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青150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裡面有很多人物比如,劉關張,諸葛亮,曹操,孫權等……但是其中最具智慧謀略的將軍是誰呢?或許有很多種答案。但是小編覺得趙雲就是其中的一位。
趙雲雖然是第一流的武將,但他給人印象最深的地方,卻並不是表現於此,而是展現在他的膽略、見識、氣度和人品上。《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趙雲的各種事跡,除了七十歲的時候力殺五將是虛構的外,其它在史書上均見記載。
想三國只中,誰算的真真是有勇有謀?只有趙雲劉備被曹軍打敗於當陽長坂坡,趙雲六進六出曹操百萬軍中,救出了甘夫人與阿斗。劉備東吳招親,趙雲領軍護衛,後攔江截救阿斗,一杆長槍,神出鬼沒,渾身是膽,一生征戰無數,屢建奇功,後拜翊軍將軍,中護軍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公元二二七年隨諸葛亮進攻關中,失利於箕谷,退回漢中,不久病死,享年七十三歲。 後人有詩讚趙雲說:
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
漢水功勳在,當陽姓字彰。
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
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首先:趙雲一生輝煌。
剛出來時就是救公孫瓚的壯觀景象,而劉備出來時是個賣草鞋的,關羽是殺了人,而逃出來的,張飛也只是個殺豬的。就死時,劉備病死了,張飛被手下殺了,關羽死在陸遜手裡,黃忠死於箭傷,馬超也是病死了,只有趙雲是老死的,臨死的前一年,還連斬5將。
其次:趙雲為民著想。
在劉備打入益州,正準備分發財物和土地給有攻的武將時,趙雲提出反對,他說:“老百姓們,剛剛遭到戰爭的迫害,現在我們又刮分他們的土地,這樣會民不聊生的,請公三思。”他就為人民著想了。
還有諸葛亮攻魏時,各個將領都敗了,趙雲也敗了,可趙雲的兵馬和軍用物資卻沒有損耗,後來得知原來是趙雲親自斷後,想想,一個大將獨自擋住幾十萬大軍,由於趙雲的陣勢把敵軍嚇怕了,敵軍就撤了。諸葛亮得知,準備賞趙雲,可趙雲卻說:“這是老百姓辛苦勞動的結果,正能賞我,此物資還是放入過庫吧。”
再次:趙雲聰明
當關羽死後,劉備要攻吳,趙雲就說:“如順民心,去攻魏,打敗魏後,吳自然就滅了。如去攻吳,不順民心,反而會打敗仗。”但那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張飛卻有挑起劉備的怒氣,才使劉備又去攻吳的!
綜觀趙雲一生,其武藝出眾,見識一流,人品清高,有勇有謀,處事縝密,文武雙全,並且具有極高的軍事素養,推崇他為有勇有謀,文武雙全的大將並不為過。
螞蟻傳統文化
司馬徽,號水鏡先生,徐庶、諸葛亮、龐統 三人的老師。
滄海1966889
三國英雄首推曹操了!有智有謀,更有志有容,並且能文能武。智和謀,說到底是一種心智品質。首先,還是想做一個延申:大英雄必須要有過人,或者說遠超群論的心智品質。
(天下紛爭,曹操是真豪傑,大英雄。)
首推曹操,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其一,生逢亂世,而心不亂。
曹操生於公元155年,東漢進入了桓帝時代,無可挽回地走上下坡路,滑向秩序崩壞的深淵。如果翻看江耦編輯的《曹操年表》,就會看到他出生那年,要麼是天災,要麼是南匈奴造反犯邊。更何況,將東漢政權推入深淵的桓帝已經除掉了專權的外戚梁翼,掌握實權卻開始一步步犯渾了。
(桓、靈二帝著實坑爹,毀社稷。曹操在27歲和28歲兩次上書靈帝,犯顏直諫。最後一次還被靈帝“譴責之”。)
從曹操的言行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的心是沒有亂的。初入職場敢於懲治違法亂紀的權貴、勇於一次次犯顏直諫。儘管因此遭遇了很多的挫折,但直到晚年依然無悔當初。60歲時,寫給曹植的《戒子植》中,回顧自己的青年時代是:“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
身處亂世而心不亂,曹操,是真英雄。
其二,身列群雄,獨擁獻帝。
東漢末年大亂世,對待皇帝的態度,成了檢驗天下群雄心智品質的驗金石。董卓擅行廢立、擅自遷都、自行封官(封自己為前所未有的太師。),袁術乾脆擅自稱帝,劉焉蠢蠢欲動,袁紹糾合他人慾立新君。其他軍閥更是毫無敬畏。如《三國志-魏書》中《二荀賈傳第十》所載,荀彧建議曹操迎天子的時候,是這樣說的:
當董卓擅行廢立、禍亂京師的時候,是曹操首先聯絡義軍;當天子落難於李傕郭汜之手時,曹操不斷地派人與天子聯絡。
(幹農活的漢獻帝。這個是藝術形象,不過大體符合實際。亂世中,他被人擁戴,有安定之所,已屬不易。一度連飯都吃不上的他,此感受會更強烈吧。)
這裡是能和《三國志-魏書》中《武帝紀第一》相互印證的。迎獻帝之後,他又將自己的三個女兒嫁給了獻帝。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確有權謀的成分。問題是有此機會的遠不止他一人,為什麼唯獨曹操能做到呢?
其三,促進統一,安定百姓。
群雄割據,互相攻伐,苦難深重的是天下的黎民百姓。而曹操卻能掃蕩群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軍閥態度曖昧、暗通款曲的局面下,堅決地滅掉了擅自稱帝的袁術;以武力驅逐和征服了屢屢內犯的北方遊牧民族匈奴和烏桓等。呂布、張繡、袁紹、劉表、張魯、韓遂和馬騰等等,基本平定了北方,極大地促進了統一和融合。
曹丕即位,尊封曹操為武帝。諡號中,“克定禍亂曰武”。曹操當之無愧。
(群雄割據,天下離亂。大部分軍閥被剿滅於曹操之手。220年,他離世的時候,北方已經基本統一了。同時,烏桓、匈奴等邊患已經被基本解決了。)
陳壽編寫《三國志》,對曹操有如下評價:
“太祖(曹操)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中、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國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防皇機,克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
尤為重要的,曹操設置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等職,力行屯田,安定百姓,發展生產,緩和了階級矛盾。同時,他還厲行節儉,《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所載:“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採,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暖,無有修飾”。《三國志-魏志-毛玠傳》所載:“(曹操)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
亂世中安民、與民休息,是真正的謀略,曹操,三國群雄中堪稱典範。
其四,力行法治,唯才是舉。
秩序大亂,生靈塗炭,恢復秩序是首要的。曹操厲行法治,“魏武好法術而天下貴刑名。”(《晉書-傅玄傳》)。同時,他特別注意突破豪強大族的壟斷,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三次“求才令”是集中體現:
第一次:“求才令”,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易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割發代首,相較於其他方式,收穫的更是天下的民心。無疑,曹操更具有大智慧和大謀略。)
第二次:“敕有司取士毋廢偏短令”,建安十九年(214年)十二月: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
第三次:“舉賢勿拘品行令”,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秋八月:
“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汙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 其各舉所知,勿有所疑。”
唯才是舉,不拘一格,才是真正的大智慧,曹操,在三國中首屈一指。
綜上,曹操是有大智慧和大謀略的,所以,他是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