“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本原問題,重新思考大學的定位、內涵、精神、文化、結構、功能、產出等,在傳承與創新中率先探索與實踐大學發展的新範式,迎接新時代的新挑戰,成就新時代的新一流。

(二)從服務國家重大需求謀劃創建一流的新途徑

在發展需求的迫切性方面,今天,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黨和國家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在發展內涵的核心性方面,要全面遵循“九個堅持”的規律性認識,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六個下功夫”發力,凝聚和培育一大批“四有”好老師,健全“五育並舉”“三全育人”的體制機制,形成教書育人新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發展目標的互動性方面,要不斷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

為了回應國家和人民的需要,我們需要採取“一條主線、兩個追求、兩個立足、兩個支撐、三線交匯、四個自信、一個平臺、一條途徑、三個抓手”的總體思路來謀劃我們的辦學路徑。

所謂一條主線

就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十九大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所明確的旗幟、方向、道路、目標前行。所謂兩個追求,就是指辦人民滿意的大學,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所謂兩個立足,就是紮根中國大地,遵循教育規律。所謂兩個支撐,就是要充分利用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所謂三線交匯,就是要探索“創新是第一動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融合發展的新途徑。所謂四個自信,就是要以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支撐,來創建“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所謂一個平臺,就是以家國天下為己任,在國際舞臺上,以國際座標和世界標準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力爭形成引領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範式。所謂一條途徑,就是迴歸高等教育的立德樹人本原,聚力內涵式發展,著力高質量提升,彰顯引領式特色,通過綜合改革和自主創新,創出各具風格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群體。所謂三個抓手,就是立德樹人、服務國家和提升質量。

(三)從南大發展新方位研判應對挑戰的新方案

當前,南京大學正處於繼往開來、接續奮鬥,解放思想、一流引領,爬坡過坎、攻堅克難,服務需求、回應關切,集聚資源、提升內涵,穩中求進、增壓提速的新階段,必須解決以次優地位爭取最優人才、以較小規模作出較大貢獻、以有限投入滿足無限期待、以先行優勢助力後發先至、以已有輝煌贏得持續輝煌等突出性問題,努力使學校的綜合競爭力在聚力內涵式發展中充分釋放、辦學活力在聚焦高效能治理中得到充分迸發、師生員工的獲得感在著力高質量提升中得到充分實現。具體而言,學校的進一步發展需要破解九大結構性矛盾與解決三層次提升問題,力爭達到“大與小、內與外、近與遠、寬與高、穩與破、前與後、放與推、知與行、天與地”的均衡與協調發展,實現“攀高峰、有地位、出原創”三線疊加式的轉型發展。

如何應對上述挑戰,黨代會報告提出了“聚力內涵式發展、著力高質量提升”的發展方略和“工作圍繞質量做、以質量牽引數量,投入圍繞結構調、以結構支撐功能,資源圍繞內涵配、以內涵鏈接外延,政策圍繞效率定、以效率促進發展,措施圍繞目標定、以目標統攬全局“的總體思路。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在具體的辦學實踐(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隊伍建設、社會服務、國際合作交流等)中加以落實?為此,我們在總結“雙一流”建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從建構南京大學未來發展大廈的切入點、高位點、基礎點、架構點、落地點、觀測點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性謀劃,提出並實踐了以“引領式發展為追求、新範式探索為統領、結構化架構為核心、辦學實踐為落實、三線疊加為表徵、四個轉變為檢驗”的實施方案。

