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爆发,中国的大学会搬去哪里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占领东三省,频繁镇压爱国师生。为了杜绝后患,关东军司令部下令:所有学校一律停办!当时地处日占区的东北高校孤立无援,日伪政权威胁东北高校,要么归附日伪政权,成为他们的思想教化工具;要么关闭学校。

大学教育,作育国士,国士当以爱国为己任。在日本人严酷镇压下,东北大学等高校选择内迁关内,掀开了大学内迁的序幕。 东北高校内迁后,日本人抢占高校校舍,自行办学,推行奴化教育。

战争爆发,中国的大学会搬去哪里

皇姑屯事件

当时中国的高校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仅平、津、沪三市就有46所高校。在校总人数占全国三分之二。1935年,华北事件爆发,平津地区岌岌可危。

日军还在当年7月进攻天津,战火当中南开大学损失重大。平津地区高校师生彻底见识到了日军对大学的破坏和野蛮。许多高校开始秘密部署转移,1935年清华大学秘密将一大批图书和仪器设备通过火车秘密转移到湖北汉口。

战争爆发,中国的大学会搬去哪里

清华园

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日军的战火也未能绕过沦陷区的大学。不到一个月,北平沦陷。上海和南京局势岌岌可危。1937年8月,日军轰炸南京,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基本被毁。

战争爆发,中国的大学会搬去哪里

北京卢沟桥

1937年8月2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分别授函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北京大学校长,指定三人分任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踏上内迁征途。在日军的炮火当中,中国高校被迫大举内迁。

战争爆发,中国的大学会搬去哪里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交通极为不便,大学内迁的很多路都是师生们徒步完成的。在1937年10月长途跋涉到长沙之后,师生只剩下1600多人。国民政府正式通令全国,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但是好景不长,1938年,地处华中的武汉和南方的广州相继失守。日军对教育密集的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有长期轰炸。到1938年8月,中国108所当中有91所遭到战争破坏,25所被迫暂时停办。

战争爆发,中国的大学会搬去哪里

武汉会战

原本驻足于长沙和武汉等地的高校只能再次内迁,最终落脚到重庆等地,形成了以战时陪都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是战时高校内迁最主要的集中地区。

1938年4月2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发电命令搬迁到云南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所当时中国的顶级高校组建而成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大学大师云集,群星璀璨。

战争爆发,中国的大学会搬去哪里

第二个战时高校内迁集中地则是关中平原一带。为了配合西北大后方的开发,国民政府动员大批平津地区高校内迁到西安。其中国立北平大学等高校内迁到西安组建西安临时大学。于是关中地区成为当时最主要的高校内迁集中地之一。

1938年4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平津沪地区专科以上学校整理方案》,西安临时大学改成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这一名称与同时期地处云南的西南联大遥相呼应。西北联大囊括了除了清华北大之外的平津地区所有国立院校,实力雄厚,成为整个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再生之源,也成为了日后诸多西安高校的本源。

战争爆发,中国的大学会搬去哪里

中国高校内迁第三个中心则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浙江内陆、赣中南以及广西和广东的山区里。1944年豫湘桂战役爆发,日军迅速占领了河南、湖南和广西大部分地区,东部地区广大国土沦陷。福建、江西和广东等地的26所高校被迫搬迁。

例如,私立岭南大学原本从广州迁到香港,但是到了1941年香港沦陷后,又迁回广东,落户到粤北曲江,但是几年后又被迫搬到粤东梅县。省立广西大学在1939年因为抗战形势变化改成了国立大学,然后在1944年搬迁到了桂东。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也在1944年搬迁到桂北三江。

战争爆发,中国的大学会搬去哪里

中国高校在战火当中完成了一次次波澜壮阔的万里长征。广大师生徒步穿越穷山恶水,风餐露宿。闻一多随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到达云南的时候,胡子已经接近一尺长。很多师生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大学内迁之后,侵华日军也没有因此放过他们。大学搬迁之后,日军抢占大学的校舍进行破坏和抢劫,1937年日军进入清华园后将20万卷图书占为己有。此外日军还抢占很多大学的校舍作为战时司令部来迫害平民,其中位于广州的国立中山大学校舍(今位于华南理工大学校内)被抢占用作日军广州司令部所在地。当时全国很多大学在沦陷区留守的工作人员遭到日军迫害。

战争爆发,中国的大学会搬去哪里

重庆大轰炸

日军也对内迁的高校“一路追杀”。国立武汉大学在西迁途中的诸多图书和仪器设备在宜昌和万县等地遭到日军轰炸。哪怕搬到重庆也并非绝对安全,1940年日军对重庆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轰炸,复旦大学6名学生身亡,校舍被毁。哪怕是在远在云南的西南联大,在战火当中也找不到一间完好无损的瓦房,师生们住的是茅草房,办学条件尤为艰苦。

战争爆发,中国的大学会搬去哪里

但是大学内迁的意义又何在呢?这么艰苦为什么要内迁呢?

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认为,大学教育是培养一批公忠坚毅,担当大任的人才,未来从这些破损楼房当中走出去的,将会是可以扭转国运的人才。

当时以冯友兰为主席的西南联合大学校歌委员会写成了西南联大的校歌,上书:“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参考文献:

1.吴晓娜. (2007).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对抗战影响探究(1931—1945). (Doctoral dissertation, 东北师范大学).

2.赵弘毅. (2012).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与陕西高等教育发展.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25-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