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VS“放羊”,你选哪个?

关于如何教育孩子,一直有两种声音。

一种是以“虎妈”为代表的鸡血派。她拒绝女儿们亲手制作的生日卡片,因为觉得太粗糙太不用心;面对女儿撕毁琴谱反抗练琴的举动,她不动声色坚持引导 。

一种是以郑渊洁为代表的佛派。他认为身教重于言传,所以从不打骂孩子,认为孩子的缺点的源头在于父母,亲自为儿子编写教材,进行“私塾教育”。

虽然他们的教育方式不一样,但从结果而论,他们都获得了成功。

这说明一个道理:教育这件事,从自己出发,从实际出发,才是最靠谱。

“鸡娃”VS“放羊”,你选哪个?

(一)“鸡娃”还是“放羊”?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孩子每天能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不少于5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一点去讨论全面发展,谈论素质教育、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

诚然,“每天5小时的空余时间“,对于任何一个学龄孩子来说,都是奢望。幸亏,他们还有寒暑假。

然而,对于家有学龄娃的家长来说,寒暑假也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一类家长,充分理解孩子上学期间负担过重,希望孩子利用寒暑假时间,好好放松一下;

另一类家长,则认为,寒暑假正是拉开与别的孩子的差距的大好时机,要赶紧利用别家娃正在“虚度光阴”的时间,“好好补补”,没准儿还能实现“弯道超车”。

有人说,现在这个时代,是对孩子最不友好的时代。

现代家庭,孩子数量有限,从一出生就享受着全家人的恩宠,但同时也集几代人的期望于一身,在这么多人的殷殷期盼中,每一个孩子,从踏进小学的那一刻起,就在负重前行。

确实,现在大部分的孩子,无论生长在城市还是乡村,他们身上的压力,不比成年人小——学校的语数外要上,体育绘画要考,钢琴、舞蹈、书法各种兴趣也一个比一个报的多,更别说培训机构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提前学习”。

从表面看,是真的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在充分培养和挖掘孩子的天赋才能和兴趣,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然而,我们忘了最核心的一点:孩子的一天,也只有24小时。如果都如此这般都排得满满当当,疲累自是难免,超额学习和提前学习,甚至会透支孩子健康,泯灭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最得不偿失的。

所以,没有最好的时代,也没有最坏的时代;有的,就是你生活的时代。

没有完美的教育,也没有一无是处的教育;有的,只有适合你家孩子的教育。

(二)正确 “鸡娃”

生活即教育。离开真实生活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而最真实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

美国作家鲍德温说: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

在诗词大会里惊艳了所有观众的武亦姝,于2019年考上了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这样的孩子,你一定想不到她曾经也是个“厌学娃”。

作为家中独女,武亦姝刚进幼儿园,父母就为她实施了严厉的“家教方针”——每天放学后,要学识字、背古诗、绘画...... “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和所有的中国家长一样。过大的压力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此以往,小武亦姝产生了厌学心理学,不愿意学习,幼儿园的作业也是草草了事,成为了老师眼里的“差生”。

后来,因缘际遇,武亦姝的父母改变了教育方式:每天放学后,武爸爸不再只是玩电脑和下棋,而是主动拿起书来,陪她一起阅读;武妈妈也经常陪女儿一起读书作画,并由此也提高了自身技艺。在这样耳濡目染的熏陶感染下,父母实现了和孩子的共同成长。

家长在玩手机,却命令孩子去做作业;家长在搓麻将,却勒令孩子去背单词。这样的家庭教育,大概率是不会很成功的。童话大王郑渊洁也说: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

家长是孩子的土壤。与其整天为孩子焦虑,不如首先关照自己。想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先努力让自己变成所期待的样子。这才是“鸡娃”的正确方式。

(三)适度 “放羊”

育儿教育专家罗玲说:在我们成为家长的这个时代,有两件事情同时发生:

第一,我们这一代家长,大概是迄今为止有着最强大养育实力的家长,我们有能力给孩子提供有史以来最无微不至的照顾;

第二,现在咨询发达,人们信息超载,你随时可以得知一切,你要随时暴露在别人的目光之中。

总结起来就是:强大的资源+强烈的焦虑。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让孩子在学习方面,过早地进入了“恐慌区”;而在生活方面,却过多地停留在了“舒适区”,错失了成长的机会。

那么,如何避免走入这两个极端呢?

很多牙科医生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换牙的时候,新牙已经萌出,但乳牙却还没脱落,占据着恒牙的位置,导致恒牙不得不另择它地所以长得歪歪扭扭。究其原因,在于现在的幼儿饮食,过于精细绵软所致。

不仅是饮食,孩子日常起居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孩子会爬了,担心脏了衣服;会走了,担心摔跤;会跑了,担心累着;孩子不愿意吃饭,追着喂;想出门溜溜,亦步亦趋;天冷了,闭门不出;天热了,不能出一点汗……

过于精细的饮食,过于丰盈的物质,无时无刻存在的关注,都是把孩子放在了家庭中不恰当的位置,这种表面的自由和物质的过于丰盛,其实是给了孩子更多的压力和更少的发展空间,会阻碍孩子的自我成长。

除了提供尽可能多的物质基础,当代的父母最乐于做的另一件事,就是为孩子遮风挡雨,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铺路”,减少孩子成长路上的所有可能的“挫折”。

被这样保护着成长起来的孩子,真如那温室里的花朵,在阳光下快乐成长。问题在于,父母能为孩子遮挡一辈子风雨吗?大概率来讲,父母是要先于孩子离开这个世界的。与其让孩子在成年后遭遇风雨茫然无措,不如教孩子从小学会如何在风雨中奔跑。

如果太过顺利,人类就会失去奋斗之心。如果生活中没有挑战,孩子就失去了通过努力获得成就的宝贵体验。这种生活的失重,也是当代抑郁症患者不断增多的原因之一。

作为父母,我们希望孩子一切顺利,最好没有压力和失败。但同时我们也该理性地认识到:所有的顺利都有标价,迟早会付出成本。

因此,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懂得适度的“放羊”,不仅是智慧,也是必须。

马尔克斯说:“趁年轻,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尽力去尝遍所有痛苦,这种事可不是一辈子什么时候都会遇到的。”

我情愿祝福孩子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一定要有苦其心志、空乏其身的机会,一定要勇于忍耐和坚韧。因为,我深信,早晚有一天,生命中克服过的痛苦,会熠熠闪光,变成孩子头上的星空,那时,即便没有父母的陪伴,也能为孩子心灵的暗夜指引道路。

天下唯有父母之于子女的相聚,是为了更好的别离。三川玲在《通往幸福的教育》里所说,“我们对孩子的爱,不应让孩子更加依赖我们,而应让他拥有’离开我们依然幸福‘的能力。”,因此,“在和孩子相聚的有限时间里,尽可能帮助孩子成长,让孩子独立,找到自己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过上自己的生活。”

以此,与父母们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