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滚滚战火中,谁才是真正有智有谋的大英雄呢?

争青150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有很多人物比如,刘关张,诸葛亮,曹操,孙权等……但是其中最具智慧谋略的将军是谁呢?或许有很多种答案。但是小编觉得赵云就是其中的一位。

赵云虽然是第一流的武将,但他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却并不是表现于此,而是展现在他的胆略、见识、气度和人品上。《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赵云的各种事迹,除了七十岁的时候力杀五将是虚构的外,其它在史书上均见记载。

想三国只中,谁算的真真是有勇有谋?只有赵云刘备被曹军打败于当阳长坂坡,赵云六进六出曹操百万军中,救出了甘夫人与阿斗。刘备东吴招亲,赵云领军护卫,后拦江截救阿斗,一杆长枪,神出鬼没,浑身是胆,一生征战无数,屡建奇功,后拜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公元二二七年随诸葛亮进攻关中,失利于箕谷,退回汉中,不久病死,享年七十三岁。 后人有诗赞赵云说: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

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

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

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首先:赵云一生辉煌。

刚出来时就是救公孙瓒的壮观景象,而刘备出来时是个卖草鞋的,关羽是杀了人,而逃出来的,张飞也只是个杀猪的。就死时,刘备病死了,张飞被手下杀了,关羽死在陆逊手里,黄忠死于箭伤,马超也是病死了,只有赵云是老死的,临死的前一年,还连斩5将。

其次:赵云为民着想。

在刘备打入益州,正准备分发财物和土地给有攻的武将时,赵云提出反对,他说:“老百姓们,刚刚遭到战争的迫害,现在我们又刮分他们的土地,这样会民不聊生的,请公三思。”他就为人民着想了。

还有诸葛亮攻魏时,各个将领都败了,赵云也败了,可赵云的兵马和军用物资却没有损耗,后来得知原来是赵云亲自断后,想想,一个大将独自挡住几十万大军,由于赵云的阵势把敌军吓怕了,敌军就撤了。诸葛亮得知,准备赏赵云,可赵云却说:“这是老百姓辛苦劳动的结果,正能赏我,此物资还是放入过库吧。”

再次:赵云聪明

当关羽死后,刘备要攻吴,赵云就说:“如顺民心,去攻魏,打败魏后,吴自然就灭了。如去攻吴,不顺民心,反而会打败仗。”但那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张飞却有挑起刘备的怒气,才使刘备又去攻吴的!

综观赵云一生,其武艺出众,见识一流,人品清高,有勇有谋,处事缜密,文武双全,并且具有极高的军事素养,推崇他为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大将并不为过。







蚂蚁传统文化


司马徽,号水镜先生,徐庶、诸葛亮、庞统 三人的老师。


沧海1966889


三国英雄首推曹操了!有智有谋,更有志有容,并且能文能武。智和谋,说到底是一种心智品质。首先,还是想做一个延申:大英雄必须要有过人,或者说远超群论的心智品质。


(天下纷争,曹操是真豪杰,大英雄。)

首推曹操,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其一,生逢乱世,而心不乱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东汉进入了桓帝时代,无可挽回地走上下坡路,滑向秩序崩坏的深渊。如果翻看江耦编辑的《曹操年表》,就会看到他出生那年,要么是天灾,要么是南匈奴造反犯边。更何况,将东汉政权推入深渊的桓帝已经除掉了专权的外戚梁翼,掌握实权却开始一步步犯浑了。


(桓、灵二帝着实坑爹,毁社稷。曹操在27岁和28岁两次上书灵帝,犯颜直谏。最后一次还被灵帝“谴责之”。)

从曹操的言行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心是没有乱的。初入职场敢于惩治违法乱纪的权贵、勇于一次次犯颜直谏。尽管因此遭遇了很多的挫折,但直到晚年依然无悔当初。60岁时,写给曹植的《戒子植》中,回顾自己的青年时代是:“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

身处乱世而心不乱,曹操,是真英雄。

其二,身列群雄,独拥献帝

东汉末年大乱世,对待皇帝的态度,成了检验天下群雄心智品质的验金石。董卓擅行废立、擅自迁都、自行封官(封自己为前所未有的太师。),袁术干脆擅自称帝,刘焉蠢蠢欲动,袁绍纠合他人欲立新君。其他军阀更是毫无敬畏。如《三国志-魏书》中《二荀贾传第十》所载,荀彧建议曹操迎天子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当董卓擅行废立、祸乱京师的时候,是曹操首先联络义军;当天子落难于李傕郭汜之手时,曹操不断地派人与天子联络。


(干农活的汉献帝。这个是艺术形象,不过大体符合实际。乱世中,他被人拥戴,有安定之所,已属不易。一度连饭都吃不上的他,此感受会更强烈吧。)

这里是能和《三国志-魏书》中《武帝纪第一》相互印证的。迎献帝之后,他又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嫁给了献帝。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确有权谋的成分。问题是有此机会的远不止他一人,为什么唯独曹操能做到呢?

其三,促进统一,安定百姓

群雄割据,互相攻伐,苦难深重的是天下的黎民百姓。而曹操却能扫荡群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军阀态度暧昧、暗通款曲的局面下,坚决地灭掉了擅自称帝的袁术;以武力驱逐和征服了屡屡内犯的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和乌桓等。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韩遂和马腾等等,基本平定了北方,极大地促进了统一和融合。

曹丕即位,尊封曹操为武帝。谥号中,“克定祸乱曰武”。曹操当之无愧。


(群雄割据,天下离乱。大部分军阀被剿灭于曹操之手。220年,他离世的时候,北方已经基本统一了。同时,乌桓、匈奴等边患已经被基本解决了。)

陈寿编写《三国志》,对曹操有如下评价:

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尤为重要的,曹操设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等职,力行屯田,安定百姓,发展生产,缓和了阶级矛盾。同时,他还厉行节俭,《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所载:“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暖,无有修饰”。《三国志-魏志-毛玠传》所载:“(曹操)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

乱世中安民、与民休息,是真正的谋略,曹操,三国群雄中堪称典范。

其四,力行法治,唯才是举

秩序大乱,生灵涂炭,恢复秩序是首要的。曹操厉行法治,“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晋书-傅玄传》)。同时,他特别注意突破豪强大族的垄断,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三次“求才令”是集中体现:

第一次:“求才令”,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易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割发代首,相较于其他方式,收获的更是天下的民心。无疑,曹操更具有大智慧和大谋略。)

第二次:“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建安十九年(214年)十二月: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观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第三次:“举贤勿拘品行令”,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秋八月: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

其各举所知,勿有所疑。

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才是真正的大智慧,曹操,在三国中首屈一指。

综上,曹操是有大智慧和大谋略的,所以,他是大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