從切入點的角度,我們將落實“聚力內涵式發展、著力高質量提升”發展方略具體體現在探索解決國家教育與科技發展中面臨的重大問題的場景之中,併力爭在此過程中形成具有南京大學特色且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實施方案。將實施方案以“可見與物化”的“結構化架構”為中心的方式加以體現,從而使得“結構化架構”上能夠承接“內涵與質量”的要求,下能夠指導“目標與效率”的實踐,併為政策與措施的制定提供宏觀支撐。從高位點的角度,我們以“新時代、新一流、新範式”的探索與實踐為導向,努力探索“指標一流、排名一流、頂尖公認”背後的一流大學的本原所在,在高位中探索實踐途徑,在轉型中創新模式機制,在實踐中力爭提升引領。從基礎點的角度我們要以家國天下為平臺,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等視角來理解國家發展、教育發展、科技發展、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社會服務的大邏輯,形成“拓展發展格局、展示服務能力、集聚發展資源、實現自我提升”的良性互動;在區域、國家與世界發展的大格局中實現南京大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南京大學“與時代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謀國家之強盛,求科學之進步”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從架構點的角度,內涵式與高質量的最重要內核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牢固樹立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具體落實到辦學實踐中,可以體現為內涵式結構與高質量產出。建構“內涵式結構”,需要系統回答“人才培養應該立什麼樹什麼?科學研究應該立什麼樹什麼?隊伍建設應該立什麼樹什麼?學科建設應該立什麼樹什麼?開放辦學應該立什麼樹什麼?治理體系應該立什麼樹什麼?基礎支撐應該立什麼樹什麼?”等問題。推動“高質量產出”,需要系統考慮三個維度的產出:卓越引領的產出、轉型提升的產出和績效指標的產出。歸結起來,上述過程既是一個架構南京大學未來發展四梁八柱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探索、改革、創新與實踐的過程。從落地點的角度,我們從南京大學事業發展的各個方面對上述問題加以系統謀劃與不斷實踐,基本形成了“人才培養新體系、科學研究新模式、隊伍建設新機制、學科建設新生態、開放辦學新格局、治理體系新抓手、基礎支撐新拓展、師生感受新提升、辦學發展新範式”的內涵式結構與“卓越引領、轉型提升、績效指標”三線疊加的“出模式、出機制、出方法、提效率、提績效、提層次”高質量產出方式。從觀測點的角度,檢驗上述推進過程的基本觀測點是“四個轉變”:發展觀唸的轉變、發展方式的轉變、管理方式的轉變和做事方式的轉變。“四個轉變”是我們在實踐過程中檢驗學校各項辦學事業是否大力推進的重要窗口與標尺。

綜上,南京大學各項辦學事業發展的“實施方案”可簡單歸納如下:以九大結構性矛盾破解與三層次問題解決為重大問題導向,以探索規模製約下一流大學發展之道為牽引,以新時代新一流新範式為抓手,通過“三問”(問層次、問態勢、問路徑),“三轉”(轉觀念、轉方式、轉管理),“三出”(出方法、出機制、出模式),“三提”(提效率、提績效、提層次),不斷深化探索與實踐“人才培養新體系、科學研究新模式、隊伍建設新機制、學科建設新生態、開放辦學新格局、治理體系新抓手、基礎支撐新拓展、辦學發展新範式”的內涵式結構與“卓越引領、轉型提升、績效指標”三線疊加的高質量產出,為實現黨代會提出的奮鬥目標而努力奮鬥。

正是因為有了上述具有南大特色的“聚力內涵式發展、著力高質量提升”發展方略與實施方案,才使得我們能夠在破“五唯”的過程中有了探索治本之道的基礎。具體而言,我們的基本思路是:從內涵立的視角思考指標破的方法,從全局立的視角思考局部破的方法,從歷史發展的視角思考破到立的過渡,從正本清源的視角迴歸內涵與度量關係,從統一多元的視角推動院系學科科技本原的迴歸。我們的實施途徑是:用“一個明確”“四個轉變”“三個還原”“三線疊加”的“立”來推動南京大學的“聚力內涵式發展、著力高質量提升”,從而探索與實踐更加適應新時代需求的科學的評價體系。

