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7殲8的錐體是幹嘛用的?非常高明的設計,但是沒法安大雷達

我國在戰鬥機發展史上誕生了很多比較出名的飛機,其中最具革命性的絕對是已經退役的強5攻擊機。很多人都不理解,強5上並沒有應用特別複雜而先進的技術,那麼為什麼有很多飛機都要排在強五的後面呢?其實這裡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強5是中國第一架尖頭的飛機,在這之前我國的戰鬥機都是採用機頭進氣。這裡很多讀者就比較奇怪,為什麼美國機頭進氣的飛機特別少,而中國特別喜歡機頭進氣,而且經常有一個圓錐狀的物體。這個圓柱狀的物體往往限制了飛機安裝雷達的能力,它的作用到底是哪些呢?

殲7殲8的錐體是幹嘛用的?非常高明的設計,但是沒法安大雷達


機頭這個圓錐物叫做進氣調節錐,其實如果戰鬥機不考慮其他問題使用機頭進氣是一種非常不錯的方式,機頭進氣可以減少飛機的迎風面積,減小阻力。而且可以減少飛機的結構重量,但是因為現在戰鬥機越來越重視隱身能力,而且需要安裝更多更大的電子設備,所以機頭進氣在很早就被西方國家所淘汰。即便是蘇聯俄羅斯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廣泛採用兩側或者其他方式進氣道,只有中國一直受制於種種技術,在殲8的時代還在使用這種機頭進氣。

殲7殲8的錐體是幹嘛用的?非常高明的設計,但是沒法安大雷達

飛機的發動機在高速飛行的時候需要吸入亞音速的空氣,如果空氣速度過快的話,會造成發動機渦輪葉片失速,進而造成喘振或者其他嚴重的危險。所謂的進氣道設計,就是想方設法將飛機的進氣道氣流降低至音速,而且儘可能的降低雷達反射面積和結構重量。機頭進氣就是一種比較優秀的設計,在亞音速範圍內飛行的時候,進氣調節錐是向後運動的,這樣做可以增加進氣的效率,而高速飛行的時候進氣調節錐一般向前運動,這樣可以產生擊波,讓進入發動機的氣流速度顯著下降,從而讓發動機持續高效的工作。

殲7殲8的錐體是幹嘛用的?非常高明的設計,但是沒法安大雷達

我國的強五是一種超音速攻擊機,但實際上它的最高速度僅僅稍微超過音速,大部分飛行速度都低於音速,所以他的進氣口設計其實並沒有那麼嚴格,但是依舊可以產生激波來降低進氣的速度。而殲10和蘇27這種最大速度會超過兩馬赫的飛機,其進氣道的部分結構能讓氣流直接降低到音速以下,甚至還有一些其他設備將多餘的空氣排出進氣道。

殲7殲8的錐體是幹嘛用的?非常高明的設計,但是沒法安大雷達

這個進氣調節錐其實是可以安裝一些雷達和電子設備的,比如我國的殲8,可以安裝一些口徑比較小的雷達。但是即便如此,依舊沒法和殲十甚至蘇27制樣機頭直徑巨大的飛機相比。所以在進入70年代之後,我國的幾乎所有戰鬥機都拋棄了這種機頭進氣的方式,轉而採用兩側進氣,而且還在本世紀初期大規模應用了DSI進氣道,不但降低了結構重量,還增加了隱身能力和進氣的效率,是目前全世界最好的進氣道,而且沒有之一。

殲7殲8的錐體是幹嘛用的?非常高明的設計,但是沒法安大雷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