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渴望愛情,卻又拒絕愛情呢?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渴望愛情卻又拒絕愛情,有一種可能是過去曾經經歷過愛情的創傷,導致現在想愛又不敢愛的矛盾心理。但還有一種可能,

是依戀關係的損傷造成的,我們主要來說說這種。

依戀關係理論首先由英國精神病學家John Bowlby提出,是指嬰兒和照顧者(一般是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情感關係。後來在Ainsworth設計的“陌生情境測驗”中,對1歲嬰兒對他們母親的依戀的安全性進行測驗,得出三種依戀關係的分類:安全型、迴避型、焦慮矛盾型。

你是否渴望愛情,卻又拒絕愛情呢?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這三種類型的依戀模式,在這些嬰兒成年後,依然對他們產生影響,尤其在親密關係中可見一斑。除了安全型的依戀模式,其他兩種都是有損傷的依戀關係,來自於早年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或足夠的愛。渴望愛情卻又拒絕愛情,就是迴避型依戀模式的人會有的狀態

迴避型模式的人,在與別人親密時會感到不舒服,並且他們很難完全相信和依靠別人。他們也會談戀愛,但只要感覺到關係開始變得比之前更親密的時候,就會感覺緊張和不自在,甚至可能會選擇逃離或放棄這段關係。這就造成了他們在孤獨時渴望愛情,但愛情來臨時,又因為來自內心的恐懼或焦慮而拒絕,從而進入惡性循環。

你是否渴望愛情,卻又拒絕愛情呢?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要修復依戀損傷,可能首先需要接納成長過程中的創傷,承認自己的痛苦、難過和悲傷。然後需要在新的關係中去解決它,去重建對世界與他人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去重建對自己的信任。如果感覺這個過程難以面對或這個問題難以解決,也可以找心理諮詢師諮詢,獲得專業的陪伴和幫助。

作者簡介:

繆婷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

精神動力學取向的心理諮詢師

致力於婚姻情感、親子關係、情緒困擾、個人成長等諮詢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