眾志成城再奮進!南京大學校長呂建在新學期工作會上的講話

大會現場

二、發展態勢與推進方式

下面,將按照南京大學各項辦學事業發展的“實施方案”,來思考與謀劃2020年的主要工作。

(一)人才培養新體系

從新時代新需求的角度,“全面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固樹立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實現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時代教育新跨越,建構新時代人才培養新體系”是高等教育界需回應的新要求。南京大學在“三三制”本科培養模式、“二三三”碩士培養模式、“四三三”博士培養模式的基礎上,系統探索了“從知識到能力到做人、從硬實力到軟實力到德為先、從教學到教育、從模式到體系”的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新體系並取得實際成效,為繼續彰顯南京大學在人才培養模式與體系建設方面的示範引領特色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本科人才培養新體系方面,我們系統謀劃了面向新時代新挑戰的南大方案,在操作層面研討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如何解讀?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如何體現?學習成長端與教書育人端如何互動?人才培養新體系與‘三三制’培養模式如何銜接?”等一系列問題,在“三三制”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提出了“一核兩端三元四維”人才培養新體系(簡稱“三元四維”人才培養新體系)。其中,“一核”是指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三元”是指從人才培養角度,將“德、知、行”或“知識、能力、做人”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切入點;“兩端”是指基於“學習成長端”(需求側)與“教書育人端”(供給側)兩端的互動進行體系設計,在學習成長端要“彰顯個性適應,提升內涵層次”,在教書育人端要“打開育人空間,凸顯中心地位”;“四維”是將“兩端”的設計具體落實成四個維度,在學習成長端具體表現為個性化適應性學習維度和內涵式層次性成長維度,在教書育人端具體表現為融合式全面型育人維度和通達式全方位環境維度。對“三元四維”人才培養新體系的全面探討將另文進行。今後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是完善新體系、落實新體系、出彩新體系。今年工作的側重點是以2021版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本科生院和新生學院的建設謀劃、特殊時期的招生與就業為抓手,帶動各項工作的開展。

在研究生人才培養新體系的探索方面,我們將在“二三三”碩士培養模式、“四三三”博士培養模式基礎上,努力探索“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新機制、新時代背景下研究生評價新機制、導師作為第一責任人的新方案、未來科學家培養計劃的謀劃、研究生培養與激勵新機制”等,力爭取得新突破。今年工作的側重點是以一體化新體系的構建、研究生評價與培養新機制的突破等為抓手,帶動各項工作的開展。

(二)科學研究新模式

從新時代新需求的角度,我國科技發展需關注的問題可歸納為十二個字:一對矛盾(我國的論文數、論文引用數、專利數等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創新能力卻處在二十位左右)、兩個軟肋(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鮮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兩個偏差(價值偏差:把帽子和論文等手段當作目標來追求;行為偏差:浮躁與功利傾向)。

為應對這一重大挑戰,南京大學充分利用高水平多學科生態體系與文理基礎研究方面的優勢特色,提出了以基礎研究為根,向創造技術、成果轉化延伸拓展的“三位一體原創驅動式”科學研究新模式。以科研新模式為架構,從新時代國家戰略與南京大學定位的視角理解“科創創新、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人才評價、學科評估、資源配置、學校評價”等事物本原的本質內涵、重要外延、度量方式及其價值與貢獻導向,讓分數、升學、文憑、論文、帽子等回到其在各種事物場景中度量方式的輔助手段的位置,在場景化科研聚合過程中強化新模式導向和學術高峰與旗幟的形成,不斷探索科技創新領域的“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關係,力爭在建構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背景下基礎研究與創造技術非線性互動的新模式、新機制與新產出方面取得突破,並在此基礎上重新思考並構建科技創新的價值導向機制、動力機制、評價機制和組織機制,在推動新時代科研方式轉型與突破科技創新軟肋方面為國家做出南大新貢獻。在人文與社會科學方面,我們通過“有組織性的卓越研究計劃佈局、有原創性的重大科研成果培育、有層次性的文科科研基地建設、有顯示度的高校新型智庫建設、有話語權的綜合評價體系構建”等舉措,加快實現哲學社會科學在“學術原創、方法轉型、服務國家”等三個向度的創新發展,努力探索具有南京大學風格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近年來,我們以“卓越研究計劃”為抓手,持續推動“三位一體原創驅動式”科研新模式和“學術原創、方法轉型、服務國家”的人文社會科學發展新模式,基礎研究優勢不斷強化,高水平原創成果不斷湧現,基於基礎研究的創造技術成效顯著,服務國家能力顯著提升。今後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將是完善新模式、落實新模式、出彩新模式。今年工作的重點就是在新模式的指導下,在破“五唯”的背景下,努力保持“日常”科研工作的高水平產出,力爭在“項目與動力、過程評價與獎勵、平臺化組織式科研”等方面有新突破,強化“人-項目-成果-獲獎-影響”的一體化導向,以此帶動各項工作的開展。

