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崗工人少、復工“搶人”難、資金壓力大企業該怎樣度過難關!

當前,一手嚴控疫情蔓延,一手穩定建築行業經濟發展,如何化“兩難”為“兩全”,成為對住建人管理能力和應對智慧的新考驗。

  眼下疫情防控形勢依然不可鬆勁,在嚴防嚴控的同時,如何促進企業科學有序復工?2月14日,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印發《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關於紮實做好疫情防控期間房屋市政工程復工開工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指出2月10日以後,全省房屋市政工程將陸續復工開工,在防疫不鬆懈的同時,按下復工復產加速鍵。2月17日,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發出《關於全力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通知》,要求各地統籌協調,優化服務,建立各類綠色通道,為企業迅速復工復產提供保障。

  廣東建設報記者深入採訪各建築施工項目和混凝土企業,探究當下企業緣何仍然面臨返崗工人少、復工“搶人”難、資金壓力大等復工復產的各類問題,重壓之下企業應該如何走出困境?後疫情時期,建設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返崗工人少、復工“搶人”難、資金壓力大企業該怎樣度過難關!


  截止到2月19日,全省企業計劃復工的房屋市政工程1945項,其中1895項已經復工,佔計劃復工的97.4%。

  

返崗工人少、復工“搶人”難、資金壓力大企業該怎樣度過難關!

  記者從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官網獲悉,為加強各工地疫情排查防控,截止到2月19日,全省17399個工地均已按照規定採取了有效措施,對原計劃返回但仍在重點疫區的25919名從業人員逐一進行了聯繫。

  據瞭解,截止到2月19日,全省企業計劃復工的房屋市政工程1945項,其中1895項已經復工,佔計劃復工的97.4%。接下來,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將採取強有力的措施積極支持全省復工企業平穩渡過難關、復工復產,指導各地結合疫情在落實防疫要求的前提下,按照“三個區分”分類施策促進復工復產的有序推進。一是區分地區疫情情況,對於低風險地區要求企業做好防疫和安全生產工作,不對企業復工復產設置條件;二是區分企業差異情況,對於安全和信用記錄良好的,考慮採用承諾制復工;三是區分不同項目的需求情況,對省市的重點企業、重點項目、與民生經濟相關的重大關鍵項目壓實地方責任,加強跟蹤服務,建立復工的綠色通道。同時,對於中風險以上區域的防禦工作存在明顯的短板和不足的企業和項目,提出針對性的整改意見,一企一策,加強企業復工。

  為加速推動建築業經濟運轉起來,各地市住建系統積極為企業復工復產鬆綁,破除不必要的政策障礙。中山全面取消企業復工核實備案審批,揭陽也不再執行企業復工復產的報備制度;深圳一改此前“先核查後復工”,開啟“先復工後核查”模式;佛山市出臺指導意見稱“企業復工復產無需批准、無需簽訂承諾書”;江門全面取消企業復工復產的審批。

  

返崗工人少、復工“搶人”難、資金壓力大企業該怎樣度過難關!

  工地上的防疫宣傳標語格外顯眼

  為保障原材料供應,近日,廣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會同廣州市散裝水泥辦公室、廣州市混凝土行業協會到廣州市國豐混凝土有限公司、廣州市聖豐混凝土有限公司調研瞭解預拌混凝土企業防疫和復工情況,指導企業科學防疫有序復工,認真做好出入人員信息登記、體溫檢測,嚴格落實生產、辦公區域消毒措施,嚴格要求員工通過穗康小程序登記健康情況,合理安排外省返穗員工隔離觀察,主動做好砂石等原材料儲備工作,保障建設工程混凝土供應。據瞭解,目前,廣州市已有43家預拌混凝土企業恢復生產,佔全市混凝土生產企業比例50%,其餘預拌混凝土企業計劃將於本月月底前復工。

  

返崗工人少、復工“搶人”難、資金壓力大企業該怎樣度過難關!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雖然項目經理、安全專員都已經返崗,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很多外省工人還未返穗,無法滿足正常生產需要;疫情影響到整個建築行業,原材料供應不足也導致項目無法動工,即使工人在現場也沒辦法。”中建三局二公司駐廣州經理部安全總監胡進軍向記者透露,多數工人未返崗和建築原材料供應不足是企業開工難的原因。多家企業負責人表示,政策、防疫物資、資金都到位了,就缺工人。

