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博線上雲課堂:漫談古禮中的防疫智慧

武博線上雲課堂:漫談古禮中的防疫智慧

4月8日零時,在全國人民眾志成城、齊心抗“疫”的共同努力下,停擺的大武漢終於按下了“重啟鍵”,隨著疫情的逐漸向好,武漢街頭巷尾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與活力。儘管如此,人們的防疫意識卻絲毫不敢鬆懈,“勤洗手、戴口罩、少出門、不聚餐”的防疫原則,大家謹記於心。觀今望古,在防疫抗“疫”的這些細節中我們也窺見不少中華傳統的禮節遺風,最新一期微課的主題是:與防疫有關的那些古代“禮儀”。

武博線上雲課堂:漫談古禮中的防疫智慧

“奉匜沃盥” 勤洗手

中國是禮儀之邦,衣食住行,宴飲坐臥,禮儀無處不在,在傳統禮儀中,也處處體現著防疫的智慧。“勤洗手”是最容易做到,也是隔離病毒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早在夏商時期,人們為防止疾病的傳播,就已經養成了洗手、洗腳等衛生習慣。洗手在當時稱為“盥”,甲骨文中的“盥”字,很像一隻朝下的手伸入水盆中。

武博線上雲課堂:漫談古禮中的防疫智慧

盥 小篆

武博線上雲課堂:漫談古禮中的防疫智慧

金文和小篆中的“盥”字表現得就更為形象了,“雙手、“水”、“皿”組合在一起,像極了雙手捧水在盆中清洗的過程。後來人們意識到用流動的水洗手、洗臉更加衛生,於是用流水盥洗的器皿,也就應運而生了。

武漢博物館館藏的一件春秋時期的“竊曲紋龍柄四足匜”,這件青銅匜造型似瓢,深腹圜底,前段有流,中部流槽闊長彎曲,後端配有龍型柄,口沿下端飾有精美的竊曲紋,底部則為四隻龍型足,俯首曲體承載著器身,看上去魁偉而莊重。西周時期,洗手上升為祭祀宴饗儀式前必不可少的禮儀,那就是“沃盥之禮”。

武博線上雲課堂:漫談古禮中的防疫智慧

春秋 竊曲紋龍柄四足匜

《禮記•內則》記載:“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其中“沃”是指持“匜”從上方倒水的過程,“盥”指洗手,“盤”則用來承接棄水,最後侍者遞上帕巾擦拭雙手。由此可見“匜”和“盤”是當時貴族行“沃盥之禮”的重要禮器組合,以匜傾水、以盤承水,稱為“奉匜沃盥”。這種“洗手禮”表達了古人對禮儀文化的重視,也反映了古人們良好的衛生習慣。

武博線上雲課堂:漫談古禮中的防疫智慧

春秋 竊曲紋龍柄四足匜(1)

武博線上雲課堂:漫談古禮中的防疫智慧

春秋 竊曲紋龍柄四足匜(2)

武博線上雲課堂:漫談古禮中的防疫智慧

廣袖遮鼻 防飛沫

中國是衣冠上國,“漢服”又稱漢衣冠,是華夏民族的傳統服飾,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開始,至今4000餘年,是中華禮儀文化的載體。其特點是上衣下裳、交領右衽、寬衣廣袖,其中寬衣廣袖的設計,更能彰顯出古人雍容、莊重的儀態。“斂衽”一詞形容的就是古人行禮時整理衣袖的恭敬動作。

古人寬大的衣袖還兼有毛巾、手帕的功能,從流傳至今的“掩涕”、“掩面”、“掩泣”等詞語中可以看出,古人的衣袖可以用來拭淚、擦汗、遮面、擋陽。古人說話、飲酒時也會習慣性地用廣袖遮鼻,這樣的行為舉止既保持了溫文爾雅的儀態,又很大程度地減少了與人溝通交流時飛沫的傳播。直至今日,寬袍廣袖已無必要,但古人這種互不相擾、有禮有節的公共意識,的確值得疫情期間的我們學習。

武博線上雲課堂:漫談古禮中的防疫智慧

拱手作揖 保距離

相較於國際通用的“握手禮”,中國傳統的“拱手禮”更具歷史底蘊。“拱手禮”也稱“作揖”,它源自西周初年周公開創的“周禮”,在此之後“拱手禮行於天下”,流傳數千年之久。諸子百家先賢們的畫像,老子、孔子、孟子、莊子無一不是行著拱手禮。

“拱手禮”的基本動作是兩手相拱,在胸前疊合,因古人以左手為敬,一般情況下,行禮時男子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而女子行禮則相反,之後在胸前有節奏地晃動兩三下作揖,躬身致意。

武博線上雲課堂:漫談古禮中的防疫智慧

清 錢慧安《人物圖》(局部)武漢博物館藏

古人見面拱手作揖,一般在一米開外,保持一定距離,無形中降低了疾病傳染風險,且顯得有禮有度。所以許多禮學家都認為,“拱手禮”不僅是最能體現中國人文精神的見面禮,而且也是最恰當的一種交往禮儀。

中國古代禮儀深含著人類對宇宙天地的敬畏,對德行的追尋,對社會秩序的協調,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期許。特殊時期,我們傳承中華禮儀的精華,借鑑古人防疫的智慧,“禮”待自我、“禮”待他人、“禮”待自然,這是對自己的保護,對他人的尊重,更是對大自然的敬畏。

責編:劉豔萍

融媒體記者:康靜怡

通訊員:裴少菲

編輯:吳健

武博線上雲課堂:漫談古禮中的防疫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