(三)隊伍建設新機制

隊伍建設是南京大學各項辦學事業(如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等)的發動機,“凡事問隊伍、凡事強隊伍”的機制和文化是南京大學各項辦學事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去年召開的新時代“第一資源”開發大會,深化了全校上下對於“人才強校”戰略的理解和認識,明確了以“頭雁工程”為牽引、“四大計劃”為支撐、“四大制度”為保證,聚焦“九大任務”,深入開發“第一資源”的框架思路,形成了一系列隊伍建設新機制。實施“擎天計劃”,引進和培育有影響力的領軍和頂尖人才。實施“騰飛計劃”,啟動準聘長聘體系建設,推進師資選拔聘用機制改革。實施“跨越計劃”,建設高水平研究合作團隊,促進優秀青年學者快速成長。實施“毓秀計劃”,集聚有志於從事交叉學科研究的優秀博士後等研究系列人員。堅持質量和貢獻為導向,不斷優化高層次人才考核評價機制;引入競爭機制,實現編制、崗位、任務、考核“三定一考”的有機結合,由傳統的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按照“優勞優酬、績效導向,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科學考評、動態調整,簡化優化,穩步推進”的原則建立寬帶細分的薪酬體系,進一步激發全體教職工的發展動力和創新活力。

今後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將是完善新機制、落實新機制、出彩新機制。今年工作的重點就是要構建“隊伍驅動(事業)?(變革)驅動隊伍?”的互動機制,在人事機構改革與隊伍建設先行示範區建設方面取得突破,院系學科科學制定隊伍規劃,在“擎天計劃”的實施、“登峰A”計劃的考核、準聘長聘機制的落地、青年學者的成長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以此帶動各項工作的開展。

(四)學科建設新生態

為了更好地支撐“雙一流”和“第一個南大”建設,南京大學的學科建設經歷了從“文理工醫協調發展”到“文理工醫特色發展”直至“以文理工醫協調發展與特色發展為基礎的學科建設新生態”階段。學科建設新生態(體系)大致可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學科個體層面,它是整個學科新生態的基礎。在這個層面,我們要求各個學科“對內體現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隊伍建設等優勢與特色的戰略與戰術兩個層次的融合”,“對外表現出對國家重大需求與科學前沿的適應、支撐和引領”,能夠體現“在全國學術共同體中地位、在國際學術共同體中地位和在南京大學學科生態中地位”這三種類型的地位,並能夠不斷適應國家“學科評估體系”和“學科監測體系”這兩種體系的考評。我們採取分類型倡導、分層次推動、動態化適應等舉措來推動第一層面的建設。所謂分類型倡導,就是“理科固本強基、文科博雅強質、工科推陳強新、醫科補短強用”;所謂分層次推動,就是按照“佔位型學科、亮點型學科、戰略儲備型學科”的佈局來分別推動優勢學科、主幹學科、支撐學科的發展;所謂動態化適應,就是實施學科體系的智慧型加減法,以適應新時代的新需求。第二個層面是學科群體層面,它主要是以面向重大問題的學科交叉為手段,在“文理融合、理工融合”等各種交叉協同創新中不斷體現南京大學高水平多學科體系的優勢與特色,催生新興學科與交叉學科的生長點(通常表現為國家實驗室、國家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前沿科學中心、區域或領域協同創新中心、交叉研究院、新興智庫等)。它具有“入門甜、協同困、持續難”的特徵,通常需要學科部門、科研部門、相關院系的協同工作與齊力突破。第三層面是學科融合層面,它以人機物融合新世界對人類“認識世界、服務世界、改造世界”方式的挑戰為契機,利用南京大學高水平多學科體系的優勢與特色,探索從“學科交叉探索”到“突破學科框架約束”到“無學科框架約束的融合”的新機制,從“全新世界感知、全新世界認識、全新問題導向、全新範式轉變、全新組織機制、全新目標追求、全新學科生成”的視角來探究與實踐全新的學科組織形式,形成新時代的“南大眼、南大思、南大創、南大成”,力爭達到“感所不能感、思所不能思、創所不能創、成所不能成”的新境界。這方面工作是南京大學探索建設世界上“第一個南大”在學科新生態方面的切入點與重要抓手。

