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自我效能感”,避免孩子陷入“自卑漩渦”,早知早受益

有些家長反應:孩子小的時候對於很多新鮮事物總是充滿著熱情,想去嘗試,想去挑戰。而且非常的活潑開朗,每天都能在身邊說很多話。但是隨著孩子的逐漸成長,反而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了,越來越害羞了。

不敢大聲交談,遇到熟悉的人,不敢打招呼,非常膽小懦弱自卑的表現。有些父母常常認為孩子的這些問題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慢慢改善,其實則不然。如果這些問題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沒有引起注意,可能長大之後會變本加厲,由最開始的不自信,到後面的自卑,嚴重的可能會導致抑鬱甚至人格缺陷。

建立“自我效能感”,避免孩子陷入“自卑漩渦”,早知早受益

小孫小的時候長得非常可愛,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她。爭相跟她玩耍,因此小孫小時候擁有許多讚美與同伴,但是隨著時間的增長,小孫因為吃的比較多,慢慢變胖了。在學校裡面開始有同伴嘲笑她肥胖,並且孤立她。小孫因為沒有玩伴,還受到嘲笑而開始變得鬱悶、自卑,由於當時沒有人意識到小孫的問題,小孫的抑鬱情緒沒有得到引導,最後小孫產生了割腕自殺的想法。

所以,當孩子自卑傾向的時候,要警惕孩子掉進"自卑的漩渦"。這時候家長一定要能夠及時的發現,並且能夠耐心地引導孩子走出自卑的陰影。不然的話,孩子就會深陷在自卑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而在這種情況下,最主要的方法就是來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建立“自我效能感”,避免孩子陷入“自卑漩渦”,早知早受益

一、"自我效能感"是什麼?

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早在1996年,心理學家就針對自我效能和兒童的學業成績的關係,有過一項心理學的實驗。實驗的研究對象是十歲到十四歲的二百多名學生,研究內容是兒童的自我效能感和學習之間的關係做對比分析。

研究的結果表明:兒童和家長的自我效能水平程度可以在一定的方面影響兒童的學習成績。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面對困難時會顯得更有信心,而且在他們做事情的時候,往往會選擇高難度且富有挑戰性的任務,也非常樂意為解決問題而付出更多的努力。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是完全相反的。

建立“自我效能感”,避免孩子陷入“自卑漩渦”,早知早受益


二、"自我效能感"對孩子的成長有哪些益處?

1、讓孩子更加的獨立,並且能夠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比較強的孩子一般性格活潑開朗,擁有自強不息的品質。他們面對挑戰與挫折,思考方式一般是:我能夠將這件事情做得更好,我能夠憑藉我自己的能力把這件事情完成的更加完美。而這種自信的、積極的心態也會為他們以後進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2、讓孩子有比較明確的目標。

自我效能感強的孩子會給自己去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並且能夠為圍繞這個目標付出很大的努力,最終完成目標。相反,自我效能感差的孩子,想到最多的可能是:這件事太難了,我沒法完成,因為我一點頭緒都沒有!

建立“自我效能感”,避免孩子陷入“自卑漩渦”,早知早受益

我們來舉個例子,兩個孩子的家庭背景是相當的,經濟條件也是差不多的。但是甲的父母會經常鼓勵與教育。乙的父母呢,就會經常打擊孩子。

在有一次班級裡組織爬山活動的時候,老師要求同學們自由採集植物樣本。而當乙看到蜿蜒曲折的山峰,路線錯綜複雜的山路,種類繁多的植物。乙同學就非常的沮喪,認為這裡不僅地形複雜,而且感覺亂七八糟,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但甲同學卻顯得非常積極和興奮。設計XX樣的路線,採集XX少樣本,很快就制定了一系列的目標。

建立“自我效能感”,避免孩子陷入“自卑漩渦”,早知早受益

就因為"自我效能感"的不同,在同樣的一件事情面前,甲和乙的表現簡直就是天差地別。


想要培養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家長一定要做好以下這四個方面

一、讓孩子體會成功的樂趣

如果交給孩子的任務非常龐大且艱鉅,大多數的孩子都會不知道從何下手,最後不願意去執行。相反,如果把任務分割成為一個個小任務,就會容易完成。比如說,因為新冠病毒的原因,現在大家都在家裡上網課了。黃小小有6門課,自學起來非常的痛苦,而父母輔導起來也是非常痛苦。

每次學習跟做作業就像上刑一樣,全家人都受罪。後來,黃小小的父母決定改變教育方式。首先,按照時間段劃分,上下下午各三個科目。每個小時完成一個科目,而在每個科目下面又分別設立了10個小目標。讓孩子通過闖關的形式,一個目標接一個目標的完成,孩子目標感變強了,由於分解的任務目標比較小,從而任務完成的能力也變好了,不知不覺中,一天的功課就完成了。

建立“自我效能感”,避免孩子陷入“自卑漩渦”,早知早受益

黃小小父母的做法就是通過讓孩子不斷地體會成功的樂趣來增強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讓孩子更加自信,更加容易完成任務。

二、父母應巧妙的勸說孩子,而非一味指責

每個人都會犯錯,特別是孩子。他們成長的過程,就是在不停的摸索,不停地地接受挫折。如果父母一味地去打擊他們,批評他們,不停地指出他們身上的缺點。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敏感脆弱,甚至是沮喪,抑鬱。相反,如果父母能夠用理性的,適當的方式去對孩子甲乙引導,這樣才能讓孩子受到良好的啟發。

當孩子處於成長期的時候,渴望得到肯定與尊重,渴望得到讚美和鼓勵。做對事情的時候,多多讚揚;做錯事情的時候,小心引導。這樣孩子"自我效能感"也會逐漸增強。

建立“自我效能感”,避免孩子陷入“自卑漩渦”,早知早受益

三、引導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

情緒能夠讓人做出非常不理性的行為,傷害到他人。擁有比較高的自我效能的人,一般都能夠控制自己情緒。

比方說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和周瑜。兩個人都足夠的優秀。那為什麼每次贏的都是諸葛亮呢?就是因為周瑜太過於情緒化,做事不夠沉穩,而諸葛亮就是利用了他不能夠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個弱點,最後把周瑜氣到吐血而死。

建立“自我效能感”,避免孩子陷入“自卑漩渦”,早知早受益

四、讓孩子學會虛心請教

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並不代表是讓孩子去逞強,而是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除了可以來源於自己強大的內心以外,還需要有強大的知識和經驗儲備作為支撐點。那這是哪裡來呢?可以讓孩子向父母、老師、同學請教。讓孩子學會多多請教別人,多多詢問別人的意見。增強孩子自信心的“軟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