  年後復工“搶人”難。“我們是在年前已經開始組織準備,不然年後再找人就非常困難。”2月14日,由中建五局安裝公司承建越秀·財富天地廣場改造項目舉行了復工儀式,負責施工的中建五局廣東公司廣州越秀展覽中心項目部經理陳鋒說。據瞭解,該項目雖然已經開工,但是仍然受到施工人員不足的困擾,目前項目只是局部復工,機電、精裝修等專業的施工人員還未返場復工。

  資金鍊壓力大。業內專家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影響的不僅僅是施工企業,還有上游的材料供應企業以及下游的房地產企業,波及整個建設產業鏈。作為建築行業重要原材料供應企業,廣州市力建混凝土有限公司是中建西部建設在南沙的混凝土生產基地,在做好嚴格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2月21日已經正式復工,“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最大的還是復工復產,目前公司管理人員有二十多人已經返工,工人基本一半都返崗了,還有一部分配合防控任務隨時待命,同時對外地返崗復工人員採取管控和隔離措施。”廣東中建西部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繼全表示對當前企業的情況表示擔憂。“公司員工近200人,我們盡力保障員工工資發放,但目前市場需求還沒有跟上來,歷史應收賬款也沒法催收,所以企業的資金壓力很大。”廣州市聖豐混凝土有限公司在2月19日復工,廣州市聖豐混凝土有限公司曾經理表示,“目前工人到崗近30人,由於當前需求有限,企業只先開了一條生產線,工地復工比較少。”

  目前,由於建築工地仍然存在建築人員未完全到位、原材料供應不足以及資金鍊壓力大等問題,企業復工仍然挑戰重重。

  

返崗工人少、復工“搶人”難、資金壓力大企業該怎樣度過難關!

  

返崗工人少、復工“搶人”難、資金壓力大企業該怎樣度過難關!

  

返崗工人少、復工“搶人”難、資金壓力大企業該怎樣度過難關!

  近年來,廣東省建築行業呈現蓬勃發展之勢。據廣東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廣東省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1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大關,同比增長17.8%;2018年廣東省建築業總產值達到1.3萬億元,居全國第四;2019年,廣東省建築業總產值再創新高16633.41億元,同比增長21.3%,而且四個季度增速分別為19.3%、20.6%、20.9%、21.3%,呈逐季走高態勢。面對在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發,建築行業發展是否會遭遇轉折點呢?廣東建築設計研究院產業中心主任王華林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是暫時的、短期性的,在復工前期許多企業採取在線辦公,對施工影響並不太大;雖然復工日期延遲對於在建項目的復工現場管理造成一定影響,但整體來看影響是可控的。

  王華林分析認為,雖然建築行業在2020年年初遭遇了一些挫折,但是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推進、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建築行業發展機遇眾多,而且廣東省擁有眾多實力強勁的優質建築企業,復工之後保持行業正常運轉,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在發展中抓住市場機遇,積極走出去,努力開拓國際市場,未來發展仍然可期。

  

返崗工人少、復工“搶人”難、資金壓力大企業該怎樣度過難關!

  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我省建築從業人員也在不斷增長。2018年初,全國建築業從業人數達5500多萬人,同比增長6.80%。建築業從業人數佔全社會就業人員總數的7.13%。2019年,全省建築業企業中從事建築業活動的平均人數為349.7萬人,同比增長19.6%。其中,工程技術人員數進一步增加,全省建築業企業工程技術人員39.1萬人,比上年增長13%。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廣東省建築業企業已經超過6700多家,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企業至少24家,資質內從業人員至少270萬人。

  由於我省建築從業人員來自全國各地,為切斷疫情傳播路徑,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加快推進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在建工程項目用工實名制全覆蓋,提高用工實名制管理水平,通過比對甄別全省重點防控人員信息,杜絕未經確認健康的人員進入工地現場,堅決防止疫情擴散蔓延,確保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在建工程返崗人員健康,運用大數據監管施工現場從業人員變化,控制疫情蔓延。面對復工熱潮,王華林認為,“為有效防控疫情,人員管控是關鍵,只有嚴格控制復工流程,適當延長隔離時間,確保人員安全,才能有效遏制疫情在工程建築行業蔓延”。

  

返崗工人少、復工“搶人”難、資金壓力大企業該怎樣度過難關!