今後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將是建設新生態、完善新生態、出彩新生態。今年工作的重點是推進“高峰學科建設年”相關工作,以迎接新一輪學科評估與“雙一流”動態監測為抓手,爬坡過坎,力爭在首次“雙一流”建設動態監測、第五輪學科評估、江蘇省優勢學科中期評估中取得好成績。

(五)開放辦學新格局

南京大學的家國天下情懷主要表現為通過南京、蘇州、江蘇、長三角、國家、世界與新時代加以互動,形成“拓展發展格局、展示服務能力、集聚發展資源、實現自我提升”的發展閉環;在國家與區域發展的大格局中實現南京大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與時代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謀國家之強盛,求科學之進步”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具體而言,一方面,通過名城名校互動、“科教興省”與“省興科教”互動等方式,在新型研發機構、南京教育高質量發展創新示範區、蘇州校區建設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形成多校區協同發展的開放辦學新格局;另一方面,以“國際合作突破年”為抓手,重點推進國際化聯動服務機制、專業學位項目體系、國際化聯合辦學、國際合作科研機構、本科生國際科考、國際化示範學院等建設。

今後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將是建設新格局、完善新格局、出彩新格局。今年工作的重點是以蘇州校區、南京教育高質量發展創新示範區、國際化合作辦學、國際專業學位項目體系、“留學南大”品牌建設等為切入點,力爭取得突破,全面帶動各項工作的開展。

(六)治理體系新抓手

南京大學“聚力內涵式發展、著力高質量提升”等發展理念的持續推動、大學發展新範式架構中“人才培養新體系、科學研究新模式、隊伍建設新機制、學科建設新生態、開放辦學新格局”等發展方式的轉變,都需要通過“治理體系新架構”等管理方式的轉變來加以全面支撐。在前一段時期,我們通過“信息化發展改革”“財務預算方式改革”“海外師生服務方式改革”“鼓樓綜合服務大廳建設”“校友工作模式改革”“南京大學國際會議中心機制探索”“國際專業學位項目體系的謀劃”等方面加以試點推動,在加強部門協同、內外協同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解決若干協同管理難題、提升服務師生質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在進一步推動跨部門橫向協同的同時,我們開始著手建立學校部門與院系學科的互動機制,希望能夠在體制機制上解決上下聯動的問題,在學校部門和院系學科“統一多元”的個性化發展方面有突破。總體而言,提升治理能力的新抓手與推進方式是:在固有的條塊分割管理基礎上疊加縱向橫向協同互動管理;在個案試點進展經驗總結基礎上走向整體謀劃與系統推進機構改革;用全校聚合式精細化管理來強化南京大學小規模整體性的特色與優勢。

今年是學校的“治理能力提升年”,我們將以推進任期目標責任制的實施和建立科學的綜合考評體系為抓手,力爭在構建學校部門與院系學科互動機制上有突破,從而促進大學發展新範式的探索與院系學科分層次、分類別的個性化發展,並以此帶動各項工作的開展。

