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爆發,中國的大學會搬去哪裡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日軍佔領東三省,頻繁鎮壓愛國師生。為了杜絕後患,關東軍司令部下令:所有學校一律停辦!當時地處日佔區的東北高校孤立無援,日偽政權威脅東北高校,要麼歸附日偽政權,成為他們的思想教化工具;要麼關閉學校。

大學教育,作育國士,國士當以愛國為己任。在日本人嚴酷鎮壓下,東北大學等高校選擇內遷關內,掀開了大學內遷的序幕。 東北高校內遷後,日本人搶佔高校校舍,自行辦學,推行奴化教育。

戰爭爆發,中國的大學會搬去哪裡

皇姑屯事件

當時中國的高校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僅平、津、滬三市就有46所高校。在校總人數佔全國三分之二。1935年,華北事件爆發,平津地區岌岌可危。

日軍還在當年7月進攻天津,戰火當中南開大學損失重大。平津地區高校師生徹底見識到了日軍對大學的破壞和野蠻。許多高校開始秘密部署轉移,1935年清華大學秘密將一大批圖書和儀器設備通過火車秘密轉移到湖北漢口。

戰爭爆發,中國的大學會搬去哪裡

清華園

1937年盧溝橋事變的爆發,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日軍的戰火也未能繞過淪陷區的大學。不到一個月,北平淪陷。上海和南京局勢岌岌可危。1937年8月,日軍轟炸南京,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基本被毀。

戰爭爆發,中國的大學會搬去哪裡

北京盧溝橋

1937年8月28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分別授函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和北京大學校長,指定三人分任長沙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踏上內遷征途。在日軍的炮火當中,中國高校被迫大舉內遷。

戰爭爆發,中國的大學會搬去哪裡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交通極為不便,大學內遷的很多路都是師生們徒步完成的。在1937年10月長途跋涉到長沙之後,師生只剩下1600多人。國民政府正式通令全國,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但是好景不長,1938年,地處華中的武漢和南方的廣州相繼失守。日軍對教育密集的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有長期轟炸。到1938年8月,中國108所當中有91所遭到戰爭破壞,25所被迫暫時停辦。

戰爭爆發,中國的大學會搬去哪裡

武漢會戰

原本駐足於長沙和武漢等地的高校只能再次內遷,最終落腳到重慶等地,形成了以戰時陪都重慶為中心的西南地區是戰時高校內遷最主要的集中地區。

1938年4月2日,國民政府教育部發電命令搬遷到雲南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改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這就是名震世界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三所當時中國的頂級高校組建而成的一所綜合性大學,大學大師雲集,群星璀璨。

戰爭爆發,中國的大學會搬去哪裡

第二個戰時高校內遷集中地則是關中平原一帶。為了配合西北大後方的開發,國民政府動員大批平津地區高校內遷到西安。其中國立北平大學等高校內遷到西安組建西安臨時大學。於是關中地區成為當時最主要的高校內遷集中地之一。

1938年4月,國民政府行政院頒佈《平津滬地區專科以上學校整理方案》,西安臨時大學改成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這一名稱與同時期地處雲南的西南聯大遙相呼應。西北聯大囊括了除了清華北大之外的平津地區所有國立院校,實力雄厚,成為整個西北地區高等教育的再生之源,也成為了日後諸多西安高校的本源。

戰爭爆發,中國的大學會搬去哪裡

中國高校內遷第三個中心則比較分散,主要集中在浙江內陸、贛中南以及廣西和廣東的山區裡。1944年豫湘桂戰役爆發,日軍迅速佔領了河南、湖南和廣西大部分地區,東部地區廣大國土淪陷。福建、江西和廣東等地的26所高校被迫搬遷。

例如,私立嶺南大學原本從廣州遷到香港,但是到了1941年香港淪陷後,又遷回廣東,落戶到粵北曲江,但是幾年後又被迫搬到粵東梅縣。省立廣西大學在1939年因為抗戰形勢變化改成了國立大學,然後在1944年搬遷到了桂東。廣西省立桂林師範學院也在1944年搬遷到桂北三江。

戰爭爆發,中國的大學會搬去哪裡

中國高校在戰火當中完成了一次次波瀾壯闊的萬里長征。廣大師生徒步穿越窮山惡水,風餐露宿。聞一多隨長沙臨時大學的師生到達雲南的時候,鬍子已經接近一尺長。很多師生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大學內遷之後,侵華日軍也沒有因此放過他們。大學搬遷之後,日軍搶佔大學的校舍進行破壞和搶劫,1937年日軍進入清華園後將20萬卷圖書佔為己有。此外日軍還搶佔很多大學的校舍作為戰時司令部來迫害平民,其中位於廣州的國立中山大學校舍(今位於華南理工大學校內)被搶佔用作日軍廣州司令部所在地。當時全國很多大學在淪陷區留守的工作人員遭到日軍迫害。

戰爭爆發,中國的大學會搬去哪裡

重慶大轟炸

日軍也對內遷的高校“一路追殺”。國立武漢大學在西遷途中的諸多圖書和儀器設備在宜昌和萬縣等地遭到日軍轟炸。哪怕搬到重慶也並非絕對安全,1940年日軍對重慶進行一輪又一輪的轟炸,復旦大學6名學生身亡,校舍被毀。哪怕是在遠在雲南的西南聯大,在戰火當中也找不到一間完好無損的瓦房,師生們住的是茅草房,辦學條件尤為艱苦。

戰爭爆發,中國的大學會搬去哪裡

但是大學內遷的意義又何在呢?這麼艱苦為什麼要內遷呢?

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認為,大學教育是培養一批公忠堅毅,擔當大任的人才,未來從這些破損樓房當中走出去的,將會是可以扭轉國運的人才。

當時以馮友蘭為主席的西南聯合大學校歌委員會寫成了西南聯大的校歌,上書:“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

參考文獻:

1.吳曉娜. (2007). 抗戰時期高校內遷對抗戰影響探究(1931—1945). (Doctoral dissertation, 東北師範大學).

2.趙弘毅. (2012).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與陝西高等教育發展.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 25-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