  據統計,2019年,廣東全省建築業總產值前20%的企業完成總產值14992.79億元,佔全部產值的90.1%,總產值前10%的企業完成總產值13483.26億元,佔全部產值的81.1%,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其中特級資質企業30家,完成產值2676.31億元,同比增長106.0%。2019年,廣東建築業總產值排名前20名的企業總產值達到3577.53億元,佔全省總產值比重21.5%。前20家企業整體總產值同比增速達25.8%,高於全部建築業增速4.5個百分點,對全省建築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8.4%,大型企業貢獻突出,行業集中度提高。

  “面對疫情帶來的影響,大型企業無論是在內部組織管理還是資金成本控制方面,抗風險能力都要比中小企業能力更強。”王華林預計,疫情或將加速建築行業企業分化,優勢資源將集中在大型企業手中,大型企業憑藉優勢將更獲市場青睞。

  

返崗工人少、復工“搶人”難、資金壓力大企業該怎樣度過難關!

  疫情爆發之後,隨著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的火速建設彰顯出我國建築行業精益建造的實力。廣東省多地在建設臨時防疫醫院也展現出裝配式建造實力。1月23日,東莞市城建局下達“火速修建臨時防疫醫院”的指令,華南公司黨委立即調配資源,火速投入“戰鬥”。短短7天,順利搶建完成東莞市臨時防疫醫院,成為全國首批交付使用的臨時防疫醫院。中建五局華南公司在東莞、中山、深圳和三亞等城市,參與9座臨時防疫醫院建設,累計調集管理人員超1000人、機械設備224臺,新建臨時醫院超3萬平方米、改造醫院2.5萬平方米,預計提供床位1706張。目前,華南公司已交付5個臨時醫院,完成2個醫院隔離改造工程,2個臨時醫院正在施工中。王華林認為,對比傳統建築,裝配式在施工建設速度和應急能力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能提供安全、優質、綠色、環保的產品,實現建築的高質量高品質。

  裝配式建築的發展也將帶動產業工人轉型。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工程總承包和建築產業工人隊伍的建設。2019年,住建部印發《關於推進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總承包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等,加快培育和發展工程總承包、工程建設全過程諮詢企業。當前,培育工程總承包、全過程工程諮詢企業,發展專業作業企業已成為重要趨勢,國家鼓勵工程總承包或專業承包企業擁有一定數量的自有技術工人,壯大建築產業工人隊伍,進一步細化行業分工,推動建築業高質量發展。

  

返崗工人少、復工“搶人”難、資金壓力大企業該怎樣度過難關!

  建築業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的基礎產業和創新產業。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原建設部副部長劉志峰認為,沒有科技創新的支撐,建築業高質量發展和新舊動能轉換就難以實現。“建築業的高質量發展既要提升產品品質,在房地產領域就是把打造百年住宅、健康住宅納入房地產高質量發展體系加快推進,又要找準主攻方向加快進行科技創新,解決行業熱點難點問題。”

  行業專家認為,數字化轉型衍生機遇,不斷提高建築產業智慧化水平, 推動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與建築業的深度融合;同時加快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推廣應用;在工程項目規劃、勘察、設計、施工、監理、造價等各階段,推廣BIM技術應用,利用雲計算、雲存儲技術和雲服務平臺,實現建築全生命週期各參與方的數據共享和協同合作,為項目方案優化和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建築業的發展方式相對粗放,在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之下,建築業發展的基本方向應該是加快從粗放型向精細化的轉變。同時,企業要打造自己的技術品牌,以創新提高技術實力。”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高志強認為,從整個行業發展看,建築行業未來仍有很大的創新發展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