(七)辦學績效新亮點

2019年是創新推進、刻苦求進的一年,也是辛勤耕耘、成果豐碩的一年。我們努力優化學科建設新生態。在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學校15個學科進入世界100強,13個學科進入世界200強,學科總體實力持續位居全國高校“第一方陣”。我們全力打造人才培養新體系。招生、培養、就業等各項工作成效顯著,人才培養中心地位日益突顯;博士生資格考核與彈性分流機制的先進經驗在全國博士生培養模式改革中產生重要影響。盧德馨教授榮獲全國首屆傑出教學獎。南大師生在第五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再創佳績,金獎和獎牌數量再次刷新記錄。2位博士生在Nature正刊論文中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們紮實開拓科技創新新模式。學校在自然指數排名中繼續穩居世界高校前列,並取得了全國高校第一,全球高校第七的歷史最高排名。CNS發表論文取得新突破,全年共發表Nature 5篇、Science 1篇。各類獎項申報捷報頻傳,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3項,教育部科技一等獎4項、二等獎2項;沈樹忠院士摘取全球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周志華教授榮膺亞洲機器學習“卓越貢獻獎”,萬賢綱、施勇兩位教授榮獲“科學探索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水平進一步提升。學校在2019年發佈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生產力狀況》中,位列全國第三。全年獲資助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0項,位列全國高校第三。洪銀興教授榮獲中國經濟理論界最高獎“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劉迎勝教授榮獲第47屆德國洪堡研究獎。我們積極構建隊伍建設新機制。學校高層次人才隊伍得到持續充實。新增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人、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8人、青年長江學者10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1人、青年拔尖人才10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個。全職引進高端人才40人,其中包括全職院士1人、國家特聘專家2人、長江學者2人、傑青3人和1個高水平研究團隊。我們著力開創開放辦學新格局。學校在與國家區域創新發展的互動交融中不斷強化服務社會能力。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建設順利通過驗收,“形成了南大雙創的典型經驗”。努力推進與南京市、蘇州市的名校名城融合發展,榮獲南京市創新名城建設突出貢獻獎。加快構建多校區辦學新格局,穩步推進蘇州校區建設,進一步完善了鼓樓校區管理體制,啟動謀劃了江北國際科教創新區。我們切實推動管理方式新轉變。深入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創新工作機制,加強部門協同與校院(系)聯動,持續提升管理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廣大師生的獲得感。全面實施了信息化體制機制改革和智慧校園建設,公共基礎數據庫、核心業務系統、網上辦事大廳建設、網絡提升計劃等項目建設成效顯著;持續推進財務服務質量提升示範工程;有序開展學生宿舍提升計劃,為廣大師生的教學科研與學習活動提供了堅實保障。穩步提高教職工福利待遇,實施了新的寬帶細分薪酬體系,落實了工作日午餐計劃,推進了句容人才公寓點購工作,提升了體檢服務水平,這些舉措讓廣大教職工普遍受益,極大地激發了教師員工幹事創業的積極性。

現在回過頭去再看奮鬥的過程和取得的成績,大家應該能夠體會到:在總量規模有限的條件下,推進改革發展沒有一招鮮,必須進行系統、精細的謀劃,才能以次優地位爭取最優人才,以較小規模作出較大貢獻,以有限投入滿足無限期待,以先行優勢助力後發先至,以已有輝煌贏得持續輝煌。

眾志成城再奮進!南京大學校長呂建在新學期工作會上的講話

呂建為“科學研究突出貢獻獎”獲獎代表頒獎

三、主要抓手與工作安排

2020年,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以“高峰學科建設年”“國際合作突破年”“治理能力提升年”為抓手,以“建設教育部黨建示範高校”“編制學校‘十四五’發展規劃”“推進‘兩區’建設”“加強高峰學科建設”“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提升治理能力與水平”“拓展‘第一資源’開發成果”“創新科研管理機制改革”“擴大‘熔爐工程’建設成效”“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等十大專項推進工作為統領,重點做好七方面工作,推進學校內涵式發展和高質量提升。

(一)學科建設再攀新高峰

一是積極謀劃和組織迎接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二是做好“雙一流”建設監測系統填報工作。三是根據教育部文件精神,結合學科亮點工程實施現狀,進一步完善學科KPI指標體系,深化精準引導和支持。四是全面梳理我校“雙一流”建設成效,全力迎接“雙一流”建設首個建設週期評估。

(二) 隊伍建設再上新臺階

一是以“頭雁工程”為牽引,全面實施“擎天計劃”“跨越計劃”“騰飛計劃”“毓秀計劃”四大計劃,引育並舉推進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統籌教師崗位規模與結構,科學編制教師隊伍規劃;校院(系)聯動,紮實做好準聘長聘制度試點工作。三是進一步完善考核評價機制,著力優化院系人才人事工作考核,提升院系人才人事工作質量;分類做好高層次人才考核、教職工年度考核、教職工聘期考核,並強化考核結果運用。

(三)人才培養再創新輝煌

一是在“三元四維”立體化人才培養體系框架下,制定2021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二是啟動建設南京大學本科生院、新生學院。三是推進謀劃博士生、碩士生培養新模式,建立研究生思政教育協同育人責任體系及研究生教育“榮譽體系”;實施博士生獎助體系改革;探索構建博士生培養質量評估與監控管理機制;研究確立後SCI時代體現一流人才培養質量和一流學科水平的學位論文成果新標準。四是全力做好特殊時期的學生就業和招生工作。

