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寶鑑》為何失傳幾百年,它與《菜根譚》對比後,原因找到了

微拍堂

天然靈璧石滴水蓮花

在我國明朝,有一部全民熱捧的流行讀物,它不但被用來啟蒙孩童,更被翻譯成冊,流傳於亞洲及歐洲各國,並獲得了世界範圍的高度評價。可令人想不到的是,如此一本傳奇之書,居然在清末之時逐漸失傳。它究竟是哪本書?又會因為什麼原因而失傳?

《明心寶鑑》為何失傳幾百年,它與《菜根譚》對比後,原因找到了

  高麗王朝忠烈王時代,曾出現一位著名的文臣,他便是秋適。秋適的曾祖父名秋磕,曾任南宋門下侍中,在宋高宗時代因變故遠赴朝鮮,繼而在咸興定居,從此繁衍出秋氏一族。秋氏族中唯秋適最為著名,他自幼精通文章書法,並通曉百家之學,歷任高麗王朝官部與民部尚書之職。

《明心寶鑑》為何失傳幾百年,它與《菜根譚》對比後,原因找到了

 

微拍堂

緬甸樹化玉擺件樹化石造型擺件

 忠烈王31年時,秋適任國學教授,在國王的倡議下,他於各種經書與諸子百家的詩賦中摘句擢章,取其中易懂且具有深意的260句話,分成19篇,著成了一部《明心寶鑑》,專門用於啟蒙幼兒對古典文化的學習教育。幾十年之後,秋適之孫秋濡重返中原,協助朱元璋定鼎天下,旋即成為開國功臣,而《明心寶鑑》也因此傳至中國。後經範立本精心編排與整理,《明心寶鑑》中的內容開始規範化,變成了一部大量引用對偶、對仗、排比句式的典籍,不但內容通俗易懂,誦讀起來更朗朗上口,尤為適合兒童少年研讀學習。

《明心寶鑑》為何失傳幾百年,它與《菜根譚》對比後,原因找到了

  《明心寶鑑》的內容究竟是什麼?其實作為一部流行於明朝整個朝代的兒童啟蒙讀物,該書並非尋常的歷史故事講述,而是一本薈萃中國先聖個人品德修養、修身養性、安身立命的精華之作,屬於勸人向善的品德培養類書籍。有明一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無不對其十分推崇,並將其列為必讀經典。甚至在1590年左右,外國傳教士高母羨還特意將其翻譯成冊,獻給西班牙王子斐力三世,自此被歐洲各國列為中國經典讀物,與其國內《金寶鏈》並列於同等地位,稱書中文字“每一句話都是珠光寶氣的鑽石項鍊”。

微拍堂

陽綠金蟾吊墜


《明心寶鑑》為何失傳幾百年,它與《菜根譚》對比後,原因找到了

  《明心寶鑑》的魅力還不止於此,在各國頻繁的文化交流中,該書也在韓國、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國流行,甚至成為了韓國大長今醫女們在學習醫術時的第一篇經典課。不過可惜的是,在明王朝滅亡之後,《明心寶鑑》開始逐漸被移出公眾視野,最終於清末時期徹底湮沒失傳。

  

微拍堂

925銀花開富貴戒指

《明心寶鑑》視野內容極其開闊,糅雜了儒、釋、道三家學說,其主旨內容鮮明且耐人尋味,被後人稱為“淨化心靈之書”。範立本版《明心寶鑑》依內容分為上下兩卷,共20個章節,其分別是:繼善、天理、順命、孝行、正己、安分、存心、戒性、勸學、訓子、省心、立教、治政、治家、安義、遵禮、存信、言語、交友、婦行”,幾乎涉及囊括了一個人生存於世的哲理與智慧,在待人接物、立身處世、言談舉止等方面給予詳細註釋,提倡人與人之間寬容相處,鼓勵人們遵守傳統道德觀念,突出詮釋了忠、信、禮、義、廉、恥、孝、悌8個方面的主題。

《明心寶鑑》為何失傳幾百年,它與《菜根譚》對比後,原因找到了

  如此一本包含智慧且勸人向善的書籍,為何會在清代逐漸走向落沒?這是不少歷史學家研究古典文化的重要課題之一。經過反覆的研究與探索,他們最終得到出了一個結論,即《明心寶鑑》中的內容太過淺顯易懂,並沒有足夠的蓄量與深度。在清朝至民國時期,相比於《明心寶鑑》,同類書籍《菜根譚》等書似乎更受青睞,以至於其流行程度遠遠超過前者。

  

微拍堂

陽綠觀音吊墜

專家得出的結論並非臆測,相反還可以參照二者內容進行對比進行印證,如關於交友的勸世良言中,《明心寶鑑》這樣寫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不染而黑”,意思是說,蓬草生於麻中,不用故意扶持就能直立,白色的沙子在淤泥中存在,不用經過刻意染色就會變黑。

《明心寶鑑》為何失傳幾百年,它與《菜根譚》對比後,原因找到了

  《菜根譚》中關於交友方面的話語為:“用人不宜刻,刻則思效者雲。交友不宜濫,濫則貢諛者來”。意思是說,凡是用人之時,要儘量寬厚而不太刻薄,因為用人太過於刻薄的話,即使是想為你效力的人,也會因為受不了你的刻薄而設法離去。交友的時候,要有選擇性,而不可太過於浮濫,否則的話,一些逢迎獻媚之輩都會趁機接近你。

  

微拍堂

紫氣東來明礬晶體裝飾擺件

兩相對比可謂高下立判,《明心寶鑑》只是從表面層次闡述了人的修養,而並沒有提煉其本質,反觀《菜根譚》則不然,其不僅闡釋了一個人本身應有的修養,更提供了培養道德品質的方法與途徑,這就是為何《明心寶鑑》會被《菜根譚》等書逐步取代的本質原因。

《明心寶鑑》為何失傳幾百年,它與《菜根譚》對比後,原因找到了

  時至今日,諸多考古專家及文學家已經對《明心寶鑑》進行了刊本校閱,並以大量史籍作為參考,大幅度完善了其最初的全部內容,並公開向社會刊印發行。不得不說,如此舉措實在是一件文化界的大好事,對於弘揚中國古典文化、培養少年兒童的道德修養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