(四)科學研究再探新模式

1. 人文社科方面

一是持續推進文科卓越研究計劃,進一步落實對接十層次項目的個性化需求,編制《文科卓越研究計劃(十層次)進展報告》,制定《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長期研究專項實施方案》,積極籌劃建黨100週年獻禮成果。二是優化文科跨學科機構與智庫佈局,著力推進文科國內外影響力和話語權建設。三是設立“文科青年跨學科團隊專項”,落實“南大人文基金特任教授計劃獎勵方案”,進一步激發科研創新活力。

2.理工醫科方面

一是多維發力、分類推進各級各類科研項目的組織和申報,力爭使學校科研經費總量有顯著提升。二是改革和完善校內科研獎勵政策,推進分類評價制度的實施,充分調動和發揮各類型教師及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我校科學研究向內涵式、高質量發展。三是強化有組織科研,推進卓越研究計劃項目的實施,並開展新項目的凝鍊和培育;整合優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努力新增重大重點科技創新平臺,持續探索科技創新領域新型舉國(校)體制集成攻關的“南大方案”。

(五)開放辦學再拓新格局

一是以“國際合作突破年”為抓手,聚焦內涵式發展與高

質量提升,制定南京大學全球化發展戰略;全力推動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新突破;籌建並啟動一批留學生專業碩士學位項目。二是明確蘇州校區頂層設計及相關建設需求,積極爭取各方支持,確保如期開工。三是推進南京教育高質量發展創新示範區建設。四是啟動120週年校慶籌備工作。

(六)支撐體系再出新成效

一是深化信息化體制機制改革,充分發揮雙負責人項目機制的作用,啟動校級數據標準制定和數據中心建設工作,持續推進重點業務系統、網上辦事大廳建設,加快智慧校園建設進程。二是優化預算管理體制,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強化財務、招標管理服務,推進服務質量提升;完善監督管理體系,強化內部控制建設。三是做好2020-2021學年學生宿舍的測算與安排;完成學校《“十四五”基本建設規劃》的編制。

(七)管理體系再做新提升

一是全面推進學校治理能力建設,積極構建體現中國特色和大學本質屬性、具有南大特點的大學治理體系;梳理並完善以《南京大學章程》為核心的制度體系;對接學校“雙一流”和“第一個南大”建設需求,實施組織機構改革;建立健全有效提升幹部執行力的管理機制。二是持續探索校院(系)聯動新機制,深入推動“轉觀念、轉方式、轉管理,出方法、出模式、出機制,提效率、提績效、提層次”在全校各院系學科的個性化落地。三是全面推進“爭鋒計劃”,抓緊抓實任期目標責任制、優化綜合考評體系、推進幹部素質能力提升等舉措,持續激發幹部隊伍活力。

眾志成城再奮進!南京大學校長呂建在新學期工作會上的講話

呂建為管理工作單項獎獲獎單位頒獎

眾志成城再奮進!南京大學校長呂建在新學期工作會上的講話

老師們、同志們,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今年春季學期的返校時間較以往推遲了兩個月。但令我非常欣慰和高興的是,廣大教師認真落實“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要求,精心準備、耐心答疑,組織開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在線教學;廣大學工幹部全力做好學生信息摸排監測、防疫政策宣傳、心理健康支持、就業指導等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了疫情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影響。學校各級管理幹部在抓好疫情防控首要政治任務不鬆懈的前提下,切實做好在線辦公,確保各項工作不停擺;同時著眼轉型提升,積極謀劃新一年的工作,充分體現了南大人的育人意識和擔當精神。在此,我謹代表學校向大家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越是充滿艱難險阻,越能激發昂揚鬥志,越能取得更大勝利。讓我們眾志成城、奮勇向前,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爭取早日奪取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全面勝利,並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擔當、更實的舉措,聚力內涵式發展、著力高質量提升,出神入化“再奮進”、出類拔萃“收好官”,高質量完成2020年各項工作,將南京大學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事業推向縱深!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南京大學,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產經平臺在疫情期間緊急設立全國疫情信息平臺,如有發佈需求,請聯繫霍老師,電話:18511001888;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